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8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的11月20号左右,魏的女秘书告诉胡承志要装箱,胡请示裴文中教授后,便请解剖科技术员吉延卿帮助装箱。胡承志迄今还记得装箱的详情:

“装箱时,每件人骨化石都先拿擦镜头用的白棉纸包好,再包以软纸,然后裹上医用脱脂棉,包上几层医用细棉纱布,最后再用厚的白纸包裹,将之放入小木箱内。

“小木箱内垫有几层黄色的瓦楞纸,然后再将这些装有标本的小木箱,分装在一、二个大木箱内。至于牙齿化石,则是用装首饰用的小纸盒装的,盒内填以棉花,盒上面有玻璃,在玻璃上贴有镶红边的标志,上有标明牙齿部位的符号。小纸盒是放入小木箱后,再装进大木箱的。”

北京人的化石共装了两个木箱。两箱除分别标有case1和case2外,并无标签及其他标记。胡承志按照魏敦瑞走前的交代,将两个箱子送到协和医学院总务长博文处。

失踪前后

装有北京人化石的木箱自协和医学院运出后,被送到了美国海军陆战队驻华总部,交上校阿舒尔斯特负责。

阿舒尔斯特上校随即命令士兵们,把北京人化石改装到美军专用的标准化箱内,并责成即将离华赴美的军医福莱负责将这批装有化石标本的箱子运到秦皇岛,搭乘“哈里逊总统”号返美。

福莱军医受命后,即去电秦皇岛霍尔坎伯兵营医务室,指令他的助手戴维斯照管好将由北京运来兵营的他的行李。装有北京人化石的木箱也在这批行李中,但福莱并未将此事告诉他。机车到达后,戴维斯和另外几个人,把刷有W·T·Foley、USMC标记的行李箱卸下,共有24箱之多,它们被暂时堆放在霍尔坎伯兵营戴维斯所住的砖瓦平房里,等待由上海开来的“哈里逊总统”号轮船,按规定,该船应在12月11日抵达。

事与愿违,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船没有到,霍尔坎伯兵营却被日军占领了,美海军陆战队队员统统成了战俘,被押送到天津战俘营。当时每人只许携带不多的个人用品,其他东西则留在兵营里了。

戴维斯跟其他战俘到天津后,见到了福莱军医,但后者并未向戴维斯打听行李的下落。大约在一两个星期后,这些行李从秦皇岛运回天津,福莱军医取回了他的大部分行李。当他打开属于他个人的一些箱子时,发现中国朋友送给他的一些纪念品以及教学用的现代人头骨标本都已丢失。至于上校委托他带的装有北京人化石的箱子虽然仍在(看样子未被日军打开过),但福菜却没有打开做一番检查。此后,福莱在天津将行李疏散了。据他称,这些行李分别保管在3处:瑞士人在天津开设的仓库,法租界上的巴斯德研究所,以及几个熟识而可靠的中国朋友那里。就这样,北京人化石最后经几个美国人的手而下落不明了。

最初的搜索

1942年8月间,发现北京人化石已不在保险柜内后,日方一方面在报上大肆宣扬北京人化石“被窃”,另一方面即找有关人员追问下落。

次年4月间,日本的“华北驻北屯军最高司令部”指派侦探锭者繁晴负责搜寻工作。锭者这个人很厉害,仅用3天就问遍了所有有关人员,裴文中教授受到非难,而博文则被关了5天,吃了不少苦头!

据有的报道说,锭者在日军全力支持下多方搜索,大约经过两个月的光景,忽然传出在天津找到了北京人化石的说法。据说,当时还特地叫魏敦瑞的女秘书前去辨认,但是她一到天津,刚下火车就被拦截住了,说是在天津找到的东西与北京人无关,要她返回北京,以后搜索也就停止了。不久,裴文中教授被释放,当时,日方还客气地对他说今后要多合作。

胡承志至今还怀疑,当时一切都在日本宪兵队的控制下,“试问像日本宪兵队这样的机关,竟然也介入对北京人化石的寻找,又忽然草草收场,如果找不到就能如此‘善罢甘休’了吗?这是耐人寻味的。”

Number:2164

Title:一部惊人巨著《犹太法典》

作者:利奥·罗斯顿

出处《读者》:总第21期

Provenance:《文化译丛》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曾瘦

问问你最有学问的朋友,下列妙语警句出于何人手笔:

“结局好,一切好。”(莎士比亚,理所当然。)

“人以三事见性格:赏钱、酒量和脾气。”(王尔德?伏尔泰?)

