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学]半个世纪的改革变迁:世道-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认为,这事批批斗斗就没事了?没那么便宜!”
  碾子见郭松抓住不放,心里敲起了小鼓:“还要怎么着?”
  郭松把眼一瞪,恶狠狠地说:“给我把玉米全部拔掉,改种杂交高粱!”
  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要发生了,这个新上任的郭主任真的要下绝手。这一百多亩玉米是全大队社员们半年的口粮,如果拔掉那将绝收。无论如何也不能这么做。他嬉皮笑脸地与郭松软磨:“郭主任,我错了,检查还不行吗?”
  郭松受了捉弄,满肚子是气,怎么肯放过去呢,这也太便宜了。再说,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事,今后的工作怎么开展?他把脸一沉,强硬地说:“李碾子,限你们五天内把玉米全部拔掉,一律种上杂交高粱!”
  “拔掉?”李碾子为难地抓起脑瓜皮,“这玉米都长半人高了,拔掉多可惜呀!”
  “这是资本主义的苗,坚决拔掉,种杂交高粱。”
  “现在都啥节气了,还能种高粱吗?”碾子觉得这个郭松太不懂生产了。
  郭松想想,“发动社员移栽。”
  李碾子一听傻眼了。他故作笑脸地说:“郭主任,别逗了。移栽一百多亩高粱,要用多少苗子呀,到哪儿弄呀?就是有苗儿,这一百多亩,还不栽到驴年马月啊!”
  “这我不管。”郭松断然说,“先把玉米拔掉,然后再栽杂交高粱。完不成任务,拿你是问!”
  李碾子把这事向韩天寿一汇报。韩天寿抱怨说:“我早就对你说,这办法不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公社要处分,你可兜着!”
  其实,这事李碾子跟韩天寿商量过,韩天寿吃杂交高粱也怵头。他天天让由福满给他抠屎,由福满就骂。因此,碾子一出这主意,他举双手赞成。现在公社追究起来,他却一退六二五,抱怨起碾子来。碾子老大地不高兴,心里说,有了成绩你揽过去,出了问题脱干坯!他心里这样骂着,嘴里说的却是:“韩主任,我可向你汇报了,大主意你拿。”
  韩天寿不假思索地说:“那就听公社的,发动社员拔玉米。”
  碾子见韩天寿如此不负责任,把脖子一拧,不满地说:“拔?说得轻巧。拔了秋后吃什么?让社员们喝西北风啊!”
  “郭主任不是叫移栽杂交高粱吗?”
  “到哪儿弄这些苗子呀!”李碾子眉头一皱,“再说,现在高粱都半人高了,也移栽不活呀!”
  韩天寿见碾子不听指挥,生气地说:“说你目光短浅,还不认账。我们看问题不能光算经济账,要算政治账。公社说怎么办,咱就怎么办。至于高粱苗子,那是你的事!”说罢,扬长而去。
  千斤重担压在了李碾子身上。这是关系到社员生活的大事,决不能稀里糊涂,晚上他又去找大夯商量。
  石大夯在思谋着,旱烟抽了一袋又一袋。他深深叹口气说:“现在又像大跃进那年了,到处是瞎指挥。公社不关心群众死活,是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他们吃的是皇粮,管凉不管酸。社员们挨饿是大事,遇事要有主心骨,一定得挺住。为了社员们,就是吃点苦也值!”
  碾子听大夯的,豁出去了,不就是挨批挨斗吗?大不了也给戴顶帽子!
  碾子迟迟没有行动,公社天天打电话催。韩天寿怕丢官,就想先把玉米拔掉,他亲自给队长们开会布置。队长们骂他:“你光知道向上舔,也得为社员们想想啊!”
