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像园丁那样管理-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那段时间刘备有很多机会对付曹操,但他没有足够的兵力。于是,他多次劝说刘表,趁着曹操在北方作战,袭击许昌,一方面可以营救汉献帝,另一方面也能够一举捣掉曹操的老巢。但刘表却始终惊疑不定,仅仅发动过一次小规模的进攻。

  刘备常常为他七年来虚度的光阴感叹,但他并非一无所获。他深深地知道,他所拥有的这支忠诚的团队,存在着人才结构上的严重缺陷。他们需要一位懂得军事谋略的人才。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那段时间里,求贤若渴的刘备先后得到了两位优秀的人才,一位是徐庶,一位是诸葛亮。

  当刘备三顾茅庐去聘请诸葛亮下山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这段经历而流芳百世。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可能会一直待在隆中,老死在他那个茅草屋里,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一个光彩照人的诸葛亮了。所以,人们对于刘备礼贤下士的胸怀,给予了最为热烈的赞美。如今,三顾茅庐已经成了一个经典的人力资源案例。然而,在1 800年之后的现代商业社会中,我们还有多少这样尊重人才的领导者呢?

  有许多学者对三顾茅庐的故事说长道短。他们对故事的情节进行了许多想当然的猜测和批评。建立在猜测之上的批评意见无疑是荒谬的。这些猜测和批评无损于刘备和诸葛亮的伟大,只能反映出猜测和批评者自己的猥琐和故作聪明。

  与之相反,那些道德淳朴的读者却会在故事中陷入沉思。他们往往会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 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2。 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

 
■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使得诸葛亮成了人才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然而,当诸葛亮在隆中晴耕雨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为很多人知晓的书生。

  据说,他经常把自己比做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可是他的邻居们却总是不以为然地嗤笑他。《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谓之为“时人莫之许也”。即使诸葛亮下山之后,也常常因为他的出身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呼为“诸葛村夫”。所谓“村夫”,就是“农民”的意思。现代社会中有些人喜欢用“农民”这个词骂人,原来是从“村夫”演化而来的。

  既然诸葛亮只是一个“时人莫之许也”的村夫,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顾茅庐去聘请他呢?换了你是刘备,或者你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你会不惜一切代价,跑到穷乡僻壤去聘请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农民吗?

  现代企业招聘人才,不仅在乎学历,而且在乎你是否出身于名牌大学;不仅在乎你的专业,而且在乎你是否有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不仅在乎你的职业形象,而且看重你是否有口若悬河、舌灿莲花的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的人才招聘,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评鉴技术,比之刘备当年,似乎更为科学。可是,为什么我们却找不到像诸葛亮这样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呢?

  中国古代也有大学。战国时期在齐国设立的稷下学宫,大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公元前124年,大汉王朝设立太学,实行博士生导师制度,在校的太学生曾经达到两万多人,相当于现在北京大学的规模。但是,诸葛亮却不是太学生,也没有任何学历。因为战争,那套完善的教育机制已经遭到彻底的毁坏。

  年轻的诸葛亮也没有任何知名企业的从业经历。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的阳都县,4岁那年因为曹操血洗徐州,在兵荒马乱中沦为一个流浪的孤儿,跟随叔叔辗转来到荆州。叔叔去世之后,年仅16岁的诸葛亮带着弟弟来到隆中定居,靠种田来养活自己。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除了种田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

  俗话说:“书生论武事,不过纸上谈兵;武士论文章,多属道听途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却没有任何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书生,日后却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宰相级管理人才。当我们今天的企业领导人还在用学历证书、工作经验和应聘技巧来评价人才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钦佩刘备那种穿透证书的识别能力。

  更让我们钦佩的是刘备对待诸葛亮这种诚意。那一年,刘备48岁,诸葛亮27岁,从年龄上讲,刘备算得上是诸葛亮的父辈。可是,从三顾茅庐开始,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始终像对待自己的老师一样尊重诸葛亮。刘备之于诸葛亮的诚意,决不亚于当年周文王之于姜子牙。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尽管已经生命垂危,却特意提到了一个名叫马谡的年轻人。他对诸葛亮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请你千万要小心啊。”6年后,正是这个喜欢夸夸其谈的马谡,因为大意失街亭,使得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战略计划遭到挫败。

 
■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  

  就像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一样,诸葛亮为什么会追随刘备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无论后人如何臧否,诸葛亮的智慧已经成了他光照千秋的人格特征。人们在追问,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却偏偏选择了寄人篱下的刘备呢?甚至有人指责说,若不是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统一中国。言下之意,诸葛亮的“拥刘反曹”似乎成了一种历史的罪过。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呢?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问。诸葛亮如果仅仅因为曹操势力强大就去投奔他,那他就不是诸葛亮了。诸葛亮不是一个势利小人,而是一个道德君子。诸葛亮之所以“拥刘反曹”,也是因为他的道德信仰所决定的,难道他做错了吗?

  刘姓代表的是当时的大汉王朝。有人说,既然大汉王朝的气数已尽,那么曹操甘愿承担“汉贼”的骂名来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就值得歌颂。我却以为,大汉王朝并没有什么不好,它只是需要一个像汉文帝那样的好皇帝而已。桓、灵二帝不是好皇帝,当时的国民们早有公论。汉献帝是不是个好皇帝呢?现在已经很难评价。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好皇帝呢?那又是另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并没有考虑怎样为国家选择一个好皇帝,他想自己做皇帝,并因此做出了很多无耻的事情。

  他甚至不如张角。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是大义凛然地造反。曹操之流,口头上尊重汉朝的皇室,暗地里却采取种种卑劣手段谋权篡位。论其人品,实在不及张角多矣。他的确是一个“汉贼”,像这样卑鄙的人,难道还值得人们歌颂吗?

  如果没有诸葛亮帮助刘备三分天下,曹操的确有可能统一中国。然而,曹操统一中国之后就一定能够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吗?秦始皇当年统一了中国,却让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的暴君统治。如果真的让曹操统一中国,这个阴险狡诈的一代奸雄,比起秦始皇来,又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永远不要让邪恶势力成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这是管理学的第一原则。因为,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像园丁那样有爱心的领导者,而不是用心险恶的屠夫。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园丁,也远比一个杰出的屠夫可贵。

  如今,曹操已经成了一个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历史人物,后人们的赞美也好、谴责也罢,对于他而言,其实已经毫无意义。当代中国的学者们之所以热中于为曹操翻案,除了受“造反有理”的思潮影响之外,大约也与道德沦丧的社会风气有关。他们之所以为曹操辩护,其实是为他们自己可耻的道德观做辩护。换而言之,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曹操那样能够翻云覆雨的权力人物,而不是一个像刘备那样有爱心的人。他们像曹操那样热衷于权谋和暴力,却极端地怀疑刘备的道德追求,认为刘备是一个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与其说他们在怀疑刘备,不如说他们丧失了对正义的敏感。遥想当年,在那样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管刘备只是一员寄人篱下的客将,兵力单薄,又面临曹操的大军威胁,却依然能够有那么多人才爱戴他,支持他,忠诚地追随着他。关羽是其中的一位。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位。可是,今天的人们究竟是怎么啦?难道真的是人心不古了吗?为什么我们不能像刘备、关羽、诸葛亮那样,为了人间的道德与正义,勇于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追求呢?

 
■长阪坡那个黑暗的早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