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藏传佛教疑问120题-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灌顶的补充,亦可替代师授灌顶,从其加持力及证量而言,往往尤胜于师授灌顶。”这里所谓的自授灌顶显然指观想三昧灌顶。认为用自己观想的三昧耶灌顶可代替真实灌顶,甚至夸大其作用,说什么“尤胜于师授灌顶”,纯属外行之言,绝对不能成立。首先,作为密法的培器成熟,传法授权的灌顶是指上师给弟子的真实的传法、灌顶、授戒行为,观想上师和观想本尊灌顶都是代替不了这个真实的灌顶和真实传法授戒的。如果看到过《密宗道次第广论》和《密学入门》之类正宗密续经论的话,也不至于提出这种荒唐可笑的说法。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明确指出:“欲求灌顶,须先入曼荼罗。此复先应修习所入之曼荼罗。……此说分绘像、彩土、身曼荼罗三种。又以有情差别,说静虑曼荼罗。故人曼荼罗时之坛,总有四种。”“又先未曾受灌顶者,不可即于身曼荼罗灌顶,于静虑曼荼罗灌顶,亦须师资俱胜相。”“续及解释诸大智者,多说最初灌顶依彩土曼荼罗。是故总说弟子所人之曼荼罗,是指彩土之所绘者。”这里说的非常清楚,(一)欲灌顶需要先举行入坛仪式,(二)给弟子灌顶的坛城(曼荼罗)共有四种:1、绘画坛城(即绘像曼荼罗);2、彩沙堆积坛城(即彩土曼荼罗);3、上师身体观想坛城(即身曼荼罗);4、上师在定中化现坛城(即静虑曼荼罗)。在以上四种坛城中按续部规定,给弟子灌顶最初需要彩沙坛城(如时轮等几种大法必须是彩沙坛城)。不具备彩沙坛城的情况下,可用绘画坛城。第三种身坛城,只有胜乐密集等极少几个本尊才具有身坛修法,即使是有身坛的本尊法,也只能在彩沙、绘画坛中经过灌顶后才能授受身坛灌顶。第四种静虑灌顶即定中显现坛城,灌顶师必须是具备定坛灌顶的大成就师,接受灌顶的弟子也必须具备可以真实受到定坛感应教益者,即“师资俱具胜相”者,并不是普通上师和普通弟子都可以做得到的。那么所谓“自授灌顶”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灌顶呢?不懂密学的人如果认为“自授灌顶”就是“静虑灌顶”的话,那是大错特错。静虑灌顶是指上师定中给弟子灌顶,并不是弟子观想佛本尊给自己灌顶,若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混在一起,这只能说明密学知识的贫乏、可怜了。我们还要对这些所谓“自授灌顶尤胜论者”提出如下的问题:既然自授灌顶,尤胜于师授灌顶,那么师授灌顶为什么会起到授戒和破戒者复戒的作用,而观想三昧耶灌顶(即所谓自授灌顶)只能起到消业和防止恶业再生而起不到受戒和复戒的作用呢!如果连这点密学常识都不了解的话,我们除了遗憾还能表示什么呢?如果说懂这个道理,那你们的所谓“尤胜”又指的是什么呢?从上述的五条观点可以推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们的最根本的观点是(一)完全否定“上师为加持之本”的观点;(二)完全否定“持戒为成就之本”的观点。既然把藏传密法最根本的两条都否定了,那么还有什么藏传密法可谈呢?
