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阳胜。惟言不死耳。此脉独弱。乃阴退阳复。在表作微热。在里作渴。终不与热 
甚更胜者同。故曰自愈。虽然。病在乎审察毫厘。不惟热有微甚。渴亦不可一途 
论也。如少阴伤寒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则为肾虚。引水自救。病之变端。岂一言可尽乎。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衍义〕厥阴证中。注谓下利阴证也。脉数阳病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阴气得通也。 
虽然。本经亦自有阴阳退复之义。何也。内经曰。厥阴之下。中见少阴厥阴者。两阴交尽而阳乃复。 
阴是其本。阳是其标。从本则寒。从标则热。所以厥阴不治标本。从乎中治。此下利者。是其本之 
阴寒过也。微热是其标之阳火复也。复则内之阴邪。从而之表。发热汗出而散。散则标本和。 
不治自愈。设脉紧。为 
寒胜。故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衍义〕仲景少阴证中下利便脓血者。悉属虚寒。以桃花汤主治。留聚者刺之。此 
厥阴圊脓血者何。盖为脉数而有热也。少阴桃花主者。脉必不数也。此数非先 
有热。初因阴盛而后阳复胜之。故数。脉数而渴。令自愈。以阳复而可退其阴寒 
也。更不瘥。则是复之过。更胜其阴。逐阳热而圊脓血也。非若上条微热而渴。脉 
弱者。脉弱则热不甚。不甚则不能更胜。惟与阴和而已。脉数下利又不止。故成协热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衍义〕此脉初不弦。后乃弦。故曰脉反弦。弦者。必轻虚。春脉也。见少阳之气升发 
矣。阳气久为阴寒所覆。下陷聚液成利。一旦得升发之。攻其阴邪。从而之表。发 
汗而散。故利自愈。与上条脉数微热汗出不同。其自表而解之义则同也。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衍义〕下利气者。气与邪俱下也。由气不化。以致水谷不分。并于下焦而成利。然 
阴前通则阳气行。气行则水谷分而利止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衍义〕此证伤寒厥阴篇中云。寸以候阳。尺以候阴。阳为气。阴为血。下利本属阴寒之病。当脉沉。今反寸脉浮 
数。 
则是阳盛于上。而下不与阴和。阴血也。血不得与气和。则不荣经。不藏于肝。则散入肠胃。故尺脉涩。血积为脓也。 
须用利而出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衍义〕成注下利者。属胃虚也。胃为津液之府。发汗亡液。故胃愈虚。必胀满。固也。 
何仲景不叙阳明太阳病中。而叙于厥阴证。盖有说焉。清谷非飧泄欤。内经曰。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清阳之气。即苍天之气。自肝木而生。少阳主生气者也。其 
气当升发于上。若反入于下。则谷气升转不得举矣。故食入则完出。清阳下陷。即少阳伏于厥阴之 
中。今不从厥阴起其少阳。乃反攻无辜之表。强发胃中谷气之津液。故虚其胃而作胀满也。 
〔补辩〕厥阴下利。与竟下利有别。何以名厥阴。以邪传是经耳。经何以下利。以厥 
阴经虽非藏。由里行。故厥阴必下利也。厥阴下利。有本经现证。何谓不叙于太 
阳阳明病中。如二阳经亦有下利。此为协热。乃先救里之说在。何先生亦昧此。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 
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衍义〕成注。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以 
下虚渐厥。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气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以余观之。 
仲景叙六经形证。未尝不由表而入里。岂可便以身微热为表邪未解乎。宁知 
不因邪入厥阴也。厥阴气化为里寒。格阳于外而然也。里寒则下利清谷。必微 
厥。阳格于外。则身微热。格于上则面赤。故曰面戴阳而下虚。下虚者。为下无阳 
也。然阳欲复。必深入与阴争。阴虽不得拒格。然犹散走发其阳。而阳不得宣通。 
怫热神昏。故为郁冒。郁冒然后阳胜。而阴出为汗矣。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衍义〕亦在厥阴证中。脉者气血之候。下利脉绝。不惟无阳。亦且无阴。气血养神 
