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霸美国经济十大巨头(下)-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落后,飞行员也奇缺,他们想通过这批飞机,很快为海军培养出一批飞行员,
以投入战争的空运或实战之中。

面对这份庞大的合约,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原有的规模显然太小了。为
此,波音作出了几项重大决定。

首先,向社会招募熟练工人,使工厂工人数量从10 余人扩大到100 余人;

其二,把原来用于生产的厂房加以扩建,使生产场所的面积大大增加,
这座厂房的位置仍在多石米西河的那个船坞。波音给它命名为“一号厂”。

第三,波音决定更改公司的名称,把“太平洋飞机制造公司”改为“波
音航空公司”。这个新名字后来注定让世界为'之侧目。现在,它被以巨大的
白色字,刷在公司那鲜红的屋顶之上,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极为醒
目。几十年之后,这座被称为“红色仓库”的建筑物,成了西雅图航空博物
馆的一部分。

此外,波音还在西雅图市中心租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对外联络与接洽之
处。可以说,正是由于战争和美国的参战,催生了波音公司。表面看来,这
带有某种偶然因素,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波音本人对新技术的革命的敏感,
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整个战争期间,波音呆在生产场地的时间并不多,
制造工作主要的负责人是副董事长,他的表兄爱德加·戈特,他每天都呆在
工厂里,监管工人的劳动,制造进程,而波音则大多数时间呆在华盛顿特区,
与军方人士、航空业人士交往,以沟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关系。他知道,
目前正是他的公司发展、扩大规模的良机,必须通过不断地获取新的生产订
单来保证公司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金成了一个新的难题,波音几乎把他以往经商
的积蓄全部投进了飞机制造当中,仍然不能填补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波音开始举债,以期获得短期周转的资金;另一
方面,他试图通过发行新的股票来积聚资金,但由于公司刚成立,影响不大,
所以收效甚微。

那段时间,借债成了波音的家常便饭,有时债务高达三四万美元,考虑
到当时美国公司的中高级职员一般月薪为80 至50 美元,这个数字便显得很
大很大了。

这些借来的钱大都是用来按时给工人和职员发放工资的。波音认为,这
些人就是未来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不应该让他们来承受公司的困难。
况且在得到订单的情况下,不做到这一点便会导致人心涣散。

整个战争期间,新兴的波音公司发展还是顺利的。工人和职工都有一种
忘我的献身精神。很多人都自动加班加点地工作。条件虽然并不好,但这种
精神力量却成了一种强大的动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架一架的飞机造了
出来,被交付给货主。信誉,是波音公司一开始就极为注重的问题。

不久,由于战争仍在继续,美国军方扩大了飞机生产计划。波音经过努
力,又拿回了承制50 架寇尔提斯HS—2L 型飞机的生产订单。这是一种大型
的三人座水上巡航机,比生产c 型机难度要高一些。


正于此时,公司的首席工程师王苏由于种种原因,向波音递交,了辞职
报告。波音本来对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颇为赏识,也对他在C 型机的
设计上做的工作极为满意,无奈人各有志,经多次挽留无效后,只好让他离
开了波音公司。

作为一家制造飞机的企业,研究、设计人才当然是不可缺的,而且还得
找有真才实学的佼佼者。波音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知道这个问题关系着公司
的兴衰成败,立即通过多种渠道,招揽这方面的人才。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两位对波音公司的未来起了重大作用的青年人,应
邀前来加盟。

这两个人都是刚从华盛顿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位是菲尔·强森(Pnil G。
Johnson),长得英俊漂亮,谈吐不凡,风度优雅。他被安排在管理部门工作,
并很快显示了他在行政管理上的卓越才能。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升任成为波
音公司的副董事长。

另一位的名字是克莱尔·埃格维特(Claire L·Egtvedt),是挪威人的
后裔。他被安排在设计部门做绘图员,也是不到一年时间,便升任为首席测
试工程师。他在技术方面的才能,对波音公司的发展极为重要。

他们初入公司时每月的基本工资为90 美元,另视公司业务和贡献大小发
放奖金。

得到这两员干将之后,波音略略松了一口气。如今人力齐备,虽然资金
上有所欠缺,但只要不断能得到大量订单,波音公司的腾飞就是指日可待的
了。

按照一般人看来,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公司,能迅速扩展到如此规模,实
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一切都是比较顺利、值得乐观的。没有人想得更多,
也许包括波音本人在内。

1917 年6、7 月份,美国军队漂洋过海,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在那里
与协约国军队一道,向德奥军队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本来自“凡尔登战役”之后,德奥军队已呈衰颓之势,难以抵挡协约的
国军队的压迫,此时因一念之差所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留下了参战
的口实,而美国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优势,无异于给德奥集团雪上加
霜。随着美国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赴欧洲大陆,德奥集团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
受,最后不得不扯起了降旗,表示愿意和谈。

于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很快便告结束了。参战各国刀枪入库,纷纷
奔赴巴黎,进入了另一个战场——谈判。

在没有战争的岁月,除非它有了侵略的野心或是受到了别国的威胁,因
为军备扩张意味着消耗金钱。

作为在战争中的的实际受益者,美国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由于它在
地理上写上与别的军事强国相距遥远,所以也不用云担心会受到什么攻击。
当战争的硝烟一散,美国国内要求削减军费的呼声便四处响起,军方也认主
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便用不着再花更多的钱去订购这需物资了。

战争曾使美国经济一度突飞猛进。在美国参战以前,国内的生产厂家可
以接到来自协约国雪片似的订单;美国参战以后,订单数量更是猛增。战争
催涨了美国经济,但现在,和平正在将其消解。


美国经济陷入了不景气的苦闷之中。停战之后不久,便有一些公司开始

破产、倒闭了。
波音公司也是这批“和平的受害者”中的一个。
在西雅图市中心的办公室里,威廉·波音慢慢踱着、沉思着。。
情形非常严峻!
他刚刚接到海军方面的一份电文,上面通知波音公司,海军将单方面取

消尚未造好的25 架寇尔提斯HS—2L 型飞机的合同。原因不言自明,战争已
经结束了。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不会不清楚这对公司来讲意味着什么:100 余名
员工将变得无事可干;他投下巨资建造的飞机制造厂将闲置无用;刚刚步入
正途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司将面临破产、倒闭的前景。。

波音倒吸了一口凉气,实在水敢再去想象那幅凄惨的情形。。
怎么办?怎么办?
眼下,要寻求新的订单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已经签订的合约都正在

被取消。根据各方面传来的消息来看,受此打击的并非是他这一家公司。在
战后出现的普遍性萧条中,航空业首当其冲,也是受害最深重的产业。

没有订单,没有生产,一个公司只有步入消亡,这是无情的经济法制。
因为有那么多工人正等着通过工作领取工资来养家糊口,因为在大萧条的背
景中公司连售出也不可能。。

“也许可以通过裁减工人,压缩开支来解决困难?”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波音自己立刻把它否定了,“不!绝不能这样!实
践证明,这批人都是忠心耿耿、勤奋踏实的优秀员工。也许,这就是我成立
公司以来的最大收获,我不能在这样的时刻抛弃他们!”

在内心深处,他仍然留存着一般信念,那就是他始终坚信他对航空业前
途的认识是正确的。也许眼下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过这时间,曙光就会来
到。

“但是,眼下又到哪里去找一笔资金用支付薪水和日常开支,来渡过难

关呢?”
波音又陷入沉思。蓦地,他眼睛一亮:
“蓝色比尔”!
“对,蓝色比尔!”
波音鉴定了自己的想法。他最早造的两架“蓝色比尔”型飞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