  四、破所谓“现实中难找到有成就的上师,与其拜无成就的上师灌顶,不如不拜的好”的谬论。
  这种说法实际也是和上述那些观点一脉相承的,是借口有成就的上师难得,而达到否定亲师灌顶作用的目的。
  关于灌顶金刚师的条件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引用《金刚曼经》第六十四品云:“善息灾等业,知咒瑜珈轨,此师可称赞,行施住静戒,具最胜忍进,昼夜勤修行,有慧善工巧,具师长德聚,说明阿阇梨,内爱乐集密,外作声闻行,以如是教授,转教诸弟子,当知为大师。”《上师五十颂》所说金刚师德相共十三条:1、具净戒,2、具智慧,3、具忍德,4、正直,5、无狡诈,6、精于咒续中消灾法,7、富有慈悲心,8、精通三藏,9、具双十知识,10、会制作坛城,11、精于密学教授,12、信念坚定,13、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灌顶师必备三相是:(一)受过圆满灌顶,能持三昧耶戒;(二)亲见师长传承规则,知十事,懂灌顶仪轨;(三)闭关承事,灌顶获得本尊允许,或未制止。这里所说的“双十知识”和“十事”内容相同,是指掌握灌顶、安神、修坛、观修、供奉、运作等密学知识。将上述经续中的金刚师德相归结起来,只有三条:(一)具戒行品德;(二)具有专业知识;(三)有传承,有修习实践经验。密法“成就”是指二次第内证境界。灌顶传法的上师具备内证成就当然更好。但人的内证成就,即修证地道层次,一般从人们的外表思想行为上是无法判定的。因人都善于伪装,表面像佛,未必是佛,表面愚痴也未必愚痴。佛菩萨常有亿万化身度生,但未必都是佛菩萨形象,故,表面上道貌岸然,具神通慈悲大成就相者,未必是真有成就者;表面普普通通,甚至德慧低下,受人歧视者也有深藏不露内证成就的可能性。因此,佛陀曾说:“我和我相同者,可判定人的性相境界。人与人无法相互判定性相境界,若判定,就会犯过错。”这就是说,只有遍知一切的佛,才能把握人的精神性相,二障未除的人,把握不了别人的精神性相。若自作聪明判定别人的性相,就会犯过错。俗话所说:“不能以貌取人”非无道理。人的内证成就无法把握,因此在经续中对金刚师的必备条件中并没有提到“须有成就者”。不知“灌顶师必须要有成就”这条规定从何而来?这“成就”指的是什么?如何判定成就?又说什么“未成就上师如浊水,愈洗弟子愈浊”。说这种话的人听说过没有“自已的心不净一切不净,自己的心净一切净”这句佛教名言?可曾听说过善星和提婆达多挑剔佛陀之事否?
  在末法时代,要想找到经续中规定的那种德相完备的金刚师是很难的,一般都是有德也有过。只要具备灌顶应具备的有传承、未犯根本戒、曾经过闭关修持、掌握必要的灌顶知识这些条件,缺点不大于优点者就可以当金刚师。因此,《密宗道次第广论》引用《胜义承事论》曰:“浊世师长德失杂,难得全无过失者,善观何师德增上,弟子就应亲近彼。”(“增上”是德胜于失之义)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作为学法弟子来说,应着眼师长的长处,不能挑剔短处。在《金刚手灌顶续》中说:“应想师长德,勿想师长过,想德获成就,想过毁成就。”圣提婆在《消除心染论》中讲到弟子对待上师的态度时说:“如像净水落石出剂,澄清混浊水。要用清净观,澄清自己心。”这意思是说清浊不在“水”,在于自己的“心”。萨迦三祖说:“以佛待师,获佛加持;以人待师,不得加持。”如果以末法时代没有具成就的上师为理由,不觅师求法,甚至持“与其投无成就的上师,不如不投的好”的错误观点,将永远也得不到正法流传承。又以“无明师”、“无成就师”为理由,主张自学自修,不需要传承,不需要亲师灌顶,不需要受密戒持密戒,无论其动机是好是坏,但这种认识观点,是违背金刚乘教理法规的,其结果将是毁密乱法,绝传断流,使利乐众生为目的的大乘佛教中的宝中之宝,会被无信仰、无戒行、不具备悲心正见的非器劣众以好奇之心,或别有用心地乱修瞎炼,导致种种恶效应;为神汉巫婆、伪气功、邪教所利用,变成满足种种邪恶欲望的廉价奴婢,伤风败俗,骗钱害人,损坏佛教形象,直到被视为文化垃圾,送上历史的垃圾车——这并非不可能的结局。乱写乱说,乱传乱修这类构成最坏结局的先兆,已昭然可见,如此下去,其结果也将为期不远。但值得庆幸的是从当今国内外流行的密法宣传读物中可以看出,落入摊贩手中叫喊拍卖的,只是些皮毛拾零,他们还根本未能进入密法内宫。这也证明真正的藏密善知识们,还没有在金钱社会中完全丧戒失德,虽然翻译了不少密法仪轨教本,但还没有把开密的“钥匙”交出去,保持了一条重要防线,于教于社会还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我希望为众生利益护持正纯法脉的同道,应时时拭目并高瞻远瞩,为佛教的前途着想多做。

  一九九九年一月六日脱稿于兰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