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名词解-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见‘瑜伽师地论’卷六。
 
【一心】唯识宗以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二:‘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如是处处说唯一心。’
 
【一心四境】又作一水四见。譬如一水,本无有异,而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种境相。即天人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脓血,而鱼见是其窟宅。见《摄大乘论释》卷四。
 
【一心真见道】参阅‘真见道’条。
 
【一切】梵语 sarva,音译萨婆,乃总赅众物之词。《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萨婆,秦言一切。’《翻译名义集》卷五︰‘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此词之实际用例颇多,如一切世间、一切众生、一切种智等用语皆是。然一切又分为全分与少分二种,全分指不限定在特殊范围内者,包含广的一切;少分指在某种限定范围内者。据《成唯识论枢要》卷二之说,一切声皆是不常不执,此有二释:一、一切的一切,即计内外皆常。二、少分的一切,唯内的一切声是常。如上所述,前者为全分之一切,后者为少分之一切。见《成唯识论》卷二。
 
【一切行苦】一切有为有漏之法,皆迁流不息,故称为一切行苦。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四法本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一切行无常】指一切有漏法,皆不具有恒常之性,故曰一切行无常。这是如来所说四法本之一。见《俱舍论》卷二十三。
 
【一切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有为法是无常之法,如《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一切法不生】指谓一切真实之法,乃超越相对的差别界。以其为‘绝对’,故不生不灭,此是不变的理法。
 
【一切种子识】又作种子识,乃执持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散失之识,为阿赖耶识的别名。成唯识论卷二载:‘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又摄大乘论释卷二:‘谓有能生杂染品法,功能差别相应道理,由与生彼功能相应,故名一切种子识。于此义中,有现譬喻,如大麦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有种子性;若时陈久,或火相应,此大麦果功能损坏,尔时麦相虽住如本,势力坏故,无种子性,阿赖耶识亦复如是。’
 
【一水四见】参阅‘一心四境’条。
 
【一中劫】古代印度的计时单位。谓人寿之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本十支】唯识宗所依的经论,除了‘六经十一论’外,并有‘一本十支’之学,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其他释论为支论。支论有十,称为‘十支’。此十支论即:一、百法明门论,又作略陈名数支,世亲造。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二、大乘五蕴论,又作粗释体义支,世亲造,依名释义论。本论略摄本地分中之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三、显扬圣教论,又作总苞众义支,无著造。乃错综瑜伽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四、摄大乘论,又作广苞大义支,无著造。总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五、杂集论,又作分别名数支、广陈体义支。无著等作。总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而以蕴处界三科为。六、辨中边论,又作离僻彰中支。本颂为慈氏菩萨造,释论为世亲造。本论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七、二十唯识论,又作摧破邪山支。释七难以成瑜伽唯识,而以唯识无境为宗。八、三十唯识论,又作高建法幢支。以上二论之本颂为天亲所造,三十唯识之释为护法菩萨等十师所造。本论广诠瑜伽境体,而以识外无别实有为宗。九、大乘庄严论,又作庄严体义支。本颂为慈氏造,释为天亲造。总括瑜伽菩萨一地法门,而以庄严大乘为宗。十、分别瑜伽论,又作摄散归观支。慈氏造。本论未汉译,若援解深密经中之分别瑜伽品为例,则以止观为宗。
 
【一法中道】指于一法上论非有非空的中道妙理,此为唯识宗所立中道之一义。与‘三性对望中道’对称。唯识宗以遍计所执性为妄情所现,故判为空;以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为假有与真有,故判为有。自此三性之对望而立中道义,称为三性对望中道。又此三性是一法上之三性,故此法为非有非空之中道。然若详细论之,则三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义,即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在妄情之上属有,故非空;依理而言为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众缘和合上为假之存在,故为假有实无。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实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中道。圆成实性远离一切妄想而无相,故非有;然以其为真实如常之性,故非空,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上述乃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称为一法中道。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一味蕴】指无始以来,有一味延续的细微意识,乃形成轮回的主体。这是小乘经量部所立。经量部主张此细意识自无始以来即不间断,其体为受、想、行、识等四蕴,展转和合,转成一味,故称一味蕴。后世有谓此亦为第八阿赖耶识之前身。见‘异部宗轮论’。
 
【一阐提】一阐提,梵语 icchantika 
之音译,其原意是‘有欲求之人’,意译为无种性、断善根、不能成佛的众生。《大庄严论经》卷一载有二说:一者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二者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无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之一类。一阐提发心至难,有如天生盲人难以治愈。’东晋时竺道生主张‘阐提成佛’,为守旧僧徒所摈弃,后来《大般涅槃经》出,此说乃渐被接受。唯识宗立五种性,仍主张无种性者不得成佛。
 
二划
 
【二十二根】此是促进增上作用的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若就二十二根的体性而言,男根、女根为身根的一部分,并无别体;三无漏根以意根、三受根(喜、乐、舍)、五善根等九根为体,而无别体,故其体之数实为十七。见《俱舍论》卷三。
 
【二十二种愚痴】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的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此二十二种愚痴的名称是:一、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著我法愚), 
二、恶趣杂染愚痴,三、微细犯愚痴,四、种种业趣愚痴,五、欲贪愚痴,六、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七、等至爱愚痴,八、法爱愚痴,九、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 
十、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 
十一、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现观察行流转愚),十二、相多现行愚痴,十三、微细相现行愚痴(细相现行愚),十四、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纯作意求无相愚),十五、于无相作功用愚痴,十六、于相自在愚痴,十七、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十八、辩才自在愚痴,十九、大神通愚痴,二十、悟入微细秘密愚痴,二十一、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二十二、极微细碍愚痴。其中,执著我法愚及恶趣杂染愚系就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微细犯愚及种种业趣愚系就第二地所断之惑障而言;欲贪愚及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系就第三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等至爱愚及法爱愚系就第四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纯作意背生死愚及纯作意向涅槃愚系就第五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现观察行流转愚及相多现行愚系就第六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细相现行愚及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