者也。气血亡。其脉亦绝。 时复还。手足温。此可见气血暂息耳。故生。脉不还。则 
亡矣。故死。所谓生者非不治自生。救其气血。止其利也。如前条无脉而厥。灸之 
者。亦是治之而生。又少阴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通脉四逆治。利止脉不出。 
加人参补正。以救其亡血。病有二经之异。然厥而无脉则一。此证利止。手足温。脉还。始可治。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衍义〕出厥阴证中。盖内有虚寒。故下利腹胀满。表邪未解。故身体疼痛。以下利 
为重。先治其里。后治其表者。若伤寒论。太阳证。以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疼 
痛者。当先以四逆治其里。清便自调。然后以桂枝救其表。即此意。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衍义〕伤寒论。坚作硬。注曰。下利脉当微。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平。 
此非和平之平。气下泄矣。或有宿食寒热结于中焦。故硬则邪甚也。宜大承气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行义〕成注。脉迟者。食干物得之。滑者谷气实。脾胃不消水谷。以致下利者。与大 
承气去宿食。利自止矣。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衍义〕下利、虚证也。脉滑、实证也。以下利而反见滑脉者。当有所去也。上章以内 
实而阻经气。故兼迟。此乃滑动而欲去。故惟见滑。然皆有形之实证。故并用大承气。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衍义〕因四时之气所感而为积者。必有所合之脏蓄之。病下利已。去不尽。非其时。则所 
感之脏气不旺。故积伏而不动。再遇其时。则乘旺而动。动则下利自作。肠胃病积聚不尽。故当下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衍义〕伤寒论。凡谵语燥屎。悉在阳明。此独出厥阴病。成注谵语燥屎为胃实。下 
利为肠虚。不言厥阴之由何也。尝考阳明证无下利论。惟与少阳合病者有之。 
少阳木克土而下利也。若自利。则为阳陷下。必死。然则伤寒以阳明无下利者。 
阳明乃两阳合明属热。其手经更属之燥金。经主合。于是燥热易于闭结。津液 
易于耗竭。更遇邪热入腑。热甚为谵语。燥甚为屎结。故阳明无下利病也。今下 
利多出厥阴者。乃两阴交尽之极而复升。如邪热传入于阴。屈而未得伸者。遂 
从其阴降而为下利矣。故下利证多少阴厥阴也。盖阳明燥金屈其木。不得升。 
遂为厥阴下利之证。厥阴尽而变升者。又是苍天之气清净。清气贵乎发越。内 
经清气在下。则飧泄也。在伤寒邪热所传言之。阳明无下利证。若经气可属者 
言之。则阳明病下利亦多矣。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尽属于湿。经曰。湿胜则濡泄。 
阳明又属燥金。一脏一腑。亦常更胜。太阴胜则内外俱湿。故身重而泻。阳明胜 
则燥热郁甚。亦宜有燥屎焉。不必外之传热而后有也。故宜下。岂独伤寒已哉。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x桃花汤方x 
赤石脂(一斤半筛半锉)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渣。内方寸匕。日三服。一服愈。止后服。 
〔衍义〕此少阴证。少阴肾水也。肾寒则水盛。与血相搏。渗入肠间。积久化腐。遂成 
便脓。成注。下焦不约而里寒。用赤石脂寸匕。日三服。一服愈。即止。涩以固肠胃 
虚脱。干姜散寒。粳米补胃。然赤石脂在血理血。在水理水。在脱则固。在涩则行。 
所以知其行泣也。本草用治难产。胎衣不下。干姜非惟散寒。且能益寒止血。欲 
诸药入肠胃。必粳米引之也。虽然。有不可固者。如云便脓血者可利。利非行气 
血乎。然气血欲行者不可温。温者不可行。二者实相反。仲景两出之。后人不可 
不审也。若成注阳明下利便脓血者。协热也。岂阴经病尽属脏寒。而不有其邪 
热蓄之者乎。病邪相乘。不可一言穷矣。仲景不过互相举例。以俟后人之消息处治耳。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x白头翁汤方x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