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祖坛经讲座-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刚经》所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的道理。
  六祖大师用《涅槃经》对常与无常、善与不善的开示,来回答了印宗法师的疑问。我们懂得了上面的道理,理解就容易了。
  关于不二法门,在《维摩诘经》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维摩大士生病了,佛让弟子们去探病,可罗汉们都不敢去,他们害怕回答维摩大士所提的问题。佛于是派文殊菩萨率领一个菩萨慰问团去慰问。维摩大士果然向菩萨们提出了一个极难的问题——什么是不二法门?在场的32位菩萨对此作了回答,但维摩大士不满意,最后文殊菩萨回答说:说不二,就已经是二了。其实这样解释,那样解释都是废话,请维摩大士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呢?结果维摩大士一言不发。文殊菩萨果然智慧第一,他赞叹说:维摩大士已经把不二法门说了,因为说一必定是二,不说恰恰是不二法门的最高注解。文殊菩萨说完后,天女散花赞叹。这个不二法门就是涅槃境界。四谛法印就是一谛,就是涅槃,如果没有涅槃,那佛教的一切努力都会落空。知道了这些,你才知道祖师们的作为是如何的可贵,手眼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行由品大致讲到这里,尽管没有尽意,也用了不少时间。这一品涉及到禅宗的东西太多,所以讲细一点。后面除机缘品外,我们拣重要的提持一下,不然又怕讲不完啊!
    行由品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 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

  第一品是行由品。行由,就是经历;品,就是章。这一品主要讲六祖大师的得法经过。佛经每部的开头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到底是何年何月何日,经中都不作具体的交待,使人有种佛就在我们面前,现在就在说法的感受。《坛经》也用这种体例,只用了“时”,省去了那些不必要的时间范畴。“宝林”就是宝林寺,在广东韶州曹溪,韶州就是现在广东的韶关市。刺史是汉代官名,相当于省一级的最高军政长官。唐代借用这一名称,不过只相当于现在地市一级的长官。
  这里可以看到弘法与社会各阶层的拥护有关,六祖大师弘法,就得到了当地最高领导的支持和拥护。佛教对我们来说是人间佛教,必须面向整个社会,不是关起门来在山里修行一辈子。对社会、对人类不关心,就不是佛教了。
  在这一段中,韦剌史和千余僧俗信众礼请六祖大师开示,六祖于是升座说法。注意这一段,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大家千万注意这几句,可以当作日常功课常常诵读观照,久后自有佳音。“善知识”是佛教的专用名词,指可以帮助我们修行,建立正知正见,趋向涅槃,了生脱死的老师。一般佛教徒出于自谦,常常称他人为善知识以随喜。菩提是印度语,即觉悟。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我们成佛的依据。自性就是佛性本身,它不离开觉性,并且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果它不清净,又怎能成为成佛的依据呢?既然每个人都有菩提自性,这个自性又本自清净,所以我们就可以“但有此心,直了成佛”。
  自性、此心到底是什么呢?现在经常都有人说应该自己了解自己,如“三省吾身”,“自知者明”等等,这当然是自我认识的必需功夫。但佛教——禅宗认为,这不够,不彻底,这样的省察、观照自己当然了不起,但还须继续深入。我现在问你:父母没有生下你以前,你是什么模样,又在什么地方?百年后烧成灰,你又是什么模样,又在什么地方?生前死后,到底有没有你?如果说没有,那你学佛是白学了;如果说有,那又在何处,你答得出一句来吗?这是祖师们经常验人的刀口,一般的学人是过不了这个关口的。所以说你并不是真正了解了自己,如果真的认识到了,你就立地成佛。菩提自性就是你的佛性,只要直下了解了自己这个心,就能成佛。
  这是禅宗里极为扼要的几句话,很有概括性。你如果要问禅门中人为什么能成佛,得到的回答就是如此简单和明白:因为你有佛性,自己了解自己就成佛了。学禅不要向外求,禅并不在外面,自己就自足自有的啊!但人们总是不相信自己,在外面东抓西抓,反而把自己捆住了,不能直下见性证入涅槃。涅槃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是在宇宙人生之外。正因为如此,顿悟成佛才有可能。正因为你自己的那个心,本质就是涅槃,所以不要绕圈子,直下顿悟就能成佛。对这点,学禅的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迁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这是六祖得法因缘的前奏。要注意这一段在全部《坛经》中的地位。从这段六祖“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到后来在五祖那里“言下大悟”是一个有过程的悟入整体,没有此时的“心即开悟”,便没有后来的“言下大悟”。对这个过程,我们在这一品中应留心参究。
  六祖的祖籍是河北范阳,父亲被罢了官,到了广东。唐代中原地区的官吏,犯了错误,或得罪了权贵,往往都会被“左迁”,即给予贬到边远地方的处分。六祖那时的环境极差,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先在新州,后来又迁到广州,靠打柴卖柴为生。这样贫困的生活,六祖当然读不成书,上不了学。他既然没有读过书,为什么会“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呢?这里就有三世因果的道理。佛教认为一个人前世学佛有所积累,在此世因缘成熟了,就可以开悟。没有三世因果,世上好多事情就不好解释,不管你信不信,佛教里就认定了这个道理。下面简单谈谈佛教这方面的有关理论。
    “这儿”就是般若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师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

  六祖在第一品讲自己得法的经过,第二品就讲般若,可见般若的重要。《金刚经》是专讲般若的,六祖的传授是从《金刚经》来的,也因《金刚经》而悟,这说明禅宗是没有离开教的,不能像后来的一些讲禅宗的过分强调祖师们的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
  大家都读过《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里面全讲的是般若。如果说禅宗就是般若宗也完全可以。不过禅宗所讲的般若,不单是在文字上、在思维分别上、理论上,而是贵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教师要以他的心得影响学生,发起学生自身的、活的般若智慧,是这样一种传承关系。不像教下,把那些书讲完,学生考试及格就算脱手。所以禅宗是“行门”,不是“解门”。
  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禅宗重在实处的见地,重在直接转身,就这个道理,而且这就是真正的般若。藏传佛教称般若为“经王”,般若讲的道理为了“了义”。什么是“了义”呢?就是干净、彻底。在什么地方干净,在什么地方彻底呢?这个干净彻底,不是在理论上、学问上,而是在自己的心性上。六祖大师讲般若,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法:“菩提般若之性,世人本自有之”。这里再强调一下,以禅宗的观点来看,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你自己不信,觉得是与你开玩笑似的,但禅宗是绝对强调这点,其修行、其方法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