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俄罗斯-苏联文学简史(上)-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是一部旅途见闻录,它采用了感伤主义文学中最常见的体裁,介绍了俄国最普通、也就最众多的农民的生活,贴近现实,因而也就越具有反农奴制的倾向,在艺术技巧上,作者采用了朴实的现实主义描写。这对后来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具有一定的影响。

  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执政,使十八世纪的俄国从一个完全封闭和分裂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物质上比较富强、精神上逐步开放的完善的农奴制专制国家,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国家机器的完备,各种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在文化以及文学这个层面上,又相应产生了从对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到为普通人、乃至于社会底层人呐喊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俄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卡拉姆津、冯维辛和拉季舍夫等一系列杰出人物,无论是在诗歌、散文,还是在戏剧方面都出现了一批优秀之作,从这些作品中,不仅仅能看到西欧先进的启蒙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闪光,而且还反映出俄国作家与众不同的公民意识和反抗意识,这乃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独领风骚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一点看,十八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的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节 罗蒙诺索夫

  言及俄罗斯文学形成之初和俄国文学语言的确立,不能不提及十八世纪一位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罗蒙诺索夫。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1711—1765)出身于濒临白海的阿尔罕格尔斯克省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明过人,但由于出身农民家庭而被学校拒之门外。1730年,他来到莫斯科,隐瞒了自己的出身,考入了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6年,他以优异成绩被派往彼得堡科学院,稍后又被选派德国深造,学习自然科学技术,还曾求学于法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弟子沃尔夫,1741年学成回国,从此便终身任职于科学院。

  罗蒙诺索夫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曾经对自然科学领域中多种学科进行过研究,在物理、化学、天文、冶金、哲学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自然,176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论物体的固态和液态》,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物质和运动的不灭定律,他在自然科学诸学科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为俄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蒙诺索夫是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留学回国后,一直热心教育事业,在他的倡议下,莫斯科大学于1755年成立,他一生的活动,都与教育的启蒙宣传紧密相关。

  在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发展上,罗蒙诺索夫也做出巨大的贡献,作为诗人,他是俄国十八世纪古典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作为一个学者,他又是俄国诗歌语言改革的积极倡导者。他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实现了俄国文学史上一次大的进步。他的诗歌名篇中,有歌颂君主宣扬爱国主义的《与阿那克里翁的对话》,歌颂俄国对土耳其战争胜利的《攻克霍丁颂》(1739)、赞扬彼得改革的名作《彼得大帝》(未完成),以及《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除此,《夜思上天之伟大》(1748)和《晨思上天之伟大》(1751)也是他的代表诗作,后两首诗虽形式同于圣经中的赞美诗,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却代表了他所持的进步立场和先进的世界观。《与阿那克里翁的对话》是他的纲领性作品,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念和他的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宣扬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他对希腊诗人阿那克里翁说:

  爱情的的思想,不要再扰乱我的心智,虽然我并未失去。

  爱情中那股柔情;

  但更能使我欢欣的

  是英雄们的不朽的光荣。

  在他的另一首颂诗中,他曾充满信心地呼吁着祖国未来的年轻人:

  啊,在你们的时代多么幸福!

  如今应该振起精神,用你们的勤奋证明,俄罗斯的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

  和才思锐敏的牛顿……

  这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歌颂君主英明、歌颂英雄业绩、歌颂理想追求的诗行,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因此罗蒙诺索夫又被后人称为俄国古典主义诗歌的“典范和立法人”,在使理想与现实距离缩短这一方面,他的诗歌确实在俄国诗歌、乃至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格之先。他被人们评价为“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发自内心深处的热情、感觉和追求”。

  对祖国语言的研究成就是罗蒙诺索夫对俄国文化的又一大贡献。十八世纪上半叶,由于彼得一世改革所带来的崇尚西欧、尤其是法国之风,使俄国当时的语言十分混乱。针对这种崇外的社会风气,罗蒙诺索夫写下了《修辞学》(1748)、《俄语语法》(1755)、《论俄文宗教书籍的裨益》(1758)、《论俄文法律书》(1739)等学术著作,在这一系列著作中,他赞扬了俄罗斯语言那种“天然的丰富、美和力量”,对当时外来语的大量涌入、古斯拉夫语和俄罗斯语并用的情况,罗蒙诺索夫科学地把词汇分为三类:一、斯拉夫语。即书面语言,这种语言在口语中基本不用,只限于有文化人用于阅读。二、斯拉夫语和俄罗斯语言共同使用的词汇。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俄罗斯口语。他主张不同的文体应运用不同的词汇,如:高级体,即史诗、颂诗、悲剧,就应运用第一,二类词汇;中级体,即戏剧、诗体书信、讽刺诗、牧歌、哀歌等,就应运用第二或三类词汇;而低级体,即喜剧、小说,就应用第三类词汇。罗蒙诺索夫这种词汇划分和对文体的严格分类,克服了当时语言混杂的现象,为文学语言的规范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深入研究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罗蒙诺索夫对俄语旧体诗进行了改革,提出了将音节体诗改为音节和重音并重体诗的主张,这是罗蒙诺索夫对俄国文学发展的又一大贡献。在罗蒙诺索夫提出诗体改革前 (即十八世纪初),俄国采用的是音节诗体,也就是每行诗的音节数目相同,而重音数不限。1735年,虽然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的《俄语诗简明新作法》一书提出重音诗体的长处,但他只提倡用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第一音节为扬抑格重音,否定抑扬格(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第二音节为重音),而每个诗行韵必须是阳韵(即倒数第二个音节押韵)。在特列佳科夫斯基的书中,作者对非十一或十三个音节的诗行没有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仍可运用音节诗体,因此,特列佳科夫斯基的诗体改革被认为是不彻底的。罗蒙诺索夫的诗体改革则将特列佳科夫斯基的诗体改革又推进了一步,他认为:一行诗可不拘于音节数目多少,但轻重音节的排列必须规律,可以用抑扬格或扬抑格(二音节的音步),也可运用扬抑抑格或抑扬扬格(三音节的音步),还可以押阳韵 (即最后一个音节押韵)等等。这种改革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乃是一次大的解放,它是注重形式美,即诗歌的音乐感,在与内容的统一中,体现出了语言相应的完美。

  第三节 感伤主义文学与卡拉姆辛

  感伤主义文学源于十人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是英国产业革命加紧进行时人们那种低落、悲观、压抑、失望情绪的反映。英国诗人E·扬格的长诗《哀怨,或关于生命、死亡和永生的夜思》 (简称《夜思》)和英国诗人T·格雷的《墓园哀歌》、德国作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法国作家卢梭的《新爱洛绮思》均是轰动欧洲的感伤主义代表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带着浓厚的感伤情绪或沉溺于宇宙幻灭的痛苦之中,或表现出了对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同情,批评了社会上层人物的傲慢和奢侈,表现出了启蒙主义生而平等的思想。

  与古典主义迥异,这一流派的作家反对对理性的崇拜,他们不去歌颂贤明的君主和建立伟业的英雄,而着重表现普通人,如产业工人、农民、或知识分子的喜怒哀乐,抒发自己对他们的情感,引起读者对他们的同情。这是社会进一步民主化的反映,也是启蒙思想影响的结果。在艺术特征上,感伤主义文学作品比较注重人物的心理刻划,作者的笔触往往随主人公的情感活动而起伏,叙述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物的性格较之于古典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