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而且从不结交私党,一心为国。也许是应了孔子那句“君子周而不比”的话,从不私结朋党的冯异,竟然连一张提名票都没得到。
  当时,诸将有的推举景丹,有的推举吴汉。两人的推荐票大体相当,这可难坏了刘秀。最终,刘秀通过反复权衡利弊,还是让吴汉做了大司马,与吴汉同列大将军的景丹当时就对此面露愠色。
  刘秀看出了景丹的不满,安慰景丹说:“景将军是北州大将,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带兵杀了苗曾﹑谢躬,功劳很大。按照朝廷的旧制,骠骑大将军这个官职一般是由大司马兼任。现在朕把它们分开吧!”于是,刘秀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而以景丹为骠骑大将军。即便如此,景丹都觉得刘秀亏待了他。堂堂北州大将,竟然屈居在前安乐令吴汉之下,真是丢了身份!一直有些忿忿不平。
  几个月之后的建武二年二月,刘秀封赏功臣,定封景丹为栎阳侯。景丹一看吴汉得到了四个县的封邑,自己才一个,更加不满。刘秀得知后,安慰他说:“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意思是说:如今关东各县的地域都非常狭小,就是几个县的人口土地,也抵不上栎阳一个县。俗话说:“富贵之后不回故乡,简直跟穿着华美丝衣在夜间行走。”朕将你的故乡作为封邑,是特意这么做的。真可谓是衣锦还乡、无上荣耀啊!经过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景丹这才心里稍稍平衡了一些。
  景丹做到了骠骑大将军都觉得不满意,冯异呢?他是怎么想的呢?
  刘秀在鄗城称帝前后,冯异虽然短暂地做过“孟津将军”这样的临时职务,事后却依旧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直到建武二年的春天,刘秀才给冯异封了一个阳夏侯,仍然是个偏将军。
  在操办登基仪式的过程中,由于熟悉朝廷法典制度的大司徒邓禹不在军中,懂得朝廷礼仪的人极少。当时,冯异是一手张罗的主持司仪。他带领诸将验谶、上表、劝进,真是呕心沥血,宵旰历胆。可是,当刘秀做了皇帝之后,封赏犒劳、加官进爵却没他的份。
  论资格,景丹、吴汉根本无法与冯异相比。冯异要是跟他一样想的话,还不要气炸了肺?
  在个人待遇问题上,冯异一直非常淡泊。无论刘秀封不封他、是否给他升官,他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他之所以如此,是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思想原因的。
  冯异是基层官吏出身,目睹了王莽暴政给民众带来的无尽灾难,也亲眼看到了更始政权的腐败无能。他对民众的苦难忧心忡忡,感到异常痛心。
  在遇到刘秀之后,他认准了刘秀是一位千年难遇的旷世明君,认为只有他才能扫平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拯救天下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后他卖力地为刘秀效力,既不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名垂青史,更不是为了光宗耀祖。
  他一心以天下苍生为念,哀怜民生遭受的无尽苦难。他一心要早日结束战争,还给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老百姓真是太可怜了!为了他们,自己受点委屈算什么呢?因此,在冯异看来,自己的官爵高低、得到的赏赐多少、刘秀对自己的宠爱程度,都不重要。这些功名利禄,无非是过眼烟云而已。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是,他却连一句豪言壮语也没留下。人生在世,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言行一致”。世上有五种人,第一种是“说了再做”,第二种是“做了再说”,第三种是“说了不做”,第四种是“做了不说”,第五种是“既不做也不说。”
  孔子说过:“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事情,等做完了之后再说。孔子是从教化民众的角度看问题,提倡的是第二种―――“做了再说”。而冯异则不然,他属于第四种――― “做了也不说”。
  “行胜于言”,冯异是用实际行动来向世人证明:我冯异一心为了再造河山、复兴汉室!而不是为我个人的私利!
