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阀-第9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再兴不耐,催促道:“哎呀,废什么话,走走走。”

百姓这才放心,听说官军马上又要走,自然免不了赶紧奔回家,取些饮食来犒劳子弟兵。可人家愣是丝毫不取,一阵风似地刮出城去。这倒使得有些人怀疑,咱不是在作梦吧?

袭取邯郸只是牛刀小试,搂草打兔子,以便给后头步军兄弟省些麻烦。但李杨二将此行的目的是什么?大名府!现在天色渐暗,趁夜行军,直扑大名府下魏县!为何要抢魏县?魏县治下有一镇,名叫李固镇。

黄河几次改道,到了现在,李固镇那里已经是一处重要的黄河渡口。当年金军就从李固渡过了黄河,纵大军南下时,担心磁州的宗泽袭扰其后路,还派兵攻打磁州。只要今天能抢占了李固渡,明天就能兵临大名城下!

骑兵打的就是一出其不意,迅猛快捷!邯郸到大名不过一百多里路,你要是在邯郸过一夜,保不齐明天一早大名府的金军已经得知消息,到时候把住渡口,那就麻烦了。

离了邯郸,八千铁骑疾驰进入大名府地界,朝着魏县前进。面对这神兵天降,沿途百姓并不知道这是西军,只当是金军在调兵,所以退避三舍,更谈不上夹道相迎了。

部队里就有当年跟随徐卫起兵的大名本地人,因此道路十分熟悉。不过,赶到李固镇时,天已经全黑。因为夺取渡口至关重要,李成卫不敢马虎,没有直接袭击,而是找了附近的百姓询问情况。

这一问,倒问出事来。据百姓说,李固渡近来热闹得紧,不是运兵,就是运粮,附近的青壮年都被征发去服劳役了。李固镇现在驻着一支金军,多少不知道,但平日看到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指定少不了。

杨再兴不以为意,我管他多少,一个冲锋过去,全他娘的挤进黄河里喂鱼!这个办法看似冒进,但却是眼下唯一行之有效的。八千骑兵云集在此,很快就会暴露,用不着等到明天。今天正好是十六,天上的月亮圆又圆,你怎么藏也藏不住。只能突袭金营,抢占渡口,而且要连夜过河,这才保险!

有人不同意,说打起来动静大,河对岸的大名府万一听到风声,派兵挡于对岸,怎么办?不如智取,假称是金军,赚了李固渡。李成卫只一句话扔过去,咱们这八千人,有一个秃顶结辫的么?你还冒充金军?

当下计议已定,百姓自告奋勇带路,指出金军营地。打个突袭,自然用不着八千大军,李成卫派遣杨再兴的长子杨继嗣,只率五百骑,借着月色收拾提李固镇的金军。另派数百骑,直扑渡口,控制船只。李成卫和杨再兴率领大部只等过河。

在两支兵以出发以后,两员大将下马歇息。从出发到现在,八千将士谁也没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哪个不是饥肠辘辘。但现在根本顾不得这些,只有拿下了大名府,才算不虚此行。

皎洁的月光遍洒大地,远处的李固镇方向显出灯火通明。骑兵们鞍不离马,甲不离身,都等着过河。他们当中不少人是河北子弟,如今重返故土,心中自然是五味杂陈。尤其是当年跟随徐卫在徐家庄起兵的人,更是百感交集。

当年,九十多名徐家庄少年追随紫金虎起事,二十来年转战各地。当年的少年后生,如今除了战死沙场的,基本上都已经作到都领以上军官,甚至还有作到五六品的要职。按说此次回来,应该算是衣锦还乡了吧?

可他们却没有那份喜悦,离家数十载,当年的愣头青,如今已经是正当壮年。昔日,他们凭着一腔热血,追随徐卫,抛家别亲远走他乡。如今很多人已经在陕西成了家,生了娃,可是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亲人。

想当初,情况具体,虎儿军的将士们,只有少数高级军官的家属随军。很多人的父母家人都留在河北。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甚至不知道父母双亲是否还在世,家中的兄弟姐妹是否还留在桑梓。金人的暴行,他们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家人在沦陷区生活十几年二十年,想想都叫人揪心。今晚,过了这条大河,就踏上了家乡的土地,乡音虽未改,可是近乡情怯啊。

“两位都统,打开了。”一名选锋军的统领官向杨再兴和李成卫报告道。果然,远处燃起冲天火光,隐隐传来喊杀声,这必是杨继嗣袭击了金营。

“传令,准备渡河!”李成卫朗声道。语毕,二将都起身。

那统领官正欲去召集部队,杨再兴忽道:“回来。”

