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4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看了产品之后,更是弄得宋应星心里痒痒的,他本来就是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这时自然就更想知道这些战船火器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而商毅见火候也差不多了,也正重向宋应星提出,自己想在杭州办一个科学研究院,专门钻研格物致用之学,同时还教授学生,希望宋应星能在科学院里任职。

宋应星认真想了一想之后,也终于答应下来。虽然宋应星不愿做官了,但按商毅所说,科学研究院并不是官府,还是一个研究教学机构,不和政治打搅,也没有违反宋应星的原则。毕竟能够有一个地方让自己安安心心的研究喜欢的格物致用之学,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然宋应星答应商毅的请求,也不完全是因为技术方面,他在杭州住了十几天,也深刻感觉到,杭州和自己见过的其他城市大不相同,这不仅仅只是繁华,如果单论繁华,其实南京并不逊色于杭州,但南京的繁华中更多的是纸醉金迷,奢侈迷乱的腐蚀之气。

而在杭州城里,却充满了一种欣欣向上的气氛,商业繁盛、秩序井然、衔道干净整洁,四民各安生业。跟本就不像是处于一个乱世中的城市。在这里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平民,脸上都带着笑容,在精神气质上,都充满了希望和向上的热情,看不到街头讫讨的难民,看不到权贵任意欺压百姓,看不到凶神恶煞一样官差,也看不到为非作歹的军队。相反官员和军队出行,不会横行无忌,百姓也不会慌乱的躲闪,甚致还会和他们打招呼,亲切的问候两声。总之商家军的官员、军队和百姓的关系都相当和谐。宋应星曾亲眼看过几次,士兵帮百姓干活的场面,令宋应星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而这一切的结果,也只能归公于地方官员的治理水平,宋应星也没有想到,商毅除了会打仗,懂技术,连治理地方也很有二下子。因此越是在杭州留守的时候长,宋应星对商毅的敬佩之情也就越多,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这么一个人手下干活,确实很不错。

宋应星一答应在科学院任职,商毅就马上派给他干活:改进织机技术,提高织机的工作效率,最好能够利用水利。而且为了能让宋应星更好的熟悉织机,商毅也把宋应星带到苏州的丝绸厂里,让他和织工交流沟通。

第056章 多尔衮的决策

七月一日,山东败绩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的时候,清朝的实际统治者,睿亲王多尔衮正在紫禁城的武英殿里端坐沉思。

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多尓衮就住进了皇宫里,这时皇宫大半被李自成撤离时烧毁,只有武英殿一带基本完好,因此多尔衮处理军务政事,都是在武英殿进行。

多尔衮今年才三十三岁,正是而立有为之时,自从军入关之后,只有三个月,不仅打败了灭亡明室的大顺军,占领了明室的首都北京和畿辅地区,而且大顺军己被全部赶入了山西,明室余孤虽然己在南京称帝,但一直龟缩于江淮以南,不思进取。现在清军的势力己经扩展到山西、河北、陕西、山东、河南之地。可以说现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基本己全在清军的控制之下。

因此多尔衮现在也踌躇满志,这样的功绩,就是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雄材大略的太宗皇帝皇太极也不曾达到过,固然有吴三桂的接引之功,但多尔衮的临阵决断和指挥得当,也是功不可没的,如果再能够趁势挥师南下,一举扫平江南之地,一统天下,那么日后的史书上,多尔衮的名字,必将与太祖太宗相提并论,甚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自己能……想到这里,多尓衮也不禁轻轻抚摸着自己坐椅的把手,心跳也猛然加速。

过了好一会儿,多尔衮才平静了一下心情,从桌案上拿起一份公文,心不在焉的看着,猛然多尔衮脸色一变,又将这份公文抓在手里,仔细看了一遍。这正是山东败绩的公文。

多尔衮将这分公文放下,静了静心,这才觉得自己刚才是不是太有些得意忘形了,现在大清所占的明朝之地,不过十之二三,想统一天下,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就是当年扫横欧亚、所向无敌的蒙古铁骑,要平定南宋也足足花了近五十年的时间,其中还搭上了一个大汗的性命。因此这以后的打算,还是要好好斟酌一下才行。

