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寒热湿温凉同其性。阴阳表里同其情。浮沉迟数同其病。将何以别天与人 
之气乎。天气从八风之变。邪自外入。人气从七情食色劳役之伤。邪自内出。谷 
疸由脏气所化之淫邪为病。非天气也。盖脾胃之土有阴阳。脾阴而胃阳。阴阳 
离决。二气不合。则胃独聚其阳以成热。为病消谷。脾独聚其阴以成寒。为腹满。 
于是寒热见紧数之脉。而紧又为之伤脾者。乃肝木挟肾寒乘虚克土。故曰风 
寒相搏。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肝木之风。得阳则动。故食谷则头目眩晕也。肾属 
水。藏精。实则脉沉。虚则脉浮。而精生于谷。谷不化。则精不生。精不生。则肾无所 
受。虚而反受下流之脾邪。故曰尺浮伤肾。又曰阴被其寒。阴谓肾。寒谓脾也。此 
谷气不化。所积之瘀浊。属于脾之寒者。不流则伤肾。属于胃之热者。下流则伤 
膀胱。由是小便不通。身体尽黄。生于胃热食谷之浊。故曰谷疸。陈无择谓是症 
用苦参丸方。苦参用龙胆除胃中伏热。本草以二药能益肝胆。平胃气。以猪胆 
为使。此退胃之木火。用大麦者。五谷之长。脾胃所宜。将苦参龙胆入脾土也。本 
草又曰破冷气去腹满。此疗脾阴寒结。 
〔衍义〕女劳疸。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简文也。后人虽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 
端耳。然以此连谷疸之后。必胃先有谷气之浊热。下伤于肾而后黑。黑疸因黄 
而发也。二脏并病。安得不交见其色乎。盖胃阳明也。阳明与宗筋合于气街。饮 
食入内。宗筋通用。阴精泄脱。而阳明之湿热。乘虚下流于肾之中。肾中之火。亦 
乘阳明。上下交驰。胃土发越而色黄。相火入炎水中而色黑。二脏并病。故二色 
并见。其黑色先见于额者。膀胱脉上巅交鼻额。火性炎上。故肾火从膀胱上越。 
额为神庭。属心部。心、火之主也。心肾子午同化。足经之火。炎就手经。亦必出于 
额。额、火之巅也。心主汗。火越于此。汗亦出此。所以额黑微汗也。手足心热者。手 
心乃包络荥穴。足心乃肾之井穴。心肾火盛则应之。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 
利。乃阳明主阖。日暮阳明收敛。湿热下流。膀胱之气虽满急。其气降。故小便自 
利。若湿热火郁甚。肾水之气不行。停积于腹。胀如水状者。则肾衰矣。故难治。 
此以气受病者言之。若血病而黑。则如下条女劳疸云。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衍义〕此饮之过当所致也。酒为五谷所致。酝而成。湿热有毒。其气归心。味归脾 
胃。胃阳主升。脾阴主降。胃得之。则热甚。脾得之。则阴伤。阴伤则不能降。不降则 
所饮停而不去。气熏于心。心神不宁。而作懊 。气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极乃发。故时欲呕而为疸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 
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衍义〕伤寒阳明证注。阳明病脉迟。邪方入里。热未为实。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胃 
中有热。食难饱。饱则微烦而目眩者。谷气与热气相击。两热合。消搏津液。若小 
便利者。不发黄。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不得泄。身必发黄。以其发于谷气之 
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脉迟。尚未可 
攻。且脉迟不但为热未实。脉经曰。关脉迟滞而弱者。无胃气而有热。则胃虚而脉迟。尤不可攻也。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衍义〕酒为湿热之最。膀胱者。清净之府。津液藏焉。气化所出。若过于酒。伤其气 
化。小便必难。积气于中。则心热。流于肾则足下热。积成瘀热。发于外而为黄胆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衍义〕酒入胃而不伤心。则无心热。故神不昏而其言清朗也。不伤肾。则无足热。 
但酒停于膈。欲吐。阳明气郁。成腹满。阳明脉上入额中作鼻燥。脉浮者。在膈上。 
积多在阳。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沉弦者。在膈下。积多在阴。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也。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停胃上脘。则心中热而后呕。必吐之乃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 
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衍义〕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 
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利。阳气不化。阴血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 
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 
啖蒜齑状。荣血衰而行于皮肤。爪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衍义〕黄胆必由湿热所发。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三者皆内 
应脾胃。郁而成热。郁极乃发。则一身热。而土之黄色。出见于表。为黄胆也。此证 
先因外感湿邪。大法。湿宜缓取微汗。久久乃解。今因火劫其汗。汗纵出而湿不 
去。火热反与内之郁热相并。客于足阳明经。故发热烦喘胸满。热仍在。故燥。此 
际宜寒凉之剂。如肚热入腑。则当下之矣。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衍义〕大抵黄胆。俱属太阳阳明。热蒸其土而然也。而阳明又属金。金得火则 
郁燥渴。燥与湿热相搏。则津液不化。故上焦渴而欲饮。下焦约而小便难。上下 
不通。郁极而发于皮肤。故作黄。此条在里之热甚。故脉沉。伤寒论阳明病。有发 
热头汗出。身无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茵陈汤主之。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衍义〕疸即瘅也。单阳而无阴。湿热甚。脾胃之津液乏竭无阴。热蒸不已。孤阳能 
独生乎。内经曰。刚其刚。阴气破散。阳气消亡。其难治为此。若不渴。则阴气犹存。 
故可治。阴部者。脾太阴也。阳部者。胃阳明也。热甚于里则呕。热在于表。则发热 
振寒。灵枢曰。脾是动者呕。阳明是静者。洒洒振寒也。伤寒发黄渴。亦茵陈汤主之。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炒) 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 
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衍义〕此汤治阳明瘀热在里。身黄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今又治是证。 
三者尽属里热。但务去其邪。病状之异弗论矣。此寒热不在表。脾胃内热。达于 
外而成肌肤寒热者。亦不能食。灵枢曰。肌肤热者。取三阳于下。补足太阴。以出 
其汗。皆因脾胃热。故不解其表。而遽治其里也。盖茵陈汤治热结发黄。佐栀子 
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如栀子柏皮 
汤。解身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 
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蒿汤又次之。又必究其 
受病之因有同异。既病之人有劳逸。若得之膏粱食肥者。气滞血壅。得之先贵 
后贱。前富后贫。与脱势惭愧。离愁忧患者。虽皆郁积成热。气血失损。不可与食 
肥者同治。若始终贫贱。不近水冒雨。即残羹冷汁。久卧湿地。多挟寒湿。致阴雨 
乖隔而病。又可与上二者同治乎。故攻邪同。而先后调治。亦不可不审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卧。属黄家。(一作身痿) 
〔衍义〕瘀热内积为腹满。外连肌表成痿黄。身热气烦。血少荣微。夜不入阴。故不 
睡。属黄家者。以其虽不似黄胆之黄。亦由积渐所致也。黄胆之黄深。实热之黄。 
痿黄之黄浅。虚热之黄。若舌痿黄燥者。亦有说。心脾脉络舌上下。凡舌本黄燥 
即是内热。况舌痿乎。湿热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