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言红高粱-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里;吐出一串一串的五彩泡沫。螃蟹吐着彩沫向人类挑战;父亲身上披着的大蓑衣长毛爹起。罗汉大爷说:〃抓!〃父亲应声弹起;与罗汉大爷抢过去;每人抓住一面早就铺在地上的密眼罗网的两角;把一网螃蟹抬起来;露出了螃蟹下的河滩涂地。父亲和罗汉大爷把网角系起扔在一边;又用同样的迅速和熟练抬起网片。每一网都是那么沉重;不知网住了几百几千只螃蟹。
父亲跟着队伍进了高粱地后;由于心随螃蟹横行斜走;脚与腿不择空隙;撞得高粱棵子东倒西歪。他的手始终紧扯着余司令的衣角;一半是自己行走;一半是余司令牵拉着前进;他竟觉得有些瞌睡上来;脖子僵硬;眼珠子生涩呆板。父亲想;只要跟着罗汉大爷去墨水河;就没有空手回来的道理。父亲吃螃蟹吃腻了;奶奶也吃腻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罗汉大爷就用快刀把螃蟹斩成碎块;放到豆腐磨里研碎;加盐;袈缸;制成蟹酱;成年累月地吃;吃不完就臭;臭了就喂罂粟。我听说奶奶会吸大烟但不上瘾;所以始终面如桃花;神清气爽。用蟹酱喂过的罂粟花朵肥硕壮大;粉、红、白三色交杂;香气扑鼻。故乡的黑土本来就是出奇的肥沃;所以物产丰饶;人种优良。民心高拔健迈;本是我故乡心态。墨水河盛产的白鳝鱼肥得像肉棍子一样;从头至尾一根刺。它们呆头呆脑;见钩就吞。父亲想着的罗汉大爷去年就死了;死在胶平公路上。他的尸体被割得零零碎碎;扔得东一块西一块。躯干上的皮被剥了;肉跳;肉蹦;像只褪皮后的大青蛙。父亲一想起罗汉大爷的尸体;脊梁沟就发凉。父亲又想起大约七八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奶奶喝醉了酒;在我家烧酒作坊的院子里;有一个高粱叶子垛;奶奶倚在草垛上;搂住罗汉大爷的肩;呢呢喃喃地说:〃大叔……你别走;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面看水面;不看我的面子也看在豆官的面子上;留下吧;你要我……我也给你……你就像我的爹一样……〃父亲记得罗汉大爷把奶奶推到一边;晃晃荡荡走进骡棚;给骡子拌料去了。我家养着两头大黑骡子;开着烧高粱酒的作坊;是村子里的首富。罗汉大爷没走;一直在我家担任业务领导;直到我家那两头大黑骡子被日本人拉到胶平公路修筑工地上去使役为止。这时;从被父亲他们甩在身后的村子里;传来悠长的毛驴叫声。父亲精神一振;眼睛睁开;然而看到的;依然是半凝固半透明的雾气。高粱挺拔的秆子;排成密集的栅栏;模模糊糊地隐藏在气体的背后;穿过一排又一排;排排无尽头。走进高粱地多久了;父亲己经忘记;他的神思长久地滞留在远处那条喧响着的丰饶河流里;长久地滞留在往事的回忆里;竟不知这样匆匆忙忙拥拥挤挤地在如梦如海的高粱地里钻进是为了什么。父亲迷失了方位。他在前年有一次迷途高粱地的经验;但最后还是走出来了;是河声给他指引了方向。现在;父亲又谛听着河的启示;很快明白;队伍是向正东偏南开进;对着河的方向开进。方向辨清;父亲也就明白;这是去打伏击;打日本人;要杀人;像杀狗一样。他知道队伍一直往东南走;很快就要走到那条南北贯
通;把偌大个低洼平原分成两半;把胶县平度县两座县城连在一起的胶平公路。这条公路;是日本人和他们的走狗用皮鞭和刺刀催逼着老百姓修成的。
高粱的骚动因为人们的疲惫困乏而频繁激烈起来;积露连续落下;滴湿了每个人的头皮和脖颈。王文义咳嗽不断;虽连遭余司令辱骂也不改正。父亲感到公路就要到了;他的眼前昏昏黄黄地晃动着路的影子。不知不觉;连成一体的雾海中竟有些空洞出现;一穗一穗被露水打得精湿的高粱在雾洞里忧悒地注视着我父亲;父亲也虔诚地望着它们。恍然大悟;明白了它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它们根扎黑土;受日精月华;得雨露滋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父亲从高粱的颜色上;猜到了太阳已经把被高粱遮挡着的地平线烧成一片可怜的艳红。
忽然发生变故;父亲先是听到耳边一声尖厉呼啸;接着听到前边发出什么东西被迸裂的声响。余司令大声吼叫:〃谁开枪?小舅子;谁开的枪?〃
父亲听到子弹钻破浓雾;穿过高粱叶子高粱秆;一颗高粱头颅落地。一时间众人都屏气息声。那粒子弹一路尖叫着;不知落到哪里去了。芳香的硝烟弥散进雾。王文义惨叫一声:〃司令我没有头啦…司令我没有头啦〃
余司令一愣神;踢了王文义一脚;说:〃你娘个蛋!没有头还会说话!〃
