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2003年第2期-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它的内涵,我懂得它的分量。” ⑥正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他这首诗才没能逃离当时政治的迫害。对于一代青年来讲,“相信”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现实教育他们相信语录和革命,相信“未来”的共产主义,而为什么食指的一句“相信未来”会更新了他们所熟悉的感觉? 
   “未来”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是经历了现实失败后的别一种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绝望现实的止痛剂。“相信未来”给出的首先就是一种抚慰性的精神力量,对于受伤的一代人而言,无异于一种必须的心理疗法。而“未来”又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个不可知概念,这首诗潜在的是“未来”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人用对未来的确认否定了对现实的不信任(尽管还不彻底),所以,现实的痛苦和不公只有依靠、等待未来的补偿和肯定:“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食指的《相信未来》使一代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它反映了一代人从红卫兵到知青转变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说到底,这一代人就是“相信未来”的一代人,或者说,他们最初都是从“相信未来”的精神境界过渡而来的。可以说,食指以一个人的诗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⑦是食指的另一首流传范围很广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更具自我意识与个人化风格的诗歌。这首诗是诗人1968年12月20日去山西杏花村插队的火车上构思而成的。配合着最高指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正是火车的震荡声使诗人有了一次人生的“震惊体验”,这种体验是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共同体验。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身份转变,也即从革命先遣队到革命弃儿,身份转变带来的是从城市到乡村、从“在家”到“离家”的地域(空间)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一代人被强行完成了独立和“长大成人”。食指真实地把现实生活场景挪移到了诗歌场景中,或者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复制。从表面来看,食指运用的是回忆手法,但与其说他是在倒叙这一事件,不如说是把“回忆”与“现场记录”交融在一起。首先是告别的一幕,他的情感被“一阵阵告别的声浪”所触动,于是具体的时刻“四点零八分”定格入诗,这样一个瞬间的时刻在反复言说中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高大的建筑”与“剧烈的抖动”之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昭示了热闹的现实政治所潜伏的飘摇感和紊乱感,从更深的层面传达出了一代青年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从宏大的公共场景一下子过渡到具有私人性的生活空间,人物从群体转换为个体,时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记忆的生活细节,同时,从现实的汽笛声向幻觉、回忆转换,这样,日常生活的温情就难能可贵地进入了文革诗歌。“还有一点,小时候我有一个极深刻的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了扣子,妈妈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 ⑧这首诗写得最出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细节的白描,而细节的白描带来一种语言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像是诗人在为一部舞台悲剧撰写台词一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诗人反复在问、在思“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对人生的“震惊体验”处于不能确信的心理状态,从“不知”到“明白”,就是诗人从“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绝望之后,是对“永远”的寄托,发出“永远地记着我”的叫喊正是因为确信“我”已经被永远地放逐了,或者说是被永远地抛弃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反复咏叹:“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最后”两字道出了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离乡背井的无奈、绝望和对家园的深深眷恋。食指曾就这首诗说:“火车开动前先‘哐当’一下,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全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可以说是上山下乡一代人命运的绝唱,尽管它写于知青生活、命运的起始,但这首诗却不仅昭示了一场悲剧的开端,而且预演了悲剧的全部剧情,表达了一代人真实的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凡是经历过1968年冬北京火车站四点零八分场面的人没有不为此诗掉泪。……随着汽笛的拉响,哭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食指诗中所描写的——哭喊着想抓住一只手,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的北京’。多少年过去了,每当读这首诗,我仍有像诗中描写的‘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的感觉。”这首诗中,个人心理幻觉的瞬间“入画”,却像是一个时代大动荡的瞬间实录,“真实瞬间”与“诗歌瞬间”、空间的切换与时间的错位、现实场景与人生舞台之间的转换,这些都更像是分镜头的蒙太奇画面组合。从瞬间过渡到永恒,把时代经验转向个人经验,食指通过个体的生活感受描写出的正是一场时代悲剧。 
  除了《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两首代表性的诗歌以外,食指还有一些悲叹个人生活的作品,多写个人命运、爱情、友谊等,如《命运》、《烟》、《酒》、《还是干脆忘了她吧》、《难道爱神是……》、《黄昏》等。在当时,自我就是小我,是不允许在诗歌中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必须融入“大我”,食指却最早把自我带入诗歌中,并且随着自我在诗歌中的露面,自我的喜怒哀乐就成了自然表现的内容,不再是高昂、虚飘的“大我”的赞歌与战歌或集体主义的欢歌笑语,而是充满了对个人命运的痛苦咏叹:“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食指的爱情诗少有爱情的快乐,大多是爱情的悲吟,这也许和他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坎坷的爱情经历有关。他的赠友诗往往是对友人的劝勉和珍重之语,亦不乏依依惜别与前途渺茫的感伤之情。 
   
  时代的胎记与分割的印痕 
   
  食指是属于他的时代的诗人,在他身上,集结了时代的各种特征,在他的诗中,也刻满了与时代分割的种种印痕。他出身于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他倾心于文学(诗歌),是一个真诚的文学青年;他虽然也对红卫兵运动有过狂热的追求,但并无政治野心,也并不认同“血统论”和打砸抢的做法,反而认为遇罗克的《出身论》是他看过的最好的文章。但是他毕竟从那个火红的时代走过来,尽管他的诗歌里表现了青春的绝望和抗争,试图与时代分割开来,但又必然(甚至先天)带有时代的胎记和分割的印痕。事实上,食指的心灵结构几乎一直处于“矛盾分裂”的状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对时代的幻灭感,又有着难以割舍的希望。所以他的作品基本贯穿了两个系列,它们是“两极逆反式”的系列:一类作品完全是(或近于)主流诗歌,属于平庸浅薄的为“时”而作,其原因或许是言不由衷,或许是为了能够公开发表,从而得到社会承认;另一类作品则又完全逸出了主流文学规范,甚至以与主流对峙、叛逆的方式书写着个人的诗歌话语,这是诗人个人的思想觉醒和对时代扭曲的真切感受以及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也说明无法压抑的诗情必然要迸发出来,这种两极逆反的作品代表了诗人思想的两面性或曰多面性、复杂性和分裂性。从人性或作家心态的深层次来看,食指的这种分裂性、多面性其实与食指的“真诚”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这样,就可以理解写出《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食指为什么会写出如《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