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备:"常败"的英雄-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在最后,论称帝他也在最后。他在名分上不大计较,可以向汉朝纳贡,也可以向魏国称臣,但是他人如要侵犯其实际利益,孙权是寸土不让的。由于孙权把先屈后伸的策略运用得炉火纯青,所以陈寿《三国志》送他一个“有勾践之奇”的评语。至于刘备,他最突出的个人素质则是“坚韧”。他自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举兵起事起,到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抗曹获胜奠定蜀汉政权基础为止,二十五年间,多次遭受沉重打击,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单是妻妾儿女被他人俘虏和逃跑失散,即有四次之多。他虽然屡起屡败,却能屡败屡起,并不灰心丧气。到了将近五十岁时,仍然不甘沉沦,奋起拼搏。这样一种韧劲,在汉末群雄中确实罕见。刘备后来能成为三鼎足之一,不是天命,亦非偶然。

但是眼下的刘备,还表现出另一项非常宝贵的个人品质,就是能够认真反省自己,总结失败受挫的原因和教训,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不能自拔。

自从那一日痛洒英雄泪之后,刘备即闭门静思今后自振之计。他把自己和曹操、袁绍、刘表这些有所成就的人物相比,发觉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始终缺乏一个能够提供思想指导和谋略设计的智囊团。他人是有文有武,相得益彰,而自己是有武无文,形同独足。不错,自己手下也有糜竺、孙乾等幕僚,但是这些人只能作具体的文职工作,在思想、见识、谋略方面还不如自己高明。由于没有像张良、萧何之类的得力谋臣,大至创业方针,小至对敌战术,都只有用缺牙老人咬虱子之法——靠碰运气。这种办法,小打小闹还可以应付,要想建大功,立伟业,那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只有失败的结果等着自己。因此,若想自振自强,首要的急务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智囊团,特别是要寻找一位如商汤之伊尹、文王之姜尚那样称职的辅佐。

于是,刘备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始在荆襄一带访求贤才智士。这一访才使他明白:荆襄真是名副其实的藏龙卧虎之地。

当时荆襄的济济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地的土著,另一类是避乱南来的中原人士。在本地的土著人士之中,一部分已经被刘表所网罗,诸如南阳的宋忠、李严、刘望之和向朗,武陵的潘濬,零陵的刘巴、襄阳的庞统即然。他们虽在荆州政府任职,却未受到刘表的真正重用,即使是有“南州士之冠冕”美誉的庞统也是如此。至于客居荆襄的中原人士,绝大多数都还是自由之身,未曾领取刘表发放的聘书和俸禄。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这些人士到荆州的时间不长,名声还没有显扬开来。二是因为他们多半抱着“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谨慎态度,认为刘表并不是值得为之“失身”的英主,所以宁愿“啸傲山林”、“躬耕陇亩”,也不愿在刘表麾下奔走效劳。在这批寄寓之士当中,年辈较长的是豫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的司马徽,以下同辈之人,则有徐州琅邪郡诸葛亮、颍川的徐庶和石韬、豫州汝南郡孟建、冀州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南)崔州平等人。而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则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人氏。琅邪诸葛氏是一个世代簪缨之家。诸葛亮之父诸葛珪,官至兖州泰山郡丞,不幸盛年而逝,留下子嗣三人。长子诸葛瑾,后来避乱江东,成为孙权手下的大臣。次子诸葛亮和少子诸葛均,未成年时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出任扬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太守,带着两个侄儿到豫章赴任,从此诸葛亮就离开故乡,再未回去。在他十余岁时,诸葛玄的太守职位由他人替代,生活出现困难,加之北方群雄大战方酣,老家也回不去,诸葛玄只好携带侄儿到荆州去投奔故旧刘表。在刘表的接济之下,诸葛玄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处名叫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的地方安家居住下来。不久,诸葛玄劳累成疾,瞑目长逝,未成年的诸葛亮兄弟相依为命,过着比较艰苦的生活。

