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36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笑话。其中之一便是他如痴如醉地喜欢《红楼梦》,认为此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并且近乎肉麻地称自己为紫鹃,理由是紫鹃对林黛玉的爱护最纯粹。战时昆明有家牛肉馆,老板忽发奇想,竟然取名为“潇湘馆”。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岂能这番亵渎。于是吴宓先生提着手杖跑去一顿乱砸。一个社会名流大教授,这种做法颇有些像不讲理的国民党伤兵。

  我一向怀疑,今日许多过去的笑话,全是当年的小报记者添油加醋渲染出来的。吴宓显然是性情中人,他自称古典主义,却更加浪漫主义。事实上,他不仅喜欢林妹妹,对世界上所有的女性,都有一种发乎情而止乎礼的爱戴。吴宓本质上是一个对政治不感任何兴趣的人。他的名言骇人听闻:除了学术和爱情问题,一概免谈。他带着学生在街上走,迎面要是过来一辆车,他总是奋不顾身地举起手杖,让身边的女学生上了人行道,这才放车子过去。他的作派很有些像西方的绅士,当然更像堂吉诃德。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他口袋里的钱要比学生多几文,但是活在物价飞涨的年代里,仍然一样清苦。用当时流行的话说,就是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瘦也得请客,吴宓常常口袋里揣着钞票,带着心爱的研究生去打牙祭。在小馆子里坐下来,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其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了,估量口袋里的钱真的够用,这才交给跑堂的。既然是请客,还要如此锱铢必较,不了解他的人,真会觉得他小气。

  吴宓曾说过,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榜样。他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我们在今天常常会奇怪,过去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学问。就说是留学,这些年往国外跑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今天的学人没有那么好的学术根底。说穿了很简单,这就是今天的学人们,实在没有前辈们活得那么纯粹。知识是一种积累,而在今天,知识常常只是一种谋生的资本,我们稍稍学得了一些皮毛,就迫不及待地拿皮毛换钱。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记录了吴宓的认真:

  当时四人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雨僧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要,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雨僧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上课,其严谨不苛有如此……翌晨,雨僧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覆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余与雨僧相交有年,亦时闻他人道其平日之言行,然至是乃深识其人,诚有卓绝处。

  吴宓字雨僧,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有一个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在一次学潮中两人双双被开除。事后,校长宣布凡写悔过书的人,均可以恢复学籍,毕业后留学美国。结果吴宓写了悔过书,念完了中学,如期出国深造,前途辉煌;而吴芳吉则因为拒绝悔过,回乡当教师,清苦了一辈子。此事让吴宓愧对友人,悔憾一生。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

  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前,遗书中指定陈寅恪和吴宓处理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由此可见王国维对陈吴两位的信任。在吴宓的故事中,陈吴长达50年深厚的友谊常被人津津乐道。陈寅恪和吴宓先生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划句号的人物,他们的学问空前绝后,逃不脱曲高和寡的厄运,一生的寂寞常人难以想象。他们没有像王国维那样轻易地了断此生,却都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吃尽了苦头。陈寅恪死于1969年,临死前,在病榻上还被迫做口头交待,直到不能讲话为止。陈寅恪最后的声音是:“我现在譬如在死牢之中。”吴宓虽然熬到1978年,但是极左思潮尚未肃清,依然被遣发回老家,住在他年老的妹妹那里,眼睛已经看不见,神志也一天天昏迷,他最后的声音只是渴了就喊饿了就叫:“给我水喝,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

  在一个做学问的人的眼里,教授是一个了不得的头衔。在知识不曾贬值的日子里,教授货真价实,代表应得的荣誉和地位。教授的意义,是我们今天许多俗人无法理解的。

 

Number : 9267 

Title :地球的白色力量

作者 :李乐诗

出处《读者》 : 总第 178期

Provenance :海上文坛

Date :1995。11

Nation :中国香港

Translator :

  

