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学精要-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实』的悟境,和『相似但被误以为真』的各种徵兆是这样的。」
  于是尊者就为他唱了一首抉择分别真伪大手印四瑜伽的歌:「顶礼至尊上师足。
  执心实有轮回因,明而无执自明体,本来圆成确了知,此是专一究竟相;口说双融修有相,口说因果作恶行,烦恼愚疑盲修练,专一瑜伽无此失。
  明而无执之自心,离诸戏论具大乐,体如虚空极明朗,此是离戏究竟相;口云离戏葛藤多,口说离言话不绝,愚蒙执我而修观,离戏瑜伽无此失。
  于现空无二之法身,得轮涅一味之觉受,佛陀众生融一味,纷云此是一味相;虽说一味分别多,愚疑之中又愚疑桟,一味瑜伽无此失。
  妄念即是智慧体,本来圆成因即果,三身自己本具足,此是无修究竟相;口说无修仍作意,口说光明修愚疑,愚茫无知乱瞎说,无修瑜伽无此失。」
  密乘行者说道:「这样的修行实在是奇妙稀有难得,但是像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如果要修持六波罗密多,应该怎样去修持呢?」尊者以歌答曰:「顶礼具相上师足。
  财富尤如草头露,故应离贪行布施;已获暇满人身时,如护双目持净戒;恶趣主因为镇心,舍命亦应修忍辱;懈懒难成自他利,故应精勤修善业;散乱难解大乘义,故应专注修禅定;佛位非由寻觅得,故应深观自性体;信心尤如秋季雾,易散难持应精进。」
  来客听了此歌后,叹为稀有,对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然后离去。
  过了几天,这位密乘行人带来了许多徒弟,携着丰盛的供养前来朝礼尊者;承事供养尊者后,他就启禀道:「今天到这里来的人,都是对您的生平极端钦佩,所以特地前来朝拜您的。
  尊者因坚毅的大苦行所得到的成就境界与觉受,以及如何得到这种成就的方法和经过,可否词悲向我们开示一下呢?」密勒日巴以歌答曰:「于世间法极厌离,方能生起大信。
  恋执乡园极难断,舍离家乡镇恨息。
  爱恋亲人极难舍,舍离亲眷心自平。
  财富永难满足故,布衣一袭断贪婪。
  世间逸乐难舍故,居卑下位慢心思。
  傲慢我执难调故,应如野兽住深山。
  汝等具信诸弟子,若能精勤修佛法,勤聚资粮作二利,是具坚心毅力相。
  法身本来如虚空,遍满一切诸众生,由昔无明不了知,因此无际飘轮回。
  广大无尽之法身,略见少份桪非难事,证境坚固甚难哉!悟境未能坚固故,五毒桬烦恼时现行,由此多作无义事。
  若于真如得坚固,眼耳鼻舌诸六聚桭,自然显现无执著,三身常住不舍离,此为开悟之证量。
  所谓根本与后得桮,乃对初学之权说,心悟真如得坚固,岂有此二差别相?无有散乱之瑜伽,离执心境桯时显现,法报化身常伴随。
  无有执著之动气桰,能生万千妙功德。
  修心善巧瑜伽士,应作心如虚空观,行住坐卧莫间断。
  由此观空串习力,自于美色及财宝,不生贪着视如幻。
  一切外境及显现,皆如幻化如云雾,即于利生之宏愿,亦应离执如是观;下劣凡身如幻化,亦如水月不可执,外境缠缚不能染,譬如莲花出淤泥,净行证量应如是。
  此心遍满如虚空,因缘所现万千法,无非明净之法身,普见一切空性智,置我掌中如净璃。
  诸法昔初无来处,中间亦如诸住处,末后亦无有去所,三时皆住平等性。
  此心原无生死因,本来清净如虚空,红白彩云自消融,四大痕迹不可得。
  此心遍满如虚空,未尝暂离无生故,三界轮回永断离,果之证量应如是。
  临终舍弃幻躯时,若会使用甚深诀,子母心光桱当会合,彻证究竟大法身。
  此时若未证法身,应念不净五蕴身,即是清净报化体,此时应用俱生诀桲,清净报身桳当显现。
  了达报身亦如幻,岂有迷途错谬失?若于此法得通达,则无中阴之迷失,中阴自在应如是。」
  古通的徒众,听了此歌,都对尊者异常钦佩,以后他们都常来供养朝拜尊者。
  某日清晨,密勒日巴于光明定中看见了金刚瑜伽佛母桵现身,对他说道:「密勒日巴啊!你的人间弟子中将有如日如月一般的两大弟子;还有如星辰的弟子廿三个;得成就者廿五个;得不退转(地)之悟道者一百名;于道上得暖相桸之士大夫一百零八名;初入道之男女瑜伽者千人;与你结得法缘因此不堕恶趣者不可数计。
  现在,在古通的鸟谷处桹,正住着与你有宿缘的那个如月般的大弟子,为了成就它的缘故,你应该就到那里去。」
  尊者得了佛母之授记后,就准备向古通的上方行去。
