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6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让徐大的脸上有了一丝笑意,浑浊的眼睛里也有了一丝生气。可他终究还是念着儿子的前程,吃力道:“徐严……”

紫金虎沉默了,其实这个问题避也避不开,大哥一直想让徐严作泾原帅,但这事……

沉思良久,徐卫叹了口气,直言道:“哥哥,我知道你的心意。我也是当爹的人,作父母的,哪个不希望儿女好?我晓得,你想让徐严将来接掌泾原的帅位。”

徐大使劲地点头。

“但是,大哥,恕兄弟直言,这事真,不成。”徐九一边说,一边注意着堂兄的反应。见他听到这话时,也并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这才放心继续道“先在绵州方面就通不过,我虽是个制置使,看起来好像握着陕西兵权,但这毕竟是涉及到帅守之位,只有徐宣抚才有权力定夺。你想想,他怎么可能容许泾原大帅直接世袭?再说了,西军中也没有这个先例!朝廷的政策不须多说,你也清楚。”

徐大听到这里,直把眼睛望向上空,什么反应也没有。他知道,九弟此时此刻,把话说得这么明了,那也就意味着,这事没有半点可能了。

“大伯和大哥在泾原几十年,声威暴于西北,这泾原一路肯定还是离不开咱家。哥哥放心,对于嫂嫂和两个侄儿,弟一定尽力帮扶。虽然作不得经略安抚使,但我会尽力给徐严安排合适的位置,还是让他有个前程吧。”

徐大轻轻点了一下下巴,算是认可了堂弟的意思。

徐九双手撑着膝盖,盯着地皮想了片刻,又道:“至于徐成……哥哥,别怪兄弟多嘴,你这个二郎绝不比老大差,只是你和嫂嫂看不到他的长处。不信到我帅司去问问,就算是吴玠杨彦这样的人物,哪个不称赞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而且临危不惧,遇事不慌,有大将之风。哥哥,现在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见,将来,倘若王禀执掌泾原帅印,我想把徐成擢升为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你意下如何?”

说到这里,也不等堂兄表态,解释道:“我是这样想的,徐成是你的儿子,他作副帅不论是对你的旧部,还是边境诸夷,都有一定的威慑。再加上徐成本身的能力,将来会有所发展的。”

其实,当徐卫给徐成加了一个“制置司干办公事”的差遣时,徐大就料到堂弟有这种想法。当时他很矛盾,徐成也是自己亲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老九能这么安排,说明他还是顾念亲情的。只是,为什么徐严就不入不了他这个堂叔的法眼呢?

但现在想这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以自己对这个堂弟的了解,他决定的事,就没有更改的可能。罢了,都是我的儿子,有一个能出头也好,老九已经算是帮了大忙了。

想到这里,又颤颤巍巍地把手从被窝里伸出来,扭头看向了堂弟。徐九见状,一把握住,只听堂兄道:“那,费心……”

“好!大哥放心,我会安排。”徐卫紧了紧对方的手,郑重地说道。随后,见左右无人,门也闭着,他起身上前,俯下去,在徐大耳边说道“哥哥,将来若有机会,我会培养徐成接王禀的位子,你放心吧。”

徐大闭上了眼睛,用力点了点头,忽又睁开,手指指向门口,徐卫不解其意,让我走还是怎地?遂问道:“大哥,作甚?”

“进,进……”徐大说道。

“让谁进?嫂嫂?”徐卫问道。

徐大摇头,让徐严徐成两兄弟进?徐大这才点头。

徐卫起身至门口,见徐吴氏和两个儿子都在外边等着,有意思的是,徐吴氏和徐严站在一处,徐成却离了一截。当下喊道:“徐严,徐成,你两个进来。”

徐严一怔,看了母亲一眼,随后快步上前,稍远一点的徐成却不假思索,匆匆而来。两兄弟入室之后,徐大手指椅子,让堂弟坐下。又指着两个儿子,口中吃力道:“跪,跪。”

两兄弟如言跪下,却向着父亲的病榻,徐大努力摇摇头,一直指着徐九。徐严徐成这才明白,父帅是让他们给九叔下跪。遂挪动膝盖,面朝徐卫。

“我,死后,你……”徐大说话实在吃力,以至于徐九心中不忍,劝道“哥哥,算了,我明白你的意思。”