  对于个人得失,冯异从来都不计较,从来都不居功自傲,不与诸将正功,素有“大树将军”的美名。同时,严格约束部属,不得扰民,严紧抢掠。体恤士卒,关心士兵的疾苦,深得军心。
  由此来看,刘秀选择冯异为西征大军的主将,是当时的最佳选择,无疑是一个英明的决定。
  为了加强冯异所部的军力,刘秀为冯异选派几位得力的助手。此前不久,原刘玄手下的两员虎将―――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匡前往洛阳投诚,刘秀以此二人熟悉关中军情、民意,命他们跟随冯异西征。另外,邓禹仅剩的二十四骑之中,还有将军张宗。能够活着从关中回来,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张宗在关中的英勇表现,刘秀也听说了。他任命张宗为京辅都尉,分配给他精锐的突骑部队,命其跟随冯异再次出征。
  在得到了邓晔、于匡、张宗三员大将的支持,冯异如虎添翼,他的信心更足了。
  在建武三年的三月,两万西征军将士在冯异的率领下,从弘农郡的华阴县出发,踏上了西征的漫漫征程。
  至此,波澜壮阔的第二次西征战争的帷幕,就此拉开了……
  关于刘秀迟迟不提拔冯异的原因,我在前文中也提过。
  现在,我归纳一下我的看法。
  刘秀在很多方面如战略眼光、战术布置、个人品德、胸襟气度等项目上都可以几乎得到满分。惟独在用人方面,还是略有一点欠缺,只能算是中上等。
  刘秀的用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权宜之计的色彩十分浓郁,赏罚不是非常分明。
  从感觉上说,很有几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味道。诸位如果读文仔细,我相信诸位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比如,刘秀刚刚逃到信都之时的刘秀,对任光、邳肜、李忠、万修等人是何等的器重?又是加封了大将军、又封侯的。可是,在招集到了奔命兵之后,这些人的地位又如何呢?显然是明显下降了。因为,此刻刘秀更器重景丹、寇恂、耿弇,因为他们带来了五、六千骑兵!以景丹为例,从此他就一跃成了刘秀手下的首席大将。
  然而,景丹的首席大将之位并没有坐多久,就被吴汉所取代。为什么呢?因为吴汉二次北行征兵之时,为刘秀带来了五万名“突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司马的位置,不让吴汉坐的话,应该让谁坐?
  “权宜之计”频繁采用,这也是形势逼迫造成的。
  第二,刘秀用人,一向是“亲者严,疏者宽”。他越是真正信任的人,官爵往往很低。相反,越是需要安抚、警惕的人,刘秀越是给的官爵高。
  不仅是冯异,铫期、祭遵、王霸这些早期老臣,对他刘秀的耿耿忠心,真是天日可鉴,不容置疑。他们不计个人名利,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一点,刘秀是深知的。正是因为刘秀知道他们的品质,因此在封赏官爵之时,对于这些人都不太多考虑。
  事实上,刘秀手下的这些大将,越是被授予高官显爵的,刘秀越是不放心。比如,刘秀对于吴汉、景丹、耿弇三人,尤其是不放心。关于这些详情,我在后文中会详细地讲述。
  在这里,我只拿吴汉做例子来说明。
  吴汉在表面上“斤斤谨质,形于体貌”,一副“厚重少文”的忠厚之相。但是,此人心肠狠辣,做事极其残忍。他部下的军纪,是汉军之中最坏的,可谓是臭名昭著。
  对于这些,刘秀难道不知道吗?当然不是!对于这些,刘秀心里一清二楚。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是,在天下大乱、四海沸腾的时代,自己要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他不得不暂时重用吴汉这样的人。
  吴汉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中原地区作战,还是在陇西对隗嚣作战,都犯下了很多严重错误。“邓奉之变”,就是吴汉的杰作!建武八年的陇西惨败,也与吴汉的抗旨有着极大的关系。更令人发指的是,吴汉在建武十二年十二月攻陷成都之后,悍然下令屠城,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大屠杀”!对于这些,刘秀一直是很不满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秀才在建武十三年全国完全统一之后毅然决定:功臣之中,除了高密侯邓禹、固始侯李通以及冠军侯贾复三人以外,其他功臣一概不用,一律以列侯身份就第养老。吴汉虽然还保留着大司马的职务,但是已经被排斥在核心决策圈以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