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俊只有一句“职责所在”,便没了下文。两人同往河边,立于巨石所砌渡口之上,遥望对岸金营。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极其耐寒,这种气候正对他们有利。一段时间打下来,金军顽强的作风,高超的战技给徐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若非宋军以逸待劳,并凭借弓弩火箭的优势拒敌,结果如何,还真难预料。可对岸渡口之下,越积越多的船只让徐原心里隐隐有股不详之感。

金军已经七天没有任何举动,他们一定在想尽办法征集民船。自己之所以能率部坚守这么多天,其中有个原因便是在于金军缺船,若是对方能够征集上千船只,排开强渡,宋军纵然兵力再多,装备再精,也难免顾此失彼啊。再加上今年气候实在反常……

正陷入深思之中,忽听身旁张俊叫道:“经略相公!”

徐原听他语气惊恐,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河面上,漂来了不少呈团状块状的东西,晶莹剔透,煞是好看。可在带兵战将看来,这东西委实比十殿阎君还让人恐惧!这叫“流凌”,也就是因为天气寒冷,河流局部结冰,冰块与河水一起流动。而流凌,往往是封河的前兆!徐原脸色煞白,苍天!要是在这个时候黄河冰封,岂不是襄助女真么!到时,这横在女真人面前的天堑便成了坦途!两河之地已经完全失控,大批土地沦入狄夷之手,北方百姓纷纷南逃,国家沦丧至此,难道老天还不甘心?非要置我家国于死地不可?

张俊亦惊,侧首见经略相公双目呆滞,连声呼唤。徐原惊醒,突然吼道:“去!找附近百姓问话,一定问明往前十年李固渡河段可有封河历史!”

张俊领命而去,徐原一声长叹,望着河中流凌出神。若金军渡河,以自己的兵力绝难抵挡。女真人只要一踏上黄河南岸,滑州亦危。到时候,东京怎么办?难道让我家九弟的乡兵去拒敌么?

突然!身后一声“啪哒”闷响,徐原心头一惊,回首看去,却见一名士卒倒在雪地之中,壁垒上,同袍们正大声呼喊。看来,他是从墙上坠下。快步奔过去,伸手欲扶,却感觉士卒四肢已僵,他是被活活冻死在墙上的……

几名士卒从墙内奔出,有人焦急地大呼军医,有人想把同袍背起。没有什么情义,能比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帐里睡觉,同一个战场效死的军中袍泽来得深厚。徐原官至经略副使,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生死,他见得多了,也看得淡了。可此时,仍旧不免揪心之痛,国难当头,祸不单行呐……

“经略相公,把壁垒上的弟兄们撤下去吧。这已经是今天冻死的第六个。卑职代弟兄们求你了!”一都头堂堂七尺之躯,竟哭得满面泪光,扑通一声跪在雪地中,泣不成声。

颓然起身,徐原立在原处半晌无语,忽地攥紧腰间刀柄,大步往回而去!尽人事,安天命,若天要灭我家国,自己只能与之共存亡!身为武臣,征战沙场,马革裹尸是本分!可弟兄们……不多时,军令传下,壁垒士卒可暂避风雪,退下墙来。

东京,陈留县。

得益于大哥在前线的顽强抵抗,徐卫有相对充足的时间会同部下商议防守事务,甚至根据不同情况,精确到防区每一个县。朝廷看来是把老本都掏出来了,大批精良的器械装备到军中,尤其是威力较大的强弓硬弩和箭矢得到大量补充。

徐卫率军进驻陈留,不仅得到了蒋知县的欢迎,陈留士绅也相当拥戴。当然,除了徐卫坚守黄河浮桥五昼夜的名气外,多少有些三叔徐绍的光环在加持。陈留本地一家大户,腾出一所大宅子,供徐卫设府。并拍胸脯保证,小徐官人不必担心钱粮的问题,都在小人身上。这让徐卫不禁感叹,都说宋代经济空前繁荣,看来此话不假。我光是陈留便驻有精兵一万余人,你敢保证军需?那得多大家当?一些富商也有意提供场所让士卒避寒,徐卫起初以军法明令,不得扰民为由加以拒绝,可后来天降大雪,住在军帐里实在难以忍受,遂接受了陈留父老的好意。

徐卫铠甲铿锵作响,抖掉积雪后,亲兵服侍着脱将下来,徐卫见他满手冻疮,血脓并流,关切道:“不必随侍,去找军医看看。”

这亲兵不过十六七岁,徐家庄人,困踏实机警,为徐卫所看重。此时听指挥使关心,裂嘴一笑:“年年如此,习惯了,多谢指挥使。”说完,又外出端来火盘取暖。

徐卫其实冻得也很难受,恨不得把那火盆当成美女抱在怀里。可看了一阵,还是摇头道:“端走。”

“这,这是为何?”亲兵不解地问道。

“我部数万弟兄,谁人不是娘生爹养?可是个个都有火烤?”徐卫问道。

亲兵更加疑惑了:“你是大军主将,怎能跟士卒相比?”