  东堤下大队的玉米依然在地里长着,而且越长越高,渐渐长天穗了,怀胎长棒棒了,吐红缨缨了,十分喜人,成了全公社的一道亮丽的景观,谁看了谁说这玉米长得好。只有郭松黑虎着脸。他批评韩天寿无能,韩天寿骂李碾子不听指挥。郭松要撤李碾子的职,碾子说:“我早就不想干了。”
  郭松下不了台,转不过脸,只好让李碾子到公社作检查。
  正巧,地区拉着各县主管农业的革委副主任来滏阳县检查生产。杨旭听郭松汇报过东堤下大队偷梁换柱种玉米的事,怕地区领导批评,就想绕过东堤下村。地革委副主任陈列夫却执意要那里看看。石大夯办社和那年发大水时,他都来过这村,想看看现在的情况。杨旭拗不过,只好硬着头皮等着领导批评。不料陈列夫见东堤下大队的玉米长势很好,异常高兴地说:“看来玉米也能增产嘛,何必非种杂交高粱呢?这东西社员们都不愿吃。”
  杨旭、郭松和韩天寿没想到这位地区领导不仅没有批评他们,还肯定了他们的做法。陈列夫拍拍杨旭的肩膀,兴致勃勃地说:“老杨啊,看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让这个大队给大家介绍介绍经验吧。”
  杨旭附在陈列夫的耳朵上,悄声说:“这个大队主管生产的副主任,为这事正在公社做检查呢。”
  郭松一看,这回又砸了,心里一个劲地瞎嘀咕。
  陈列夫问郭松:“这是怎么回事?快把那同志叫来介绍经验啊。”
  韩天寿这才屁颠屁颠地赶紧到公社请李碾子去了。
  李碾子没有向地区领导倾诉自己的冤屈,只是实事求是地讲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他对陈列夫说:“我认为,农业学大寨要学根本,不能光学皮毛,更不能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要从实际出发。”
  “好!”陈列夫带头鼓掌叫好,“当前我们不少社队学大寨学偏了,有的甚至把学大寨当成了一根整人的棍子,这就大错特错了。李碾子同志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值得表扬。这么好的同志怎么能停职检查呢?赶紧恢复他的工作。”
  众人鼓掌,李碾子羞得脸红了。他说:“实话告诉大家,这功劳不能记在我的账上,这是石大夯的意见,鲁子凡同志支持。我可没这么大胆子。”
  陈列夫一听乐了。看来鲁子凡并没有被运动吓倒,石大夯也没被那顶帽子压垮。他俩还在为群众着想,心里不由地一喜。他想去看看老鲁,可一时又离不开。于是对碾子说:“你给老鲁捎个信儿,让他抽空到地区找我一趟。”
  鲁子凡听说陈列夫找他,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他想地委可能要安排自己的工作了,天不亮就坐公共汽车到地委去了。没想到陈列夫不跟他谈工作安排,而是让他到省委党校去学习。
  对于上党校,鲁子凡很不感兴趣。这几年,党校的学习跟着运动跑,变来变去的没个定盘星。上次刚学了邓小平的“三项指示为纲”,下次就进行批判。还是那些老师,还是那几张嘴巴,今天这么讲,明天又那么讲,越学越糊涂,简直白浪费时间,他不想去。可陈书记指定滏阳县就让他去,只好遵命了。
  进党校学习,鲁子凡早有戒备。尽管每次都重申“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扣帽子,结果总是出头的椽子先烂。反右时,他因如实反映了农业社的一些问题,就挨了十几天的批判。要不是历史清白,工作积极,差点被打成右派分子。从此,他遇事加了几分小心。然而,山难改,性难移。大跃进那年,县里逼着他们公社放卫星,他不满地说了句“简直是发烧说糊话”,反右倾时再次挨批判,并受了严重警告处分。这两次教训太深刻、太沉重了。他再也不敢掉以轻心,随便开口说话了,遇事慎之又慎。会上会下都要管住自己,一是情绪,二是嘴巴。无论开会还是学习,他从不主动发言。就是领导点到自己头上,也是人云亦云地应付几句,决不敢掏心窝子说话。尽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还是有人旧事重提,给他扣了一顶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的帽子,罢了他的官,大会小会批斗了若干次。后来是因造反派起内讧,打派仗,才把他这只“死老虎”扔下。因为他为人和气,不摆架子,人缘极好,“查三代”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才没有受什么处分,只是让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次来党校学习,他再次告诫自己,处处谨慎,多加小心,在政治上再不能裁跟头了。他抱定这样一种态度:多学多想,决不外讲。
  在开学典礼上,他却觉得这期党校与往常不同。学习内容不再跟着当前工作跑了,要学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毛主席的《实践论》。省委书记在开学典礼上讲,“我们党是靠‘两论’起家的。在工作中却只注意了《矛盾论》,忽视了《实践论》。工作不从实际出发,习惯于凭想当然办事,解决问题也是简单地一斗了之。结果阶级斗争抓过了头,经济建设却落了后。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一定要补上这一课。”
  鲁子凡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