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2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力写出了卷帙浩繁的旷世奇书《中国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简称SCC)。这些早已世所周知。但世人未必知晓,李约瑟所取得如此成就,起因于同一位中国姑娘的旷世奇缘。用李约瑟自己的话说,她是这一番震古烁今事业的“荷尔蒙和激励者”。

  鲁桂珍生于1904年,祖籍湖北蕲春,其父鲁茂庭(字仕国)。鲁桂珍早年在金陵女子大学学生理学,后在上海一家医学研究所专攻生物化学。抗日战争期间,未婚夫马革裹尸。当时鲁桂珍年逾而昌,遭此巨痛,遂断念于婚姻,拟远走海外留学,获得父亲的支持。

  鲁桂珍1937年进剑桥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导师就是约瑟夫·尼达姆,即李约瑟的夫人多罗茜·莫耳(DorothyMoyle)。她和丈夫原是同学,年长夫君4岁。结婚13年来,夫妻恩爱,事业上又志同道合,合作无间。人到中年的尼达姆正处于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巅峰状态。恰当此时,出现了鲁桂珍。这位青春未逝的中国姑娘身材娇小,聪敏活泼,个性鲜明,虽称不上美人,却也端庄慧秀,深得夫妻二人的喜爱,经常邀来喝茶吃饭,说地谈天,但这改变了李约瑟后半世的人生行程。

  一天,闲谈之中李约瑟提到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鲁桂珍听后不禁大为激动,扬声抗争:“什么科学落后,完全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你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吗?”小女子咄咄逼人,竟然把李约瑟给问住了。37岁的李约瑟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得一个汉字,家族中的人也从没有任何人同这个文明古国有过任何交往。对于世界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还毫无所知。李约瑟产生了探究中国文化的强烈冲动。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发生了信仰上的改宗转向我极为审慎地使用Conversion这个词,就像圣保罗在前往大马士革搜捕基督徒时因为耶稣显灵而改信基督教一样。”

  从这时起,这位生物化学家开始学习汉语汉字。鲁桂珍就像是教幼儿一样教这个年近不惑的“幻儿”怪腔怪调地学说阴阳上去,一溜歪斜地学写横竖撇捺。“幼儿”却乐在其中,感到摆脱了早已习惯了的字母的束缚,进入了一个一目了然的表意文字的天地。

  其后他又从一个捷克汉语教授那里接触到《庄子》,由此一见倾心地迷上了道家。夫人多罗茜为表全力支持,居然也夫唱妇随,不仅改姓为李,还把芳名Dorothy改译为中国化的“大斐”。现在,原来的角色有所调整,小字辈的鲁桂珍反成了李约瑟的良师益友。二人密切合作于1939年写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科技史处女作:《中国营养学史上的一个贡献》。嗣后,鲁桂珍奉派去美国从事医学研究,但仍与李约瑟书信往还,不断讨论共同向往的高远目标。

  1942年,大战正酣,李约瑟以粗通中文得以参加“英国文化科学使团”,代表皇家学会,偕夫人赴华进行文化交流。天赐良机,他可以直探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绝对金矿”了。1943年在河南大学初识多达5485卷的道家经典《道藏》,使他进一步沉迷于道家。1945年初他所写的《中国的科学与文化》,已粗具未来巨著的雏形。为了完成他的鸿篇巨制,李约瑟把远在美国研究营养学的鲁桂珍召到重庆,共襄大业。大斐于抗战结束先期回国后,二人遍游上海、北平和南京,寻师访友,广搜资料。1942年至1946年的中国之旅,使李约瑟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自己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文化中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专书,我已别无所求”。一朝相许,终身不渝,并且一入宝山即乐而忘返,从“一本”变成七卷,再变成三十几本,一发而不可收拾。

  1946年夏,李约瑟应邀出任UNESCO自然科学部副主任。在他的推荐下,鲁桂珍也于次年任职该部秘书处。新的工作虽使巨著稍有停顿,但李约瑟往来于伦敦和巴黎之间,仍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1948年从联合国返回剑桥,李约瑟名义上回归旧职,还是生物化学教授,但已心有旁鹜,确切地说,已完全专注于他的新皈依了。1954年初SCC第一卷《导论》问世。在书的扉页上,李约瑟不忘旧情,郑重其事地写下了:“谨以本卷敬献给南京药商鲁仕国。”车子一经发动即不断加速,又两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出版。