“罪证不足莫先罪。”(西塞罗?霍尔姆斯?)

“不解的梦,犹如未拆的信。”(弗洛伊德?)

当你知道上述格言无不出自《犹太法典》时,你也许会大吃一惊。我敢打赌,受过最好教育的美国人中,有95%的人说不上《犹太法典》是啥样的。然而,这部法典却是我们了解纪元前犹太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中引出基本道德法规、大量信条以及神学基础的宝库。

下面不妨再举一些这部法典中光彩夺目、充满人生哲理的有关引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切勿威吓孩子:要么罚他,要么饶他……非打不可,就使用小草一棵。”

“增加真理。就是减少真理。”

《犹太法典》井非像许多人认为那样是指《旧约》的前5章;那5章古代希伯来人称作《摩西书》,或曰《摩西律》。《犹太法典》是一部浩然巨著,辑有“小书”63部,英译本长达35卷,据估计,它记载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8世纪间持续1200年之久的群贤诸家研讨所得。前后共有两千多位学者、法师、哲人参加过圣地巴勒斯坦和巴比伦大学堂中举行的这些讨论。来到两地学术中心的,都是当时最杰出、最博学的贤哲之辈;世界各地的犹太教法师、法官也纷纷寄来一件件缕析入微的文书,借以各抒所见,共商大。

许多世纪以来,这部法典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经过篡改的摘录。在巴黎、罗马、托莱多、君士坦丁堡等地,教士和皇帝,上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至纳粹分子和其他狂热分子,全都诅咒它,宣布其为非法,把它撕个粉碎,要么就把《法典》付之一炬。

然而,如同今天世界各地虔诚的犹太人一样,过去犹太男子(还有贵族女子)没有一个不在研习《犹太法典》。每天诵读一部分犹太教经文或者法典,尤其是在安息日,乃是一种极重要的“德行”。他们这样做,过去和现在都被认为是为来世“积德”。

犹太人被放逐出圣地后,散居他乡,来到耶路撒冷、科尔多瓦、孟买、神户、喀土穆或是基辅,于是在那里的小商店里、小市场上、农村集市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小商人、补鞋匠、苦力、车夫、面包师或理发匠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他们最爱读的《犹太法典》中的《长老伦理》篇。

《犹太法典》一书被誉为一部具有伟大见解、伟大力量的寓言、传说、轶事的知识宝库。这些寓言、传说和轶事并非写下供人消遣之用,而是一种诲人的工具,是使人们接受道德教训的有趣方法。这里不妨再举小例一则:

“世界之道,莫不皆然:生了孩子,大家高兴;有人长逝,众人哀号。我们却要一反其道。只因为婴儿大小,一生难料;有人寿终正寝,我们要为其高兴,因他已走完漫长的征程,如果带着不朽美名的花冠离开今生,更要算是莫大的福分。”

Number:2165

Title:生活质量

作者:艾啥德·埃普勒

出处《读者》:总第21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德国

Translator:陈秀萍

“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篇文章介绍了德国人是怎样看待“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译者

人越穷,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1945年,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一块面包,一双不漏水的靴子和一所修复了的房子。当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上升着的生活水平曲线就明显地离开了迅速下降的生活质量曲线。70年代,德国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是以下列情况来衡量的:1.工作使人感到愉快呢,还是使人感到单调而疲乏;2.与别人交往时,是受到尊敬还是受到蔑视;3.休息时是否有安静的环境;4.晚餐时是否有电话打搅。

如果一个工人每月拿回家的工资不是1300马克,而是1500马克,他就可以购买一些他早已盼望的、能使他和家里人高兴的东西。一般来说,他的生活质量也就随之而提高了。如果一个经理一个月的收入不是3万马克,而是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