  这是灰崖金刚堡的故事初篇。
  ┈┈┈┈┈┈┈┈┈┈┈┈┈┈┈┈┈┈┈┈┈┈┈┈┈┈┈┈┈┈┈┈┈本篇注 
  解桝此句以下三颂之藏文体裁迥异歌集之惯例,通常歌偈中,每句或每「足」,只有七字或九字,此处每句多达十六字,只有简缩意译,取其大意。
  又「足」者乃构成偈之单句,如四句偈即包含有四「足」。
  桞四种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从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经过之四步境界。
  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阶也。
  此为一非常重要之专门问题,非专书讨论不能略尽其旨。
  禅宗宗风在「密」在「遮」,而不在「显」或「诠」,然亦有云门三句,牧牛图,三关,五位君臣等说而验其证道之次第及浅深者。
  此等资料若与四瑜伽比较合究,极饶趣味。
  用禅、密之道境以释大乘之五道、十地亦有触类旁通之处。
  但研究此问题首先需要作者自己有相当之大手印境界才行。
  这点既然目前尚未圆成,只能以闻思经典为据而论之,此当待之异日。
  兹将大手印四瑜伽之简要略述如下,为密师此处所说作一参考。
  第一步境界名为专一瑜伽:行者于得大手印见及口诀后,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间断,渐次当得明空清晰显露之觉受。
  于明空自心现量证入,昼夜不散,产生各种殊胜美妙觉受,此心专一安住自心明空之体无有散乱,故名专一瑜伽;可配之于加行道之暖、顶、忍等位。
  但此时仍有能所二取之执,所见明空之心体,不但不透澈,且难免有俱生之能执之心。
  第二步境界名为离戏瑜伽:离戏者,澈见自心之无生空性,离一切有无、是非、对待之种种言诠戏论,超绝名言,入毕竟空之境界;断离能所二执,真正见道,故名离戏瑜伽。
  第三步境界名为一味瑜伽:行者至此境界则亲证一切法平等性;于空与有、生死与涅盘、佛陀与众生,皆视为一味。
  因即是果,事即是理,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前二瑜伽,行者着重在断执及摄有入空;至此则会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变,不但于空性得自在,于色法及根、尘亦皆得自在;已渐趋入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之境矣。
  桟此处可能指微明无明。
  藏文原文:rMon·Pa·Yi·Yan·rMon·Pa·Las·可作不同之解释,亦可译作「无明之中有无明」,或「愚疑深处之愚疑」,故大概是指那极不易察觉之俱生之微细无明。
  桪略见少份非难事指大手印行者,常于忽然间能顿见空明之自心明体,但不久即失去,不但不能常常见之,亦只能见到心体之极少部份。
  桬五毒贪、镇、痴、慢、嫉五种烦恼为五毒。
  桭六聚见第八篇注桞。
  桮根本与后得藏文:mNyam·bShags·及 rJed·Thob· 此二词用法甚广,根本及后得之全词应为「根本智位」和「后得智位」。
  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观惟一实相之体,为定中之纯般若观。
  后者指行者从「根本智定」而起,出定后应物接触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脱离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
  任运腾腾,心离执见,见一切如幻如化。
  此根本及后得定,能相互增长,直到证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则无所谓根本及后得矣。
  桯离执心境直译应为「无执六聚常显现」,但如此译则反而失去原文之神韵及意味了。
  桰无有执著之动气此句藏文意义不太明显,若诠解不错,此动气即是能发出神通妙用,大机大用之智慧气,由极深之定慧而得者。
  桱子母心「光明」或子母光明。
  子光明颇似起信论所指之始觉,母光明颇似本觉。
  由本觉而生始觉,始觉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