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10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独有偶,因为宋金战局变化的缘故,江南已经不受金军威胁。两浙宣抚司亦无存在之必要,遂罢,神武中军俱归殿前司节制,以赵鼎为殿前司都指挥使,徐胜副之。赵鼎随即以年老为由告退,朝廷批准,命殿前司副帅徐胜暂代殿帅之职权。

至此,原来荆湖、江西、两浙、淮南四大宣抚司,被罢去其三,只剩下刘光国的淮南宣抚司。宣抚司既罢,那对应的职权也顺理成章地被撤除。从前,除两浙宣抚司外,所有宣抚司都有“便宜行事”之权,以应对瞬息变化的战场形势。如今,既不打仗了,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保留这种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京西经略安抚司要受东京留守司节制,京东经略安抚司要受淮南宣抚司节制。也就是说,原来跟诸司平起平座的韩世忠和岳飞,现在要分别听命于折彦文和刘光国。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因为二将没有山头,所以原本最大的荆湖宣抚司一夜之间就没了。

更要命的是,有人解读朝廷这些动作,认为是在“拨乱反正”,是收大将兵权的前兆。先罢了宣抚司,削弱权力,再调离原地,等到机会合适,自然就会削掉兵权。但是随后,中书又发了省札给诸司,命令他们,到防区之后,仍须整军备战,勿要懈怠。遂又有人私下议论,看这局面,貌似是针对武臣,其实不过是几大家互相角力的结果。

何解?原荆湖宣抚司的韩世忠和岳飞二将,战功不小吧?无论是抵抗金军南下,还是北伐中原,该司都是中坚力量。但是,此二将都是从下级军官作起,累积战功,一步步坐到现在这个位置。韩世忠还好些,当年因为擒方腊,名声不小,岳飞则纯粹是从士兵作起,成长为一方大帅。

只是,他二人在朝没有背景,在外也没有山头。所以,一个划给了折家节制,一个拨给了刘家听用。这种局面,让朝中一些大臣,和已经致仕退休的元老们隐隐担忧,刘、折、徐三家不但在朝中广有势力,在地方上更把持着兵柄,久而久之,恐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但以如今的政治氛围,没有人敢把这话说得明了。

其实,这些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错,调防确实是几家角力的结果,但是赢家,是折家和刘家。这项提议,本是折彦质挑出来的。他原先是打算让折家子弟兵回故乡,最好是能坐镇河东,但因为徐良的极力反对而作罢。

后来,折彦质另辟蹊径,提出罢荆湖宣抚司,分其兵将为二,一部由淮南宣抚司节制,一部由东京留守司节制。这个提议,在客观形势上来说,讲得过去,又投刘家之所好,得到了刘皇后及朝中一些大臣的极力赞同。在朝会上争得非常激烈,徐良本有心保全韩岳二将,奈何毕竟不是他徐家嫡系,没必要为此二将去跟两派势力死拼,最后作了妥协。

作为交换条件,他提出的对金战略也获得通过。那就是南方诸军移防之后,即着手准备军事斗争,若时机成熟,不惜撕毁宋金和议,挥师北伐。

徐良认为,以微小的让步,能促成此事,还是很划算的。在这次朝廷争斗中,有一个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秦桧。几大家角力,他在中间充当中间人,互相传递消息,那一头向折彦质压价,这一头又来规劝徐良,最终促成交易。当然,这是徐良默许的。

但事情有了结果之后,秦桧俨然变成了红人。他原本是徐良这一阵营的,因为暗地里提出分权,又得到皇帝和皇后的赏识,这回中间人一当,折彦质也觉得他不错。真个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事情一结束,他很快就得到了奖赏,皇帝下诏,秦桧“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一品大员之列。徐良对此有些不快,他想起堂弟徐九不止一次地提醒他,秦桧此人不能用,但先前都没当回事。现在看来,秦桧此人着实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然而秦桧却是个很会来事的人,在晋升之后,他先是上表谢恩,然后马上来谢徐良。在家中设下宴席,恭请徐良赴会,酒席上,此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清河郡王徐绍对他的栽培和指点,又着实感谢徐良的提携,说得动情处,涕泪横流,倒让徐良觉得自己小家子气了。

这还不算完,很快,秦桧又利用其左右逢源的优势,通过一番操作,把徐良刚刚中进士,放了外任的长子徐翰调回中央来,在枢密院谋了一个差遣。这刚刚踏入仕途,不作地方官,就能在中央机构任职,是很不容易的。