余司令撇下我父亲;到队伍前头去了。王文义还在哀嚎。父亲凑上前去;看清了王文义奇形怪状的脸。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蓝色的东西在流动。父亲伸手摸去;触了一手粘腻发烫的蔽体。父亲闻到了跟墨河水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鲜得多的腥气。它压倒了薄荷的幽香;压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唤醒了父亲那越来越迫近的记忆;一线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黑土、把永远死不了的过去和永远留不住的现在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万物都会吐出人血的味道。
〃大叔;〃父亲说;〃大叔;你挂彩了。〃
〃豆官;你是豆官吧;你看看大叔的头还在脖子上长着吗〃
〃在;大叔;长得好好的;就是耳朵流血啦。〃
王文义伸手摸耳朵;摸到一手血;一阵尖叫后;他就瘫了:〃司令我挂彩啦!我挂彩啦;我挂彩啦。〃
余司令从前边回来;蹲下;捏着王文义的脖子;压低嗓门说:〃别叫;再叫我就毙了你!〃
王文义不敢叫了。
〃伤着哪儿啦;〃余司令问。
〃耳朵……〃王文义哭着说。〃
余司令从腰里抽出一块包袱皮样的白布;嚓一声撕成两半;递给王文义;说:〃先捂着;别出声;跟着走;到了路上再包扎。〃
余司令又叫:〃豆官。〃父亲应了;余司令就牵着他的手走。王文义哼哼唧唧地跟在后边。适才那一枪;是扛着一架耙在头前开路的大个子哑巴不慎摔倒;背上的长枪走了火。哑巴是余司令的老朋友;一同在高粱地里吃过〃扦饼〃的草莽英雄;他的一只脚因在母腹中受过伤;走起来一颠一颠;但非常快。父亲有些怕他。
黎明前后这场大雾;终于在余司令的队伍跨上胶平公路时溃散下去。故乡八月;是多雾的季节;也许是地势低洼土壤潮湿所致吧。走上公路后;父亲顿时感到身体灵巧轻便;脚板利索有劲;他松开了抓住余司令衣角的手。王文义用白布捂着血耳朵;满脸哭相。余司令给他粗手粗脚包扎耳朵;连半个头也包住了。王文义痛得龇牙咧嘴。
余司令说:〃你好大的命!〃
王文义说:〃我的血流光了;我不能去啦!〃
余司令说:〃屁;蚊子咬了一口也不过这样;忘了你那三个儿子啦吧!〃
王文义垂下头;嘟嘟哝哝说:〃没忘;没忘。〃
他背着一支长筒子鸟枪;枪托儿血红色。装火药的扁铁盒斜吊在他的屁股上。
那些残存的雾都退到高粱地里去了。大路上铺着一层粗砂;没有牛马脚踪;更元人的脚印。相对着路两侧茂密的高粱;公路荒凉、荒唐;令人感到不祥。父亲早就知道余司令的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人;但这些人住在村里时;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队伍摆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枪支七长八短;土炮、鸟枪、老汉阳;方六方七兄弟俩抬着一门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大抬杆子。哑巴扛着一盘长方形的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铁尖齿的耙;另有三个队员也各扛着一盘。父亲当时还不知道打伏击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打伏击为什么还要扛上四盘铁齿耙。

为了为我的家族树碑立传;我曾经跑回高密东北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重点;就是这场我父亲参加过的、在墨水河边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我们村里一个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对我说:〃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老太婆头顶秃得像一个陶罐;面孔都朽了;干手上凸着一条条丝瓜瓤子一样的筋;她是一九三九年八月中秋节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那时她因腿上生疽跑不动;被丈夫塞迸地瓜窖子里藏起来;天凑地巧地活了下来。老太婆所唱快板中的戴凤莲;就是我奶奶的大号。听到这里;我兴奋异常。这说明;用铁耙挡住鬼子汽车退路的计谋竟是我奶奶这个女流想出来的。我奶奶也应该是抗日的先锋;民族的英雄。
提起我的奶奶;老太太话就多了。她的话破碎零乱;像一群随风遍地滚的树叶。她说起我奶奶的脚;是全村最小的脚。我们家的烧酒后劲好大。说到胶平公路时;她的话连贾起来:〃路修到咱这地盘时哪…高粱齐腰深了……鬼子把能干活的人都赶去了……打毛子工;都偷懒磨滑……你们家里那两头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