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横生斜长集-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追求是:“信史、实学、新知、美文”。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倘有虚饰, 
即非本相;再加抑扬,更离科学。因此,本刊将真实视为最高准则。同时, 
本刊也将力图再现历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希望向读者奉献既新 
颖真实而又斐然可读的作品。中国古代的史学杰作大都情节盎然,人物及其 
语言高度性格化,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继承的优良传统。当然,这一境界很不 
容易达到,但是,我们“心向往之”。 
     生活是多样化的,历史作品的体裁也应该多样化。长篇宏议,固为繁荣 
史学所必须,而札记、随笔、短论,亦为史学园地所不可少。因此,本刊体 
裁不拘,风格不限,提倡量体裁衣,因材作文,能写短决不拉长,能轻松决 
不故作严肃,希望既力避八股陈腔,而又不媚俗取宠,保持高雅的风格,示 
人以清新活泼的面孔。 
     我们的老祖宗喜欢把历史比作镜子,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历史的 
重要作用。但是,历史的作用又不止是镜子。人人都生活在历史中,也都参 
与历史的创造。了解历史,不仅有益于兴邦、兴业,而且也有益于立身处世, 
提高作为现代文明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因此,我们希望,历史能从史 
学家的书斋中走向社会,走向民间。倘若本刊能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真实 
性与生动性,使提高与普及相结合,发表的作品既对专家有研究之助,又对 
一般读者有增长知识、智慧和道德、文化修养之效,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作诗要使“老妪”都能明白,我们的史学作品能否做到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呢? 

…  95…

                            纪实,就不应虚构 

     近来,有一类书卖得很红火,就是所谓“纪实作品”。此类书,有的称 
为“纪实文学”,有的简称“纪实”或“实录”,有的虽不标名号,但却以 
各种方式暗示或明白地告诉读者,写的是真人真事,属于“纪实体”之列。 
其内容,则以写中国近、现代史以至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 
为主。有些题材,历史家还来不及涉足,但“纪实”作者们反应迅速,动作 
敏捷,抛出了一本又一本著作。其题材之广泛,反映内幕之深入,发行面之 
广,数量之大,都足以令人吃惊。 
      “纪实”热,反映出老百姓想了解历史的真相、现实的真相,这是一种 
正常的愿望,正当的愿望。 
      “纪实”热,反映出我们的史学著作和新闻报道还不能满足老百姓的要 
求。前者常常太枯燥,后者常常太简略,套话、空话太多。于是,“纪实作 
品”或所谓“纪实文学”就应运而生了。 
      “纪实”好不好,当然好。它是新闻学和历史学的基础。不纪实,新闻 
和历史从何而来!然而,既然称为“纪实”,就不应虚构:不应编造历史或 
现实中没有的事件、情节,不应杜撰历史或现实中不曾有过的人物关系,不 
应无中生有地添加人物对话,进行心态和场景描写。如果资料不够,想像来 
凑,用虚构来填补历史或现实的空白,那怎么能称为“纪实”呢?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真实而不虚构的作品固然有,但虚构、半虚构、 
部分虚构,真真假假,三分真七分假,或者七分真三分假的“纪实”作品也 
不少。这类作品,大多标榜“史料翔实、丰富”,内容绝对真实,甚至比历 
史学家的著作还要真实,有的还声称拥有独家掌握或鲜为人知的内幕资料, 
写作上又比较生动。如此这般,不由你不信!不由你不掏钱去买! 
     这样,问题就大了。一般老百姓工作繁忙,又限于条件,如何有可能去 
分辨真假?历史学家虽然条件较好,但是,当一种又一种“纪实”作品铺天 
盖地卷来时,又如何能辨得过来!况且,许多“纪实”作品的作者又常常以 
亲历者、知情人、访问者自居,你又怎样去一一核实?当代人搞不清,查不 
明的问题,后人又如何搞得清,查得明? 
     于是,其结果就必然是:真假难分,误导读者;谬种流传,危害历史。 
     试看下列例子: 
     有一篇题为《邓小平七十年代的一次南巡》的作品,叙述1976年“文革” 
期间,邓小平曾南下广州,受到许世友保护,并在菜市场与群众见面。 
     还有一部题为《邓小平在1976》的书,叙述毛泽东去世后,政治局常委 
会上突报邓小平失踪,原来由于守门哨兵一时大意,邓小平散步时步出大门, 
坐车去见了叶剑英,并就危险时局闭门议事。 
     以上二例,最近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发表公开信说:“均系原作者之杜撰”, 
 “根本没有这件事”。“那时小平同志正被软禁,完全没有行动自由,根本 
不可能偷偷出来去会叶剑英”。 (见《作家文摘》,1997年6月20日) 
     邓榕在公开信中还提出,有一部题为 《邓小平的历程》的书,其中有一 
章《我可不是那种两面派》,描写1961年第二次庐山会议时,卓琳因担心邓 
小平步彭德怀的后尘,劝邓小平讲话不要太直。对此,邓榕从中共的保密规 
定和卓琳的为人两方面否定了上述说法。邓榕称:卓琳与邓小平不仅是夫妻 
关系,更是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典范。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包括面对大的 