       极地村民们的日子

  晚饭以后,太阳高挂,子夜依旧不落,此时此刻正是闲话家常的“欢乐时光”。

  在这个丹麦人的屋里聊家常。这家房子,两房一厅,有一张可坐8人的大餐台。客厅里有HI—FI,还有办公桌,书架上藏有许多书,大部分都是有关格陵兰及北极区的书籍。通常,队友们在晚饭后,也喜欢翻阅这些书籍,以增加知识。

  不久,基·苏比也来了,他带着亲切的笑容,给我们介绍这里一些村情村俗。

  这个村有400多人,算是一座大村庄。有三家商店,总算可供应村民的日用所需,一座教堂,假日最热闹,人们会自由地上教堂,还有一间学校。

  全村有34个人失业(其中没有妇女),不过,也有些猎人并不积极打猎,一直等到饥饿才去打猎。村民生活淳朴,实行一夫一妻制。

  全村都直接受政府扶助、管辖,有5个官方代表,还有两名警察,这里犯罪率很低,因为人们生活俭朴,但人的感情也很丰富,他们尊重社会的整体结构,重视友情。

  两名警察起着维持公共秩序的作用,其中一名还是首位踏足北极点的探险家罗伯特·比尔的后裔。官方公仆们每天以铲泥车到冰山冰海取冰供应给各户。

  人们以大自然为家,所以,个个胸怀乐观、开朗,但不关心政治。4月16日是国庆。这里没有外国的报纸,只有本地的简讯,而电视新闻则14日后才能从丹麦收到。

  生命的解脱

  驻守这里的官员名叫基·苏比,他向我们介绍了这里的村情,他是充满感情的。

  言谈中,我们转到老人问题,他说这里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老人们生活单纯、健康长寿,有许多老人自杀以求解脱。

  他说,自杀的老人大多在年轻时是勇敢的猎人。到了年纪大了,无力拿起猎枪时,他们感到失落而不想牵累别人,又难以接受命运对老年人的安排,于是选择了自我了断来摆脱痛苦。

  自杀前,他们会把自己的意念向亲友们表达,然后静悄悄地离开家园,时候都选择在冬天,进入茫茫雪地,选取一处适合自己的理想之地,自沉冰窟,永远安息在冰海之中。这种举动,即使人们多方劝阻,也不能动摇他们的自我解脱意愿。

  在他们的记载中,我读到一篇老去英雄的猎人歌,歌词大意是:为什么我现在已拿不起矛,为什么我现在力不从心,为什么我现在看不见白熊?这一切改变是为什么?老了,任何国家的人都一样,人的生命就是如此。

  我不赞成自杀,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但我也对北极老人们的这种自我解脱发出赞叹,他们来自冰雪,又回归于冰雪。

  人的生命应该是积极的进取,俯仰不愧于天地和人们,死是不足惧的。

  雪地的狗

  在北极区的旅途中,雪狗可算是当地的英雄,猎人们与狗相依为命。我也在三星期的雪地生活中,体验到猎人们的情趣。

  狗拉着雪橇,一天它们起码要走8小时,拉着二三百公斤重的物资,冒着风雪奔驰。有时行进在冰河的薄冰中,有时走到滑而硬的冰川上,有时又奔跑在崎岖起伏的冰块中;休息时席冰而睡,以雪当被;早上起身,破雪而出,那种英雄气概,令人感动。

  它们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在雪地上奔驰。每天早上,由它们的队长唤醒,便大吠几声,有时早餐会有一点海豹肉吃,不过,多数是无着落的,要它跑至中午才有得吃。

  然后由狗队长带队站着,其余10只至18只分别站成一排,精神奕奕,由猎人整理好它们身上的绳子,扎成一束,拴在雪橇的前端。

  猎人吆喝一声,它们就与同伴们并驾齐驱,有时似乎亲密地说笑,有时似乎在大声争辩。如果绳子一旦交叉错了,它们会以聪明的跳弹脚步来解脱绳子。

  不过,如果它们要大解和小解时,便非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