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略探-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摄相归见唯识

  第二,摄相归见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二、摄相归见,故说唯识。谓亦通八识,王数差别所变相分,无别种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如《解深密经》、《二十唯识》、《观所缘论》具说斯义。'5'

  1、释“无别种生”
  有关相分是同种生还是别种生,在《成唯识论》中有所论述,也是诸家观点不尽相同:护法论师认为相分是从别种生,而难陀论师则认为相分与见分是同种生,并非别种所生。陈那论师也认为相分并非实有,是为同种所生。
  那么在此十重唯识第二重的“摄相归见唯识”中,法藏大师则认为相分与见分是同种而生,而不是别种而生,所以引文中言“相无别种”。在这里法藏大师没有采取护法的观点。因为,法藏大师认为一切境界,都是心及心所所变影像,不是从别的种子而生,所以相分与见分是同种而生,而并非是别种而生。因为如果相分另有别种,则法藏大师就不能在此处提出‘‘摄相归见”的观点了,因为既然相见别种,则不能摄“相”归于“见”。这一点也是法性宗唯识与法相唯识的重要的区别点。

  2、述义
  在第一重相见俱存唯识中,只是遣心外妄法,而存识内诸法。所以相见俱存唯识中的唯识义,是有心有境。而此第二重摄相归见唯识,是要摄境归心,所以名为摄相归见唯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离开心就没有所缘的境了。在心识与心所生起的时候,必定要变现当前的相分境界,从而作为所缘之法。然后再托此境法,起能缘之心。所以心起必托内境,而所说的内境,即是心所缘,也就是心及心所所变现的相分境界,离心及心所,就没有所谓的相分境界存在,所以在此第二门就摄相分的“境”归于“一心”,名为摄相归见唯识。

  (三)摄数归王唯识

  摄数归王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三、摄数归王,故说唯识。谓亦通具八识心王。以彼心所,依于心王无自体故,许彼亦是心所变故。如《庄严论》说。'6'

  1、明八识相应的心所
  有关八识的相应心所的情况,在法相唯识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这里略加说明。
  第八识中与五遍行心所相应,即触、作意、受、想、思。
  第七末那识与十八个心所,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及遍行中的触、作意、受、想;思五个心所,别境中的慧心所,另外还有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个随烦恼相应。
  第六识与全部五十一个心所相应,如下所列:
  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
  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
  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随烦恼心所(贪、嗔、痴、慢、疑、恶见)(忿、恨、恼、覆、诳、谄、懦、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心所(睡眠、恶作、寻、伺)
  至于前五转识,有三十四个心相应,即遍行中的五个心所,别境中的五个心所,善心所十一,及贪、嗔、痴三根本烦恼,还有随烦恼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十个心所,共计三十四个心所与其相应。

  2、述义
  在第二重“摄相归见唯识”中,八识及心所是并立存在,而又分别建立的。在此第三重“摄数归王唯识”中,则要摄诸“心所”归于各自“心王”。亦即是摄八识中各自相应的一一心所法,归于其心王。那么心所如何可以归于各自的心王呢?那是因为心所是依于心王的,心所是没有自体的,所以心所自可归于心王。再者心所也是心王所变。因此在此第三重“摄数归王唯识”中,都将八识心王相应的心所法,全都摄归于心王,此时只有八识心王的存在。此际三界唯心,或者万法唯识,也都是唯此八识心王了。

  (四)以末归本唯识

  第四重“以末归本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四、以末归本,故说唯识。谓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能,无别体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实亦不可得。”解云:既离水无别有浪,明离本识无别六七。广如彼说。'7'

  1、明此门唯识中的阿赖耶性格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第四以末归本唯识中,阿赖耶的性格,已经与法相宗将阿赖耶识的性格定为妄识,已经有所不同。华严宗三祖法藏大师,在本门唯识中,已经将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等同,从而使阿赖耶识具备了真妄和合的性格。这种区别与华严宗的思想源头地论宗南道系的唯识思想有着直接地关联,这些已经在上文有所论述。
  在玄奘系的法相唯识中,八识心王,都是各各自体的,也就是说,玄奘系的唯识是唯八识,八识皆有实体。而在华严宗的唯识体系中,在此门唯识中,三祖法藏将三界唯心的一心,定为阿赖耶识,而此赖耶识即具备真妄和合,也就是真如与生灭和合的性格,所以此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等同,而非法相宗所认为的阿赖耶识为纯粹的妄识。由此,则此第八阿赖耶识即为一心,为“本体”,而前七转识都没有依于此阿赖耶所生,无有别体。所以前七转识都可以皆归于第八阿赖耶识,亦即归于如来藏或者一心。

  2、述义
  在第三重“摄数归王唯识”中,八识俱存,各有业用。而此第四重“以末归本唯识”中,则对八识作出本末之分。前七识是末,第八识是本,末识都由本识的功能显现,没有自体,都可以归于本识之中。因为七转识都是第八本识差别功能,离开第八本识之外,无有别体,如同离水则不会有浪的存在的道理。因此在第四重唯识中则以本摄末,名为“以末归本唯识”。

  (五)摄相归性唯识

  第五,摄相归性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中云:

  五、摄相归性,故说唯识。谓此八识,皆无自体,唯是如来藏平等显现,余相皆尽。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等。《楞伽》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如是等文成证非一。'8'

  1、释“谓此八识,皆无自体”
  此中意思是说,八识心王在第三重摄数归王唯识内,八识是并列存在的。而今此门摄相归性唯识,则是从八识本性而言,认为八识都是如来藏显现之理,所以八识并无实体。

2、释“如来藏平等显现”
  如来藏即是真如妙体,如《大乘起信论义记》云:“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9'
  平等显现,即是因果的差别与对立,不再随于差别与对立,一切平等平等,无不皆是如来藏平等显现。

  3、释“余相皆尽”
  余相皆尽,意思是说诸法本来自尽,不是因为断除而尽。真理从来都是显现无余的。

  4、释“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一切众生,因为不悟本觉,从而流转生死,处处受生,名为众生。其实众生之体,本来无有生死烦恼。那么如果众生烦恼本来自灭,则当相即性,如此则诸相自尽,不由缘灭。就此而说“一切众生即涅槃相。” 

  5、释《楞伽》经文
  此文出自四卷《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原文如下: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10'

  引文中的意思是说,本识是唯一的,而七转是缘而生,以末归本则唯是一。然则本末不相坏,事相即有八识。无相亦无相的意思是说,八识究竟来说,无有八相,唯有一本识,而此一本识也缘生,缘生则无性,而唯是真如,而真如又无相,不住诸法,所以说“无相亦无相”。

  6、述义
  在第四重“以末归本唯识”中,因为本觉受无明熏动,而成真妄和合的阿赖耶相,在第四重唯识中,还存有阿赖耶相。而今此第五“摄相归性唯识”中,则是阐述,既然本觉是随无明而成阿赖耶,所以离开真如也就没有所谓的阿赖耶相。所以此门唯识中,就摄诸识相,而归本觉理,名为“摄相归性唯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