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到古代中国去旅行-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宦海风云 小说中的“般载”与船舰(2) 作者:伊永文
  那是此书的第八十回。高俅在征剿梁山泊水军失败后,“使人去近处山上,砍伐木植大树,附近州县,拘刷造船匠人,就济州城外搭起船场,打造战船。一面出榜招募敢勇水手军士”。光船工住的草屋,就有三二百间,“匠人数千,解板的在一处,钉船的在一处,艌船的在一处”。这样的叙述,是符合宋代造船兴盛史实的。被高俅选中的造船者叶春,是因“以图取胜,将纸画成船样”。寥寥几字,读者一般不会在意,但这确是画龙点睛之笔。所谓“船样”,就是比较详细的船舶设计图纸,在图纸上注明船体和各部件的大小尺寸,规定用料、用工、造价等。应用“船样”造船是自宋开始的官方造船厂所必须遵循的造船设计法则。这是古代中国船舶设计中的一个重大突破,施耐庵将这一历史性发展写入《水浒传》是很有意义的。
  叶春所设计的“大海鳅船”,“两边置二十四部水车,船中可容数百人。每车用十二个人踏动,外用竹笆遮护,可避箭矢。船面上竖立弩楼”。陆游《老学庵笔记》也曾说过钟相、杨幺水军所用“海鳅头船”,看来《水浒传》中的“海鳅船”是有根据的。
  “海鳅船”造好后,是冬天下水的,这也是符合宋代船只下水史实的。下水的过程是:较大的船造成后,在泥地上挖两条穴道洒水润滑,船底纵向绑扎两根方木,搁于穴道中滑行下水。冬天下水则如《金史·张中彦列传》所记:
  召役夫数十人,沿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水浒传》中的“大海鳅船”就是采取这种方式滑入水中的。确切地说,《水浒传》在反映宋代造船技术方面,已达到了它所处的时代的最高水平。然而,《水浒传》毕竟是以描写宋江等人“逼上梁山”的小说,造船及用船交战,不过是其中一个煞有趣味的场景。全面将造船、船上人员组织等全过程一一展现的是明代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虽是一部小说,但它采用几乎类似“界画”的描写手法,是可以作明代的船舰历史来读的:
  首先,建造郑和下西洋所用船只的“宝船厂”,是在下新河三叉口,即今南京下关三叉河,这与史书所记是相吻合的。《西洋记》第十五回写到献给皇帝审查的“经折儿”,“海里画的是船,船又分得有个班数,每班又分得有个号数”,实际这就是“船样”。“船样”标明造船的工料定额、主要的构件,如沈《南船记》性质一样。当然,《西洋记》不可能像造船技术书那样专门化,但它也透露出了明代造船技术一个相当精确的侧面。像“宝船”的铁锚,分上中下不同类型,每一类型又要细分“三号”,最大的“头一号的锚要七丈三尺长的厅,要三丈二尺长齿,要八尺五寸高的环”。系锚的棕缆,“每根要吊桶样的粗笨”。为锻造这样的铁锚,锚厂搭起了49座,周围约有9丈9尺,高约有2丈4尺的炉子,“各铺行运铁,各匠人运炭,实于各炉之中,以满为度,也不论他千百担斗”,“只见那炉上的小门儿风儿又宣,火儿又紧,火趁着风威,风随着火力,无分昼夜,都是这等通明”,“却就是火焰山也不过如此”。这情景不由人想起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对“锚”的评说:“盖炉锤之中,此物之最巨者。”
  《西洋记》不单在描述造船技术方面准确、细致,在其他方面也大致不差。像各船编定字号,《筹海图编》可证确实是这样。《西洋记》所说的“宝船”长44丈,阔18丈,无论验之正史《明史》,还是验之笔记《客座赘语》,都是这样记录的。此外,《西洋记》还写了“马船”、“粮船”、“坐船”、“战船”。这些船,在典籍中也都有明确记载,而《西洋记》较之则更为详实,罗懋登写道:
  每一号船中间,有明三暗五的厅堂,有明五暗七的殿宇。每一号船上面,有三层天盘。每一层天盘里面,摆着二十四名官军,日上看风看云,夜来观星观斗。
  尤其是郑和所乘的第一号宝船,“是个帅府,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别有书房、公廨等类,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挑檐上都安了铜丝罗网,不许禽鸟秽污”,真是规模宏大,设计精巧。
  三桅大船
  郑和远涉西洋,除却外交、贸易,还含有抵御侵袭、耀兵异域的成份,所以专有军事护航的“战船”。“战船”的编制和装备,在以“从军”名义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所写的《西洋番国志》中也没有提到,其他史料也言及寥寥,因此,笔者将《西洋记》中有关“战船”的情况加以综合统计:
  “战船”有五桅,长18丈,宽6丈8尺。载捕盗、舵工、瞭手、扳招、上斗、碇手、甲长、士兵,共580名。
  每艘“战船”备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管形武器:大发贡炮10门,大佛狼机炮40座,碗口铳50个,鸟嘴铳枪100把,喷筒600个。
  燃烧爆炸物有:火箭5000枝,烟罐1000个,灰罐1000个,火砖5000块,火炮300个。弹药有:火绳6000根,粗火药4000斤,鸟铳火药1000斤,大小铅弹3000斤。
  远射防袭的器械有:弩箭5000枝,药弩100张,铁箭3000枝,铁蒺藜5000个。
  靠船近战器械有:钩镰100把,砍刀100张,过船钉枪200根,标枪1000枝,藤牌200面。还有弩药10瓶,大铜锣40面,小锣100面,大更鼓10面,小鼓40面。这是为作战时助威,并起通讯联络作用的。
  在《西洋记》中,郑和就是凭着这样优良的军事实力,所向无敌,踏平西洋万顷浪。虽然其中不乏夸张成份,但强大坚固的船舰却不是虚构的,从这一点来说,明刊本《新镌量江记》中水军演习图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基本上是当时船舰的一系列全景的真实而又生动的演绎。
  官场口诀
  俗雅之间 官场口诀(1) 作者:伊永文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僧人坐化,总要将自己的一生总结成几句简短的话,传之于后人。这种便于记诵的语句可谓之“口诀”。若依此“口诀”去观察这位师父,其一生果然如此。寥寥数语,昭示着人的一生轨迹,中国人的这种根据事物内容要点归纳的能力可谓强矣。
  质言之,口诀乃是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口诀是总结,是经验,是喻事,是明理。有好的口诀,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提炼出事物最精粹的部分作为行动的指南,是让人受用不尽的。因此,在古代社会,口诀是很盛行的。像鲁迅先生评论宋代“要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口诀时就指出:这是撷取了朝廷的精华。所以可以这样说,口诀常常指示出当时社会习俗的倾向和脉络,使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官场口诀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证。
  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制度,是以官为轴心的政治生活制度,若是掌握了官僚,便是掌握了政治生活制度的大半,而要谋得一官半职,则要洞悉官场的规矩。这些归结为一点就是,要了解其中的诀窍。若娴熟诀窍,便可无往不胜,飞黄腾达。所以,自古代官僚制度建立以来,官场上的各种口诀便层出不穷,《尚书·武成》篇就对官员的任命提出了标准:建官惟贤,位事惟能。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曾指出不负责任的官员的危害:县官漫漫,冤死者半。
  有的根据官场“行情”,总结出当官的价码,如《三国志·夏侯玄传》中的“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宋代朱弁《曲洧旧闻》中的“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有的则直接勾画出官场上的“相酬图”,如李肇《唐国史补》中的“勾心斗角,互不相能,遗补相惜,御史相赠,郎官相轻”。
  又如明代阮葵生《茶余客话》对“六部”的总结:
  吏曰贵,户曰富,礼曰贫,兵曰武,刑曰威,工曰贱。
  这种概括,简明而又准确。因为吏部管选官、记功、官吏的升迁,自然是“贵”。户部管土地赋役,计度财用,“富”是当之无愧。礼部管学校荐举,祭典接待,堪称“贫”。兵部管军政武选,仪仗兵器,“武”是最为恰当。刑部管遣徙流放,法治监狱,“威”是无可替代。工部管工程建造,垦荒导水,为体力劳作,这在古代中国只能是“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