“都统官人还有吩咐?”那统领回身问道。

“宋统领,等拿下大名府,就让你领兵去扫荡夏津县,你是徐郡王的同乡。到了以后,行事要得体,不要丢了大王的脸面。”杨再兴看来对拿下大名府十分有信心。

宋统领年近不惑,标准的河北大汉,昔年起事时,他也才十几岁。听到杨都统这话,一则喜,一则忧,能领军打回故乡,当然是一种荣耀,可……

“怎么?”杨再兴见他神情暗淡,遂问道。

“不知道家里人,还在不在。”宋统领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

李成卫听到这话,特地走到他跟前,拍拍他肩膀,宽慰道:“放宽心,上天有眼,河北沦陷这么多年,咱不是也打回来了么?”

“多谢李都统。”宋统恭敬一礼,这才离开。

杨继嗣的骑兵袭击了金营,百姓所言不差,营里真就扎着一千多金兵,而且还有一个女真百夫长。杨继嗣杀进去的时候可不知道这些,还是等解决掉敌人以后,士兵发现那厮耳挂金环,从他身上的牌子认出这货是个女真谋克。

另一部直扑的渡口的,倒简单得多。渡口上,从大名府运过来的大批粮草正在卸船。就百十个金兵监督着民夫搬运,西军铁骑一到,现场就乱成一锅粥。那些金兵不是死,就是逃,要么就是直接跳进黄河里。

因为河北百姓也被迫剃发易服,所以骑兵们根本分不出来谁是女真人,谁是汉人,反正只要是秃顶结辫,衣服左祍,敢执兵器者杀!杨继嗣那里还在打,渡口上已经完事了。民夫们一见官军回来,个个欢声雷动。更是卯足了劲将物资弄下船,好给官军腾出位置来。清点以后发现,渡口上有大船七艘,一船可装百人骑。中小船只三十多艘,估计来回三趟,等不到黎明,全部人马都能过河。

当然,前提是大名城里的金军不会来阻击。

锣声在李固镇响成一片,百姓们奔走呼告,言官军重返河北,让大家伙都出来帮忙,把将士们运过河去,夺了大名府。

这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哪个不会凫水摇橹,再加上是给官军帮忙,谁不愿意?一时间,李固镇百姓倾巢而出!连老得掉光了牙,小得穿开裆裤的,都出来搭把手,把船上粮食拖下来。当然,这粮官军也没说要,搬回家还是可以的吧?

渡口上灯火通明,热火朝天。各级军官都在指挥部下登船,将士们拖着马拥上船去,早忘了腹中饥渴,只盼着早早过河,心里也安定些。

杨再兴是个急性子,亲自指挥部队登船,忙得团团转,嗓子都快喊哑了。李成卫端着两个大碗过来,递一个到他面前道:“吃点。”

“没胃口,吃个鸟,过了河再吃!”杨再兴道。

“过了河事多着,也不急这一时,这一天肚中空空的,吃点。”李成卫劝道。临行的时候,徐卫专门找了他,提醒说,杨再兴这人打仗勇猛无敌,就是脾气不太好。你当主将,该硬的时候要硬,他如果敢胡来,违背节制,你就拿军法处置他。不过,其他时候还是要注意,杨再兴是个顺毛,你把毛给他捋顺了,什么都好办。

杨再兴停了停,这才接过碗,都是百姓赶急做出来的,一碗再普通不过的汤面条。不过看得出来百姓很有心,那汤里头的油花,一朵朵的足有拇指大。女真人压迫得这么紧,猪油恐怕都是百姓家里的美味了。

两员悍将就坐在金军的粮草堆上,哗啦啦地吞着面条。当兵的,行军在外,只要有口吃的,谁管你味道不味道,能填饱肚子就成。两大碗面吃下肚,感觉倒是暖和了,可愣不知道是啥味。

李成卫放下碗,抹了抹油嘴,自顾道:“咱们这回轻装挺进,也不曾带得大型器械,明天打大名府,马虎不得。”

“大名府曾是我大宋北京,城池广大,坚固,这不用说。但据我估计,守军兵力应该不多,否则,也不会从真定调兵来镇压。而且你想想,光是这李固渡,就驻了一千多兵,这肯定是大名府的驻军吧?但凡大名府有个五千兵力,就不至于从真定调兵镇压民变。如果连五千都没有,这里又折了一千多,那大名城里还有几个兵?”杨再兴分析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