在南明成立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多尔衮也曾为是占领明朝全境,还是立足于江北之地,与南眀实现南北分治认真思考过,也招集满汉大臣,认真讨论。

其实在当时,清军的大多数将领,对占领明朝全境都有些信心不足,因为清军仅仅只占领了北京和周边的地区,而李自成在山西、陕西、湖广尚还有数十万大军,明室在南京重新称帝,也有江南的半壁山河,人马也不在五十万以下,而且江南之地河流湖泊众多,也不利于善于骑射的八旗铁骑发挥。

因此不少满族将领都认为能够和南明实现南北分治,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甚至还有一些人建议,不如把北京抢掠一番,再退回关外去。就连多铎和阿济格也都认为,至少在短期内,可以接受南北分治,每年接受南方进贡的岁币。就算是要南征,也该等到北方安定下来以后再说。

但和满清的将官不同,几乎所有降清的汉族官员却对南征表现得最为热衷,由其是在清军入关之后降清的汉族官员,几乎都一力主张,不与南明政权共存,以清代明,以武力走统一全国之路。

因为只要是有明朝继续存在,那么这些降清的汉族官员就只能背负着叛臣的骂名,只有让满清统一了天下,自己才能取得正统的名份。因此他们都竭力怂恿多尔衮决策南征,不断上书,大谈江南民风脆弱,不胜刀兵,不难平定。而南明政权腐败无能,君昏臣暗,武将骄横拔扈,文官党员伐异,内耗不断,腐败无能,只要清军的大军一到必然势如破竹,扫平江南之地。

面对这两种意见,多尔衮也有些左右为难,他当然是想一举统一天下,但心里也确实觉得没有把握,尽管多尓衮也对江南民风淳弱,对南明朝廷的腐败无能有所了解,但多尔衮心里也十分清楚,满清自身的兵力有限,八旗军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余万人马,加上汉八旗和蒙古八旗,也不足二十万,而且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兵员也非易事。面对一个地域比自己大数十倍,人口数以亿计的庞然大物,要说一点也不担心,是不可能的。

不过促使多尔衮下定决心南征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经济,随多尔衮率军入关的洪承畴,对于这一点最清楚不过,就直言指出:“西北粒食全给于东南,自闯乱后,南粟不达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故不得江南,则漕运阻矣,将何以成天下?”

应该说洪承畴确实是一语中的,说中了事情的本质,因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南方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上自朝廷的税赋收入、达官勋臣的俸禄支出,军民百姓的生活物资供给,对南方漕运的仰赖也越来越大。北方对南方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己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宋代以前出现过的南北分治的经济相对平衡的基础,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复存在。不是仅靠每年几十万两白银、绸缎之类的岁币就能够解决的。

而且北方经过十几年的农民军动乱之后,社会秩序和农业生产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如果失去了南方的供应,北方很难支撑下去。因此江南之地,不仅仅是为了统一天下,同时也是满清想在中原立足的必须之举。

因此多尔衮这才下定了收取江南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试探南明朝廷的反应,给督师江北的史可法写了一封信,内容当然是充满了威逼恐吓的意思,看一看南明朝廷是如何应对。但信刚刚送走,立刻就接到了山东叛乱的告急,多尔衮心里自然有些不自在。

不过因为方大猷也没完全弄清楚,自己对手是什么人,因此在奏折里也写得语焉不详,只能说成是一般性质的地方明朝官员百姓发动叛乱。

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到也不太在意,在他看来这次山东叛乱本身并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一群明朝的地方官员和一些民间百姓组织起来的反抗斗争,这种事情在过去清军入关奔袭中,也经常发生,但怕只怕这消息传开之后,在清军的占领地区,引发了连锁反应,那就有些麻烦了。另外如果南明朝廷在对此加以利用,比如出兵配合,或者派出官员巡抚这些地方,也都会对清军的统治十分不利,只为在这些地方扑火,也会拖得清军疲于奔命。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