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业有情,尤为重要。颇公说:「如欲美食,须先选购材料,用意烹调(此如加行),而后正食时,方得享受。又如耕田,须先深耕易耨,然后方能丰收。故须先积资忏净,以为加行,然后方能得胜观之果。修正行时,先将所缘决定,令我所缘境现起,或依缘起因相,或依一异之理,抉择获得决定知后,然后止修、观修,间杂而修。如前所说。完结行时,不外以所修善根回向菩提,馀如玛澈修法中详说。于所缘不明,即入于沉。由贪欲境,引生作意,即入于掉。于沉掉相,须认识清楚。尤其入于微细沉掉,须能认识,然后如前讲止时所说方法,以除去之。」 

  【第三四○则】 

  问:云何为成观之量(即真正中观之量)? 
  答:真正中观,不惟于决定无自性之止,无有退失,且同时能以正知观察一异之理。不但同时能观,且同时能使止益增长。不但止益增长,且同时能生最殊胜之轻安,而为从前止中所未得者。得此轻安时,则一切分别智慧,均成中道之观。生起如此中观时,则对于空性有更显明之见矣。于此补特伽罗,于止中有悦意轻安之观。如此之悦意轻安之观中,仍不离止,即是止观双运。如具菩提心得此中观时,同时即入大乘加行位。如此补特伽罗,以正修与后得互相资助而修,次第历加行四位,而真正见得空性,同时即入见道位,是为初地。得初地时,尚须视其是否得真正能离遍计执之空性。如得,则证入相似法身。此后即依其能离遍计执之空性之程度,而分十地阶位,及至入于佛位,则悉离一切相矣。 

  【第三四一则】 

  问: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所示:云何为随顺胜观,及真实胜观?观轻安与止轻安之关系为如何? 
  答:行者不知修观歧途,及成观之量,易生我慢,妄谓自己已修成。尤须知有二种胜观:即随顺与真实之二种。 
  「由如是善观察慧,观察修习,乃至未生如前轻安,是为随顺毗钵舍那。已生轻安,即是真实毗钵舍那。」应知所谓如前轻安者,非谓即前得止之轻安,须由各别观察慧之力,别引轻安,此乃胜观轻安。止观间杂而修,观察后又稍住于止,乃令已得止之轻安不退。若未由观察引生轻安,但称随顺胜观,不名真实胜观。止以定为体性,胜观以慧为体性。由胜观所引轻安摄持之智慧,即是胜观体性。身心之粗重,皆得调伏除去,于善业具有堪能,不生劳倦,此即胜观轻安体相。先由心轻安引生身轻安,次由身轻安引生身轻安乐,后复由身轻安乐引生心轻安乐。胜观之轻安虽非止之轻安,然其体相与生起之次第,则与止轻安相同。由止修纯净而引生之乐,即为止轻安,由观修纯净而引生之乐,即为观轻安。观修纯净,如诵度母赞至数十年者,但一缘念,即能任运背诵,不假励力思索。以串习纯熟,其心清净故,亦能引生轻安之乐。观轻安生起后,不惟不使止轻安退失,反令止轻安辗转增上。观成之量,非由少数行者,依自己修习经验而说,乃须根据佛说-解深密经说:「慈氏(即弥勒)问佛:‘若未得胜观所生之轻安,于所闻法如是善为思维,即以此等法为定所缘,此种作意,可否称为胜观?’佛答:‘慈氏:彼非毗钵舍那,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阿阇黎先底把作般若教授论亦说:随顺胜观,须已先获得止之轻安,修胜观时,内三摩地所行影像,即空性境(空性痕迹)。于空性义(空性影像),胜解观察。若未由观修引生胜观轻安,但名随顺毗钵舍那所有作意。初业有情,未得止者,多用观察,固不易得止。然既得止后,观修之力,不惟不妨碍止,反令定分增长。一般人于住分及心一境性,有所误解,以为一心缘空,即不能稍移一点,方是心一境性。不知止乃住分,观乃明分,由观纯熟与住相应,成为一体。此时明住二分俱有,故不能说观修,即妨碍止,明住二分已成一体故。 

