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5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或,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痛,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列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纳胶于内,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附了(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嘲热讽,腰背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滋之方,以鸡了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者,录如左: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絃,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心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着舌而通心气:
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遂冷者,顷刻可杀人,扑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钱匕)雄黄(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
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瓜蒂(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纳散一匕,顿服,少项当大吐则瘥。(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鲁番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
治梦魇不寐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葱白十五茎纳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寐也。(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校注:
1、耎(ruan;软)意为祛弱
2、小补心汤第一方即《金匮要略》之桥蒌薤白半夏汤,主证及药味皆符,惟《《金匮要略》用“白酒一斗”,本书用“白浆一斗”,据〈外台秘要〉载此方,白酒即白浆,〈千金要方〉作白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黄酒。
3、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4、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5、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