徐大却摇头,十分坚持,继续道:“你兄弟,要,要以父事,堂叔。”短短一句话,他说了许久才说明白。

徐严徐成都应下,而后郑重其事地徐卫磕头。看着他们行完礼后,徐大才如释重负,长长舒出一口气,闭上了眼睛。徐九见状,便嘱咐堂兄好生休养,而后引两个侄儿出了房去。

徐吴氏随后进来,得到丈夫一句嘱咐,他死后,无论公事家事,都听老九发话。徐大这等于是把一切都托付给堂弟了。

在往渭州探望了堂兄,并接受其托付以后,徐卫回到秦州,遍访名医,甚至派人入蜀,往成都各地求访。当时,徐处仁也有些陈年旧疾,因为他身份显赫,杭州行在派了御医替他诊治,闻听此消息后,即请宣抚判官徐良带着御医赶赴渭州,替徐原治病。

然而,徐六和御医刚出川,未至凤翔,徐原即于建武三年三月十四去世,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因为他已经把一切托付给一个信任的人了。

徐原在泾原几十年,威望极高,他去世的消息一传开,营中的将领和士兵就蜂拥而至,哭拜于府外。境内的少数民族闻听消息,也为之哀悼,各部落首领,要么亲至,要么派遣子侄到渭州,祭拜这位“小帅”。

徐卫终究还是忘却了堂兄的不是,只记得他的好,一听其辞世的消息,也为之涕下。随后,与赶来的徐四、徐五、徐六,并其妻与子,同往渭州祭拜,主持后事。

身在绵州的徐处仁因疾不能亲往,派宣抚副使王庶代表宣抚处置司前往致哀,并就抚恤养后等事宜,与徐卫及徐原遗孀商量。

徐原统兵几十年,威震西北,且有勤王之功,徐处仁亲自上表行在,上报消息。把持大权的徐绍闻听侄子去世,可能因为自己也身患顽疾的原因,就不计较此前的种种了,得到皇帝许可以后,以诏书的形式下发陕西,高度评价徐原的功绩,隐去他“跋扈”“违节”等事,追赠少保,谥烈武,赐丧葬及抚恤等资二十万贯,授其长孙,也就是徐严的长子从九品的官阶,表示了朝廷的优容。

一般来说,大臣去世,都要由其子孙扶棺归葬故里。但因为徐家祖籍大名府如今沦为金人领土,无法魂归故里,朝廷明令,就近安葬于渭州。

英国公,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川陕宣抚处置使徐处仁亲自替徐原撰写“神道碑”,记述徐原一生的事迹。

建武三年三月下旬,陕西制置使徐卫和川陕宣抚副使王庶共同主持,葬徐原于渭州城南的铜城山下,参加葬礼的除亲属和宣抚制置两司高官外,尚有其旧部士卒,不期而至者,达千人之多,极尽哀荣。

正如同徐处仁在神道碑里称赞徐原那样,“功在朝廷,名在四夷”,尽管这位泾原大帅有些毛病,但也不能抹杀他的功绩。

徐原的去世,是西军的一大损失,因为他的辞世,标志着西军老一辈的将帅们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谢幕而去。尽管尚在人世的折可求、刘延庆、姚古等人都是西军元老级别的人物,但他们都已不在陕西,且并不统率西军,因此,以徐卫为代表的少壮派,完全掌握了西军的兵柄。

徐原一走,泾原帅位悬空,这是川陕两司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宣抚副使王庶、宣抚判官徐良、制置使徐卫,在处理完徐原的后事之后,都滞留渭州。为什么?一是要镇住地方,不能有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出现。二是尽快决定谁来继任。

这个却好办,此前徐九已经跟徐处仁商量过,下一任泾原帅不作他想,就是现任“泾原路经略安抚副使兼兵马副总管”的王禀。

三月末,王庶代表宣抚处置司,正式任命王禀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

但王禀并不是出身于西军,他早年是河东的武官,曾在时任太原知府张孝纯的领导下,坚持太原城大半年,顶住了金军疯狂的进攻以及不厌其烦的诱降,功劳很大。后来,种师中救太原,他因此隶属于种家军,这才算跟西军搭上了关系。

尽管王禀功劳不小,能力很强,名声也大,但是,西军是一支讲派系,讲宗族,讲山头的武装力量。徐卫、姚平仲、刘光世、哪一个不是有深厚的家族背景?他们的长辈和先人,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战了多年的,王禀,以一个“外来人口”的身份,想当好这个泾原帅,显然难度很大。

旁的不说,那边境上的党项、回鹘、藏擦勒等少数民族的首领认识你是谁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