淡然一笑,徐卫坐在案后,不住地吸着鼻子:“话是这么说,但成军我日,我于军前起誓,与弟兄同甘苦,共患难,岂能违背?况且,我至少还有这屋子避风雪,那城头的士卒呢?”

亲兵听罢,无言以对,徐卫再三催促,他才躬身一揖,端着火盆出去了。搓了搓通红的双手,又放在嘴下哈了几口气,感觉仍旧难熬,索性起身,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又随手在案上抓起一本《武经总要》看了起来。

这本书给徐卫的第一个感觉是扯蛋,因为他从书里看到,大宋的武将们出征之际,皇帝不但派出监军掣肘,影响指挥,甚至还要赐给武将阵图,让带兵之人按图打仗。他就是诸葛亮,也料不到千里之外的事情吧?防范武将到这个份上,真算是空前绝后了。从赵桓现在的作为看来,有些“反传统”的意思,但能不能贯彻始终,还是个未知之数,自己也不抱幻想。

坦白地说,徐卫刚穿越过来,知道自己到了北宋末年时,并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首先想到的便是安身立命,河北匪盗蜂起,各地征集乡兵。这给了他一个思路,乱世之中,人命贱如草,手里有批人马当能自保。恰逢此时宋军攻辽大败,执掌军务的蔡攸推行“招募乡勇以御贼寇”的政策,靖绥营慢慢扩张。

这个时期,他的设想是,尽全力扩充实力,待金军攻破东京,灭亡北宋后,赵构建立南宋,正是武人登场之际。到时自己手里有兵有刀,可以有所作为。不过后来考虑到,赵构虽然建立南宋,也派遣岳飞等大将北伐中原,但其目的,只为自保。有徽钦二帝在北方,赵构永远不可能真的收复中原。如此一来,自己虽不想作个岳武穆那样的“样板忠臣”,可也不能跟秦桧这种货色搞在一起当搅屎棍吧?如果明哲保身,即使像韩世忠那样得到善终,可眼看着女真人在北方耀武扬威,胡搞瞎搞而无所作为,那该多憋屈?

前不久,徐绍提出了“将门”这条路子,他终于找到了方向,只是,叔父的初衷和侄子的设想,从“将门”提出那一刻起,便“同途殊去”了。

看了一阵,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怎么肩膀凉嗖嗖的?伸手一摸才发现,这件四嫂亲手缝制的棉衣早被铠甲给磨破了。去年金军南侵,自己率靖绥营出大名,临行前三姐四嫂依依不舍的模样至今仍旧历历在目。唉,现在已经腊月,陈留距东京尚有路途,军中事情又一大堆,看来过年都不用回了。

门“吱嘎”一声响,那亲兵又走了进来,徐卫一见,皱眉问道:“我不是说了么,让你去找军医瞧瞧。”

亲兵手里提着个包袱,上前拜道:“指挥使息怒,这包袱是给你的。”

徐卫看也不看,只当又是县里哪位大户送的,直接道:“送去度支吏那里,让他纳入军需之中。”说罢,又看起书来。

亲兵欲言又止,良久,又小心翼翼地说道:“指挥使,据下面的人说,这是一位小娘子送来的。”

小娘子?听到这句,徐卫的目光从书卷上移开,落在那包袱上,看了一阵,将书扔在案上:“打开看看。”亲兵如言打开包袱,却是件棉衣,这倒真巧了,刚说棉衣磨破了,这就有新的送来。这谁送的?我家就三姐四嫂两个少妇而已,哪来的小娘子?

“这件棉衣是按指挥使的身形做的,刚刚合适。”亲兵抖开衣服说道。

徐卫不觉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

“小人随侍指挥使日久,自然也就清楚了。”亲兵回答道。

徐卫心中一动,能知道自己穿多大衣服,那应该也是自己的熟人。三姐四嫂已经排除,除此之外,自己在东京认识的女流,就只有……

上得前去,接过那件棉衣摸了摸,感觉异常厚实,针脚也是密密麻麻,看来费了不少功夫。除了嫂子,谁有这个闲心,替自己缝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