  【第三四二则】 

  问:依自宗止观双运之法,应是如何? 
  答:自宗说未成止前,观察修可作止障,已成止者反成助伴。不同馀宗说,凡修观皆作止障。宗喀巴大师说: 
  「不唯修止,且能以智慧作观察修,由是而得止观双运者,甚为希有!」此说非止观成后,别修双运,乃得真实合量胜观时,即得双运。前说止时,说有四种作意。修观时,亦有此四种作意。已得止而作观修者,其初因久习止修,故于观修,不能串习,故须励力观察(即一,力励运转作意);次以正知正念遮除沉掉,虽能观察,而有时间缺(即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再次其力愈强,无有间缺(即三,无间缺运转作意);最后不须励力,而明分住分皆具,即称不功用行任运运转作意(即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若缘空性境之胜观,至此位时,则已将入圣流。此处所说,乃由观修而成之四种作意。真得胜观时,住分明分皆具。其住分即止之体,明分即能观之智慧,故称止观双运。得第九相住心,由此而入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而修胜观。所谓胜观,谓此时之观,较前为胜,故称增上慧也(胜与增上,在藏文皆同为「拉」字)。如是依止勤行修观,至纯熟时,如诵熟书,不由念知之力,如顺水推舟,沉掉不生。亦如得止时,无功用运转者然。此时止观,清净而无沉掉,调柔而极听命,不缘馀境,与止随顺(谓不失所缘),以轻安乐摄受慧分,齐此名为止观一体,平等无偏(于明分住分,不畸轻畸重,同时俱转)。总之,依九住心得轻安之殊胜止后,即勤行修观,修至于思择境纯熟,不须用力,即于境转,亦如修止成时,不须用力,即无沉掉,身心调柔,具大堪能者然。如是即名止观双运。止所缘境称无分别影像。观所缘境称有分别影像。修观之力,无间无缺,于所缘境作意相续,双证二品,尔时名止观双运。谓止中有观,观中为止,互相连系而转。依总说止观,二者同时,依微细说,实非同时。观察之观,与胜观不同,此段乃甚难解处。文殊菩萨指示宗喀巴大师说:「一切难处,汝应向末世众生明晰而说。」拉卜楞寺大德绛央协巴著述中说:「止观同时,为一大难处。」亦即指此。止修有二:一、有分别止修,如缘佛像,分别其量、颜色等;二、无分别止修。此中应知:一、由观能引生止。须已得止后,修观纯熟方能。二、须将得胜观时,由轻安乐方能令止增长(故说由观生止,须将时间辨清,非谓一切时)。三、于自所缘一心不乱,无沉无掉,专注一境,不馀散乱,即称为止。非如馀宗所说一心死住于显色上,方称为止。故以观慧缘空性境,但心不乱,亦称为止。以胜义空性择法之观,与专注之止,所缘及时间二俱相应,其时之观,已极纯熟,不动不乱,观中有止。胜观中亦有住分止修(前说观之门类有三中,一有相毗钵舍那,即有住分止修),惟于自所缘境,念知而住,不别寻求伺察。第九住心时,其定力亦如水静无波,此时若多兼观察无我空义,如静水中有小鱼游行,虽不妨于水之澄静,然不能称为止观双运,以尚无止观一体之义故。以上皆依宗喀巴大师所明晰者而说。再摄要略说修法:先依菩提心教授,上者令心中生起真实菩提心,下至相似菩提心生起。次乃选择与自相应之所缘而修止。得止后,乘定力未退之时,认识胜义之应破分,即所执实我。乃以分别观察智,抉择其有无。最后得实我无有之决定知,即行安住。又再以观察慧抉择,得决定知,又复安住。如是反复观修、止修,间杂而修,最后已能明察秋毫之末,此即得止观双运。 

  【第三四三则】 

  问:吾人从依止善知识起,至止观双运,修学至此,应如何提纲挈领,摄要思维,以便心中摄持? 
  答:应依菩提道次第摄道之总义(见广论)。为易持故,造为明灯颂中「摄道总义略颂」,复依颂作释,均详明灯颂自释摄道总义之释义中。若数数阅读,自能将摄道之总义,受持心中。若略作提纲,则应知菩提道次第,乃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之心要,总摄三藏十二分教要义,分四大科:第四科中分二:一、依止善知识为道之根本;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二中又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受心要;二、心要受持之法如何。由此二中又开出三士道,在上士道修心之道次第中分三中,第三,发心已学行之法又分三。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