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饮水亦若是。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今所饮之水。或因脾土壅塞而不行。或因 
肺气涩滞而不通。以致流溢。随处停积。水入肠间者。大肠属金主气。小肠属火。 
水与火气相搏。气火皆动。故水入不得流走肠间。沥沥有声。是名痰饮。然肠胃 
与肌肤为合。素受水谷之气。长养而肥盛。今为水所病。故肌肉消瘦也。水入胁 
下者。属足少阳经。少阳经脉从缺盆下胸中。循胁里。过季胁之部分。其经多气。 
属相火。今为水所积。其气不利。从火上逆胸中。遂为咳吐。吊引胁下痛。是名悬 
饮。水泛溢于表。表阳也。流入四肢者。四肢为诸阳之本。十二经脉之所起。水至 
其处。若不胜其表之阳。则水散当为汗出。今不汗。是阳不胜水。反被阻碍经脉 
荣卫之行。故身体疼重。是名溢饮。水流入肠间。宗气不利。阳不得升。阴不得降。 
呼吸之息。与水迎逆于其间。遂作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荣卫皆不利。故形如肿也。是名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衍义〕心属火。火、阳也。阳主动。肾属水。水、阴也。阴主静。静则坚。今水在心下。水克 
火。水守于外。故坚。火内郁不宁。故筑筑然动而短气。水既外停。故恶水不欲饮 
也。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衍义〕仲景凡出病候。随其脏气变动而言之。不拘定于何邪也。如吐涎沫。属肺 
脏。在肺痿证中者。上焦有热者。肺虚冷者。皆吐涎沫。今水在肺亦然。盖肺主气。 
行荣卫。布津液。诸邪伤之。皆足以闭塞气道。故荣卫不行。津液不布。气停液聚。 
变成涎沫而吐出之。若咳若渴者。亦肺候也。皆无冷热之分。但邪与气相击则 
咳。不击则不咳。津液充其玄府则不渴。燥之则渴。随所变而出其病。亦不止于 
是也。而在他证。方后更立加减法。便见仲景之意。 
水在脾。少气身重。 
〔衍义〕脾居中焦。与胃为表里。受谷化精。输于五脏百骸。脾实则中气强盛。体质 
强健。今水在脾而脾病矣。中虚则少气。肌肉不得所养。唯受水气。水阴也。故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衍义〕肝有两叶。布在胁下。经脉亦循于是。与少阳胆为表里。今水客于肝。表里 
气停。故支满。嚏者。气喷出也。少阳属火。火郁则有时而发。邪虽发动。不得布散。 
惟上冲于鼻额。故作嚏。吊引胁下所结而痛。原病式曰。嚏以鼻痒而作声。鼻为 
肺窍。痒为火化。火干阳明。痒为嚏也。 
水在肾。心下悸。 
〔衍义〕心属火而宅神。畏水者也。今水在肾。肾水愈盛。上乘于心。火气内郁。神灵 
不安。故作悸动。筑筑然惧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衍义〕心之俞出于背。背、阳也。心有留饮。则火气不行。惟是寒饮注其俞。出于背。 
寒冷如掌大。论其俞之处。明其背之非尽寒也。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衍义〕胁下为厥阴之支络。循胸出胁下。足厥阴脉布胁肋。而缺盆是三阳俱入。 
然独足少阳从缺盆过季胁。饮留胁下。阻碍厥阴少阳之经络。不得疏通。肝苦急。气不通故痛。 
少阳上引缺盆。故咳嗽则气攻冲。其所结者通。而痛辄已。(一作转甚)如上条咳而痛同也。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衍义〕胸中者。肺部也。肺主气以朝百脉。治节出焉。饮留胸中。宗气呼吸。惟以布 
息。故短气。气不布。则津液不化而膈燥。是以渴也。足厥阴肝脏主筋。束骨而利 
关节。其经脉上贯于膈。而胆之经亦下胸中贯膈。夫饮者。即湿也。其湿喜流关 
节。从经脉流而入之。作四肢历节痛。留饮。水类也。所以脉亦沉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伏饮。 
〔衍义〕膈上表分也。病痰满喘咳。乃在表之三阳。皆郁而不伸。极则化火。冲动膈 
上之痰吐发。然膈间之伏饮。则留而不出。因其不出。则三阳之气虽动。尚被伏 
饮所抑。足太阳经屈而不伸。乃作寒热。腰背疼痛。其经上至目内 。故目泣自 
出。足少阳经气。属风火之化。被抑不散。并于阳明。属在肌肉之分。故振振身 
而剧也。是条首以痰言。末以饮言。二者有阴阳水火之分。痰从火而上。熬成而 
浊。故名曰痰。饮由水湿留积不散而清。故名曰饮。亦是五行水清火浊之义。 
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 
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衍义〕饮水多留于膈。膈气不行则喘满。食少胃气虚。复多饮。胃土不能运水。水 
停心下。心火畏水。甚则神不安。为怔忡惊悸。微者阳独郁。而为短气。夫脉弦者。 
为虚为水。若两寸皆弦。则是大下之后。阳气虚寒所致。若偏见弦。则是积水之处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衍义〕脉弦为水为饮。今肺饮而曰不弦。何也。水积则弦。未积则不弦。非谓肺饮 
尽不弦也。此言饮水未积。犹得害其阳。虽不为他病。亦适成其苦喘短气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行义〕脉平当无病。何以有病而反平也。正与上条不弦意同。明其虽有支饮。而饮尚不留伏。 
不停积。以其在上焦。未及胸中。不伤经脉。故脉平。然终碍其阴阳升降。故喘不能卧短气耳。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衍义〕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行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x苓桂术甘汤方x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衍义〕心胞络循胁出胸下。灵枢曰。胞络是动。则胸胁支满。此痰饮积其处而为病也。 
目者心之使。心有痰水。精不上注于目。故眩。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肾邪。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 
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白术除 
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 
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也。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衍义〕微饮而短气。由饮水停蓄。致三焦之气升降呼吸不前也。二方各有所主。 
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 
吸者出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 
少阴。山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一证二方。岂无故哉。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x甘遂半夏汤方x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衍义〕仲景尝谓天枢开发。胃和脉生。今留饮之堵塞中焦。以致天真不得流通。胃气不得转输。脉隐伏而不显。 
留饮必自利。自利而反快者。中焦所塞暂通也。通而复积。续坚满。必更用药尽逐之。然欲直达其积饮。莫若甘遂快利。 
用之为君。欲和脾胃。除心下坚。又必以半夏佐之。然芍药停湿。何留饮用之乎。甘草相反甘遂。何一方兼用之。盖芍 
药之酸。以其留饮下行。甘遂泄之。本草谓其独去水气也。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入蜜亦此意也。 
然心下者。脾胃部也。脾胃属土。土由木郁其中而成坚满。非甘草不能补土。非芍药不能 
伐木。又可佐半夏和胃消坚也。雷公炮炙法。有甘草汤浸甘遂者矣。 
脉浮而细滑。伤饮。 
〔衍义〕脉之大小。皆从气血虚实变见者也。伤于饮。则气虚而脉浮。血虚而脉细。 
阳火被郁。则微热而脉滑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衍义〕此言其脉邪之不相应也。寒饮反见数脉。数是内经有用热远热。有用寒 
远寒之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