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85-复泰草堂医论选-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二反动,则天地为否;二一顺转,则水火既 济。一二者,实万物生死离合之枢机也。 
  血之体为阴而用为阳,阴形之中内藏阳气,坎卦也,其根本实出于肾中。普通 常人验血一条直线者,阴阳相交,一二相合之故也。艾滋病人验血两条直线者,阴 阳离绝,一二相分之故也。又一为阳而二为阴,血成二条,坎中一阳已成阴气,坎 阳者,先天生命之本也,坎阳一散生命失根,死期将至矣。而不即死者,说明尚有 转机。转机谓何?使分者复合,散者复聚,一降二升,天覆地载,水火既济,阴阳 互根,则病可以不作矣。 
  然治病必求于本,本立而道生。观艾滋病传染之途径有二,二者谓何?不过精 血也。精血谓何?不过水火也。水火谓何?不过离中虚坎中满也。今其病从下而入 ,由内而生。坎中不满,是以一分为二;离中不虚,是以二化为一。表盈里亏,虚 实反作;内寒外热,冰炭斯分。此否隔离绝之象,又非艾滋病所独有者也,西医所 谓之一切免疫系统疾病莫不如此。 
  然治之道果何如耶?无他,益其损而复其剥而已。益者谓何?风上雷下,否上 之阳复降也。复者谓何?地上雷下,剥上之阳复降也。二卦皆雷居下,雷者谓何? 龙雷之火生于坎中,即先天之阳也。然则治病之道不过使其将脱之阳复归水中,即 所谓导龙归海也。天一复降于水中,则生生之本复泰矣,又何病之有哉? 
(理法已备,方药自在其中矣,明者可自求之)

消渴正论

    消渴一证,聚讼千载,阴阳错综,最见识力。昧者众而明者寡,古今一也。名 高而昧者,但执泻火,不辨阴阳,从之者众,识破者寡。自以为是,以讹传讹,相 延不断,至今不觉。遂令今世而罹此患者复受药石之害,雪上加霜,生气日绝,烂 足坏目,肉脱筋萎。不死于病而死于药,诚可悲叹者也。而名微识著见解独明者反 受侮蔑,令千古奇冤不彰于世,无数病人相继弃绝,医道至此,亦可悲矣。今将明 者之论拈出,分布一堂,粲若星列,取长补短,理法同观。谬见斯废,扫陈言于既 往。正眼重开,立确论于将来。俾从事于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李东垣、王肯 堂、徐灵台、叶天士、施今墨等等诸名医谬论者,迷途知返,正偏救弊,将功补过 ,不无遵循,是所望也。
    许学士《本事方》曰: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是为真 火,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从二阴出。精气入骨髓,合荣卫,行血脉, 营养一身,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以为血肉也。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 也。臊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而不能蒸于谷气,则尽下 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 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瘦弱也。又肺为五脏华盖, 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渴。《易》于否卦乾上坤 下,阳无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 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 则终不能润也。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 易消,亦免于渴也。故张仲景云:宜服肾气八味丸。
    张景岳《景岳全书》曰: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 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消证有阴 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 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意,则未有知之者。何以 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而 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故凡治三消者,必当 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假火等证,必当速救其本,以资化源。 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 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 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 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日见消败,益以困矣。……三消证,古人以上消属肺,中焦 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故然矣。然以余论之,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府,凡水亏证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 为消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 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 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槁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 之者矣,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 ,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余因消证多虚,难堪剥 削,若不求其斫丧之因,而再伐生气,则消者愈消,无从复矣。故再笔于此,用以 告夫明者。
    张隐庵《侣山堂类辨》曰:病阳明燥热之消渴者,白虎汤主之,此外因之渴也 。胃气弱而津液不生者,人参汤主之,此内因之渴也。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 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 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 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
    赵养葵《医贯》曰: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饮水。《逆调论》云:此乃心移 热于肺,传于鬲消者是也。以人参白虎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 ,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肌肤瘦,成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下消者,引饮烦躁,耳轮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肾 气丸治之。古人治三消之法详别如此。
余又有说: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 津液枯槁,以致龙雷之火上炎,煎熬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令人四肢瘦削, 精神倦怠。则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也。六味八味加减行之,随证 而服,降其心火,滋其肾水,而渴自止矣。白虎承气等方,皆非法也。《总录》谓 不能食而消者,未传中满,能食而消者,必发背痈脑疽。设不知分辨能食不能食, 概以寒凉泻火之药而施治之,则内热未除,中寒复生,能不末传鼓胀耶?惟七味白 术散、人参生脉散之类,恣意多饮,复以八味地黄丸滋其化源。如发痈疽而渴者, 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肾水已竭,不治。惟峻补其阴,亦或可救也。
    或问曰:人有服地黄汤而渴仍不止者何也?答曰:此方士拘于绳墨,而不能更 变其道也。盖心肺位近,宜小制其服,肝肾位远,宜大制其服。如高消中消,可以 前丸缓而治之。若下消已极,大渴大燥,须加减八味丸半料,内肉桂一两,水煎六 七碗,恣意冰冷饮之,熟睡而渴病如失矣。处方之要,在乎人之通其变,神而明之 可也。或又问曰:下消无水,用六味地黄丸可以滋少阴之肾水矣,又加肉桂附子者 何也?答曰:盖因命门火衰,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上润于肺,譬如釜底无 薪,锅盖干燥,故渴。至于肺,亦无所禀,不能四布水精,并行五经,其所饮之水 未经火化,直入膀胱,正所谓饮一升尿一升,饮一斗尿一斗,试尝其味甘而不咸可 知矣。故用附桂之辛热以壮其少火,釜底加薪,枯笼蒸润,槁禾得雨,生意维新。 惟明者知之,昧者鲜不以为迂也。昔汉武帝病消渴,张仲景为立此方,药止八味, 故名八味地黄丸,诚良方也,可与天地同寿,至圣玄关,今犹可想。疮疽将痊,及 痊后口渴甚者,舌黄坚硬者,及未患先渴,或心烦口燥。小便频数,或白浊阴痿, 饮食少思,肌肤消瘦,及腿肿脚瘦,口舌生疮。以上诸证,均宜服之,无不神效。
    治验
    曾治一贵人,患疽疾未安而渴大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