诸葛亮在隆中前后居住了十二年之久。从年代上说,是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前后,到建安十二年(207)。从年龄上说,是从十六岁到二十七岁。在这十年间,他表面上过着“躬耕陇亩”的隐居生活,有如闲云野鹤般悠哉悠哉,实际上却在蓄养胸中浩然之志气。他常常抱膝而坐,对着那绿水青山放歌一曲《梁父吟》。《梁父吟》为一首古曲,传说是曾子耕于泰山之下时作。此曲音调悲凉慷慨,而且又出自诸葛亮的老家齐鲁一带,所以每当他放歌《梁父吟》时,胸中止不住要豪情奔涌,大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味。一曲歌罢,他便与好友徐庶、石韬、孟建等议论时政,抒发胸怀。他这三位好友,读书都有一个特点,即“务于精熟”,唯独诸葛亮是“观其大略”。“务于精熟”,字斟句酌,乃是学者型读书法;“观其大略”,取精用宏,才是政治家的读书法。从读书方法的不同,诸葛亮即已预料到彼此将来的仕途差异,所以他对三位好友说是“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而三友问他最高能做到何等官职时,诸葛亮却是“但笑而不言”。他虽然不明白说出,三位好友心中也能领会。因为在以往的畅谈之中,诸葛亮不只一次“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什么人?那管仲乃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霸主之业。而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曾受燕昭王之命,率军攻克齐国七十余城。管仲在“文治”上登峰造极,却不会用兵,乐毅在“武功”上震古烁今,却又不娴治国。现在诸葛亮认为自己兼有二者之长,用北方土话来说就是“一个顶俩”,你说他该做到何等官职?恐怕只能用“出将入相”四个字来形容了。

读书方法的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此处还要深究一番。读书方法不同,是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徐庶三人,依旧走的是东汉儒生的老路,即先熟读儒家经典,再经过察孝廉或者举茂才,到京城参加考试,然后从基层官员开始,慢慢往上升迁。由于京城考试的试题,是从众多儒经中任意抽取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进行阐释,如果对儒经不能达到“精熟”,便会面对试题无言以对。可见徐庶等三人的读书方法,既是东汉儒生的老路,更是一种应试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一般来说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僚。孔明之所以说徐庶三人“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其原因即在于此。

但是,到了东汉后期,一种简要清新的读书方法,开始在有识之士中出现,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诸葛亮读书的目的,完全不是要走过去儒生的死路,他想要辅佐理想的领袖,当一个文武全才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所需要的知识,是历史观、大局观方面的明确指导,是治国治军方面的重大借鉴等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把浩繁的儒家经典一一读得精熟,既没有那样多的时间,而且会陷入字词句的泥潭中难以自拔。他的方法,是与“精熟”完全不同的“观其大略”。“大略”二字在这里的内涵是:第一,在必读书目的选取上,要从大处着眼,真正对自己实现目标有用者才读,不是每一本都读;第二,即使是必读书,阅读时也要选取其中对自己真正有用的精华,重点消化,也就是把书读薄,而非面面俱到。从诸葛亮以后进入仕途的表现来看,他在隆中对策时能够展现出非凡的大局观,在赤壁之战时能够提出联吴抗曹的大谋略等,都不是对儒经“务在精熟”的迂阔书生所能做到的,这就是他读书方法产生的结果。

三国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时代。后世的人们,看到三国的风云人物以谋略竞争,以武勇竞争,以辞令竞争,但是往往忽略了根本性的一点,那就是读书的竞争。上面诸葛亮与徐庶三人,已有在读书上进行竞争的意味了,只是后世往往没有注意到而已。诸葛亮的自我评价,当时有很多俗士都不以为然,总觉得这位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是在自吹自擂。但是,也有人慧眼独具,认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文武兼备,能够治国安邦的大才。

独具慧眼者首推庞德公。这庞德公系襄阳土著,年高德劭,为荆楚士林所景仰。诸葛亮的小姊,嫁与庞德公之子为妻,所以庞德公乃是诸葛亮的“姻伯”。后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军师中郎将的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