然而,这世上本没有天衣无缝的事情。参知政事李若朴就提醒徐良,指秦桧其人暗里藏奸,不可深信。又告诉徐良,秦会之暗地里小动作不断,一些立场摇摆不定的大臣跟他来往密切。

徐良听到这些话,遂对秦桧有了戒心,打算找个机会,将此人驱逐出朝廷。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河东全境,几乎都光复,眼下,仍是川陕宣抚处置司代管着河东,徐卫暂摄河东宣抚使职权。这本是权宜之计,因为征战河东,一直是西军在打,虽然收复,但情况非常复杂,又要提防北边金军南下,又要弹压地方,除了徐卫,没人有那个实力担当此任。但现在,河东地界基本太平,几套班子也大致成形,独缺一个统筹全局的机构,那就是河东宣抚司。

徐良打算重设河东宣抚司,让秦桧以参知政事的职衔,外出宣抚河东。都知道,宰执大臣,只要外出宣抚地方,一般没有重回中央的可能,当然,折彦质是个特例。

这一日,朝会散了,文武百官都和往常一样,各回各衙,各理各事,独秦桧忧心忡忡,独自一人步出资政殿,朝中书走去。方才在朝上,徐相奏请重设河东宣抚司,结束徐卫代管,这本是件应当应分的事情,所以没有任何人反对,皇帝已经表态通过。但徐良并没有当朝提出河东宣抚使的人选,联想到近几日来徐良的暧昧态度,秦桧有理由相信,徐六心中河东宣抚使的人选,极有可能是自己。

这不禁让他回想起当年,徐绍让他出朝,作西京留守兼河南知府,修葺皇陵一事。当时徐绍给他许诺,暂时出去避避风头,等皇陵修好,又是大功一件,到时候再回来就是。结果,皇陵倒是修好了,朝廷却没有征召他回中央,又改任其他地方官。熬了许久,才在徐六的动作下,返回朝廷。

这种日子,他实在是不想过了。而且,这段时间以来,他在朝中声望日隆,几方势力面前他都左右逢源,如此大好上进之机会,怎能错过?可是,徐良在朝中的势力,虽然不比从前独揽朝政时的风光,但仍有相当部分朝臣追随着他,而且大多都是实权派人物,即使折彦质也撼动不了他。他如果执意撵自己出朝,自己拿什么去反抗?

越想越不甘心,秦桧走到中书大门时,竟不想踏进去。

“参政,立在此处作甚?”同为副相的朱倬走了过来,随口问道。

“哦,没事。”秦桧敷衍一句,应付过去。想了半天,将牙一咬,还是跨进了大门。却不去自己的房,而是到了徐良的办公堂外。

朝里看去,徐六正埋首分案写着什么,面前堆着高高的本子,几乎看不到头。秦桧犹豫片刻,开口道:“徐相。”

徐良也没抬头,直道:“进来。”

秦桧入内以后,立在他案桌前,也不言语。好半晌,徐良才放下笔,抬头问道:“怎么?会之有事?”

秦桧一时不语,而后才道:“下官今日身上不大好,想告假一日,回家歇息。因此,来和相公报备。”

徐良“哦”了一声,久久不语,最后还是点头道:“好罢,政务虽忙,可身子也要紧,你去吧,好生歇息,若有必要,请个御医瞧瞧,我还有件大事等着你。”

秦桧得了这句话,仍站着没动,几次想开口跟徐良说什么,可到底没说出来,转身出堂而去。他一走,仍旧埋头的徐良便冷笑了一声。

秦会之颇有些落寞地走出去,低着头,也不知想些甚。当他经过折彦质的办公堂时,他下意识地人停下了脚步。朝里看了一眼,脚便不听自己使唤,竟往里走。他方到门口,折彦质便瞧见了,起身出案桌,迎上来笑道:“会之啊,你杵在门口作甚?有事进来说。”

“哦,无事,折相,下官今日身上不大好,因此告假半日,已报备了徐相,特来,特来禀知折相。”秦桧随口说道。

折彦质看他形容,似有忧悉,关切道:“会之,怎么回事?是劳累还是旧疾?这可马虎不得,倘若有疾,须得请个御医看看。”

“多谢折相关怀,想是劳累了吧,心口闷得慌,回去歇歇便好。”秦桧俯首道。

“心口闷?那多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