  这两卷,主要合作者是他战时的四川结识的王铃。1956年王铃离去,以下四卷都是具体学科,特别是四、五、六物理、化学、生物三卷,都涉及鲁桂珍的专业,更离不开她。回中国还是回剑桥?这位年过半百的中国姑娘不无犹疑。想到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一片痴情,怎忍心绝裾而去?最后的选择还是从联合国提前退休,回俭桥与李约瑟同甘共苦。鲁桂珍从此断绝一切尘念,从头啃起她作为一个科学家并不熟悉的三坟五典、百宋千元,成了李约瑟这位中国文化皈依者须臾不离的工作伴侣,跟着这个昼夜不分的工作狂,足足连轴转了30年,献出了她整个的后半生。

  从第三卷开始,她的作用日益凸显。李约瑟后期所沉溺的中医、炼丹术和火药,都是她之所长。可以说,鲁桂珍不遇李约瑟,固无女史家鲁桂珍其人;李约瑟不遇奇女子鲁桂珍,也绝成不了史家李约瑟。1984年二人联袂访台,台湾报纸的报道说是“光荣归李约瑟,功劳在鲁桂珍”,虽不中亦不远矣

  !奇缘之成,不可遗漏大斐夫人的一份。“三人世界”融洽无间,情同手足,一起工作、旅游以至玩拼字游戏,可谓古今罕见。大斐是研究肌肉生长的权威,也是皇家学会的院士,自有她自己追求的天地。她性情温良,深识大体,对夫君事业全力支持,无怨无忧。但毕竟道不同,不能深入李约瑟的精神世界,自然隔了一层。李约瑟是个血性男儿,情绪易于激动,又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时时都需要一只女性的手抚慰。大斐年事更高,身体欠佳,60年代初已因白内障而眇一目;又因肺癌切除左肺;到70年代已隐入老年性痴呆,以至失去记忆,生活难以自理。1972年最后一次大陆三人行,时时需人扶持,以后只好退出这三人行列,鲁桂珍也只好义不容辞地代行大斐的某些职责。

  这段旷世奇缘,到1989年9月15日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婚礼上李约瑟动情地说“娶中国人为妻,最能说明我对中国文化的挚爱。其实盛年相许,皓首结缡,更足以象征李约瑟献身中国文化生死不渝的深情。令人痛心的是好景不长,1991年11月28日,鲁桂珍溘然仙去,画完了这个句号。据报载,李约瑟博士已于1995年3月去世,享年95岁。

Number:5474

Title:我国国道的数量和编号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南方日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我国现在国道70条,以国道为骨架,辅以地方干线公路(省道)和普通公路,形成了全国公路网。

  国道,就是国家干线公路的简称,是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政治、经济意义,并经确定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目前,这70条国道根据其地理走向分为3类。第一类是以首都北京为中心,做扇面辐射的公路,共12条;第二类是中国版图之内南北走向的公路,共28条;第三类是东西走各的公路,共30条。

  为区分这3类国道,每一条公路干线常采用3位阿拉伯数字作为编号来表示。编号3位数中的第一位数字就表示国道的类别,即1××代表第一类以北京为中心的放射性国道;2××代表第二类南北走向的国道;3××代表第三类东西走向的国道。编号3位数中的第二、三位数字表示国道的排列顺序,“1××的“××”就是第一类国自处北向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的序数。其他两类国道也同样排序。

Number:5475

Title:萨拉的第二次生命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6期

Provenance:世界博览

Date:1995。1

Nation:

Translator:石军

  如果能活下去,她还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吗?

  萨拉·爱德华兹在电话上和妈妈谈论着即将举行的舞会,蓝色的眼睛里闪耀着喜悦的神情。这场舞会对这位18岁的皇家利物浦大学医科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我真要去好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