…  96…

政治冲击,卓琳对邓小平的支持始终不渝,绝不会劝其妥协。上述文章中所 
编撰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又不符合人物的本质。 
     以上云云,如果不是邓榕出面辨证,有谁会发现它们出于杜撰?流传下 
去,后人据以写入正史,岂不让正史失真!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不少。 
    有一部自称“首次披露”了中国出兵朝鲜“内幕”的书。在记述周恩来 
赴苏与斯大林等人会谈时,虚构了斯大林与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斯大林 
与周恩来之间的大量对话。其实,当时维辛斯基正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 
至于会谈地点,则在黑海附近的斯大林休养所,根本不在克里姆林宫。 
    有一部题为《中印战争实录》的书,以大量篇幅描写毛泽东在香山双清 
别墅主持军事会议,并且编造了许多毛泽东和陈毅的对话。其实,毛泽东只 
在进入北平之初在双清别墅住过,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期间,何尝有过作者 
所描述的“西山军事会议”! 
    有一篇声称“根据贺子珍生前口述”写成的作品,绘形绘声地描写了贺 
子珍上庐山与毛泽东相见的诸多情节,如:在门外听到毛与彭德怀争吵,相 
见后与毛长时间对话,月下观景吟诗,康生告密,江青赶来大闹等,但是, 
经调查,除了贺子珍上庐山与毛有过1个多小时的会见外,其他情节均属子 
虚乌有。 (以上三例,参见徐焰著《“内幕”大曝光》,团结出版社1994 
年版。) 
    还有: 
    有一篇写邓演达的作品,说邓在1927年春曾计划在庐山发动兵变,反对 
蒋介石。 
    有一部写郭沫若和他的日本妻子安娜的作品,虚构了郭沫若的许多情诗 
和情书,蒙住了不少专业研究者,以为是郭沫若资料的重大发现! 
    有一部写吴宓的作品,作者自称是吴38年的老朋友,但吴的三位女儿却 
联合发表声明:他们的父亲从来没有这样一位老朋友;书中《吴宓求见邓小 
平》一节“内容失实,全无其事”。(见《文摘报》,1997年6月12日) 
    如此等等,情况不一。有的作品整体可信,虚构不实之处只是白璧微瑕; 
有的则是通篇胡编,信口开河。笔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罗列许多例子,相信 
读者已经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难道我们的广大读者愿意读这种号称“纪实”但却掺水、掺假的作品吗? 
    难道我们的历史家能引用这种掺水、掺假的“纪实”作品吗? 
    难道我们的出版家应该出版这种掺水、掺假的“纪实”作品吗? 
     “修词立其诚。”真实是新闻和历史的生命,也是一切“纪实体”作品 
的最高原则。严肃的“纪实”作品绝不能允许任何成分的虚构在内。不应该 
牺牲真实性去换取生动性,更不应该为了发行数字去杜撰、编造。万里同志 
说过:“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一些真假难 
辨的东西,制造了历史的混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