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术专利的多少、商品信誉的好坏等。其次,要对掌握的情报信息进行比较加工,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深入具体的动态分析,弄清外部因素的可能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士气,企业实际能够发挥出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销售能力、管理水平,各种因素的主次关系以及互相间的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强度、时间。从而在整体和动态中清晰地了解决策背景,准确地预测未来。 
  重视决策前的信息收集和系统分析,是国内外一切企业成功的共同规律。            
3、“三分割据纡筹策”,“先取荆州后取川”     
  ——谈战略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永恒主题。无目标,就无所谓决策,无所谓行动。决策就是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行动目标之间求得动态的平衡,行动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的主观努力。唯有对期望目标有所贡献的决策和行动才具有价值。目标是指挥曲,可以从方向上引导一个系统的行为,在实际中指导一个系统的行为;目标是协调曲,可以沟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保证内部各种力量的良好配合,达到上下左右的和谐平衡,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是进行曲,可以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在各种状态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战略决策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确定决策目标要体现如下一些原则: 
  —是进取可行原则。 
  二是结构合理原则。 
  三是目标压缩原则。 
  四是目标具体原则。 
  五是目标调整原则。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决策目标,具有了高质量目标的主要品质。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很暗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兴汉室、图中原是隆中决策的最高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目光,不畏天命的胆略,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要“斡旋天地,补掇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高明之至的诸葛亮,不会看不到这种形势。但是,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的大目标,他还是知难而进地出山了。当实现了鼎足而立的第一阶段目标后,面对着强大的曹魏而偏安一方的蜀汉,需要支撑精神的柱石,需要争取政治上主动的大纛,需要以攻为守的谋略。因而诸葛亮提出了进取中原这一高难度的决策目标。他的《后出师表》,以苍凉而坚定的笔调,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他的六出祁山,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实施和推行他的既定目标和谋略。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而落泪,更为他的知难而进而动容。人们不会责备他的“逆天而行”,只会尊仰他的进取精神。在目标的缩减上,诸葛亮把“先取荆州为家”化为手段,从而将本来的三个目标,即取荆州、夺西川、图中原合并为两大目标。由于进取中原的艰巨性,三国鼎立的形势必将长期存在,因此在鼎足天下和进取中原之间具有长期的时间间隔和段落差别,进一步合并它们两者,就失去了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此外,在目标的表达上,“鼎足之势”,形象明确;“图中原”,简明概括,是高度 凝练的思维结晶。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中,不少企业以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己任,在确定战略目标时给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有的立志于填补国内的某项空白,有的立足于给国家多积累资金,也有的敢同大厂和名优产品争高下,更有的放眼全球,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4、“凡事当以利害较之”     
  ——谈决策方案的选优 
  选优,是决策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决策就是从拟定的诸多方案中选择一最优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过程。选优的前提是多方案,选优的过程是利害相较,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如果只有一个方案,那就失去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如果没有对每个方案的论证和评估,决策就失去了依据,决策的趋利原则就得不到保证。 
  《三国演义》第62回描写了这样一段情节:刘备应刘璋之请,进驻葭萌关,抗拒汉中张鲁的入侵,后来因为向刘璋借军马钱粮,受到刁难,于是“毁书发怒,前情尽弃”,两人翻脸。这时,刘备问计庞统:“如此,当若何?”庞统回答:“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刘备又问:“哪三条计?”庞统说:“只今便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可救矣。”刘备评价比较认为:“上计太促,下计太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于是,依中计而行,轻而易举夺了涪水关,然后下雒城,取绵竹,直捣成都;在此,庞统提出的是三个行动计策,加上“沉吟不去”,实际上是可供选择的四个方案,庞统可谓多谋,刘备堪称善断,两者的最佳结合,选定了良好的方案,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赤壁大战前夕,东吴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和战两派,双方争论不休,在孙权没有明确表态时,鲁肃给他分析:“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孙权向:“何以言之?”鲁肃回答:“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随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这一席话,是从孙权的切身利害出发,对投降方案的正确评估,它恰好触到了孙权的痛处,清楚地告诉孙权,抗曹是他应该选择的唯一正确出路。 
  《三国演义》启示人们,必须对方案进行评估和优选,这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它所反映的单凭领导和个别智囊人物的个人经验进行选优的方法,在今天却具有极大的局限性。现代管理科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案评估技术,在此不作赘述。然而不论何种评估技术,最基本的是建立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此来辨别方案的优劣。如果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不同,目标即使名义不变,而实质却可以大相径庭。比如某个企业把满足市场的需要作为目标,但却把“产值”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货不对路。作为现代中国的一个企业,应该把全面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方案的价值准则,自觉的把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把暂时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把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结合起来,并且努力使评价指标定量化。同时又要规定权衡指标的原则,以便在指标冲突时有所取舍。            
5、环环紧扣,逐浪推进     
  ——谈决策的实施 
  战略方案的实施,是达到战略目标、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阶段。为了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首先要围绕着已经确定的大目标,进一步提出各阶段的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逐步逼进大目标;其次,在每个战略阶段都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做到人员落实,物资落实,时间落实,办法落实,并要拟定种种应急方案;同时,要注意信息反馈,根据新矛盾,新情况,及时地调整、修改、补充原有的决策方案。 
  曹操和袁绍官渡决战之前,袁绍各方面占据优势,其中一条是后方比较安定,除了困守易京的公孙瓒外,境内没有异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他还和关外的乌桓贵族相勾结,彼此相安无事。相形之下,曹操的东边先后有吕布、刘备为患,南边有刘表、张绣相胁,常有后顾之忧。为了改变这一劣势,曹操抓住战机,采取不同措施,实施一个个子方案。他先是采纳郭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