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大地的永恒之声-泰戈尔及其创作-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退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曾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美国,都是不愉快的。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他从此就再不去这个他不喜欢的国家了。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对此事,黛维夫人在《家庭中的泰戈尔》一书中曾作过详细的记述。他在信中对英王的“大不敬”,引起了英国人的反感,以后对他一直耿耿于怀。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脆弱的东方大国,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曾写文章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 《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80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贡痛恨法西斯丑类。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年8月6,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在当时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报刊都发表了许多文章,表示知识分子和他的中国读者对他的深切悼念和缅怀之情。

  泰戈尔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反对非正义的暴行。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忠诚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妻子生病时,他始终坐在她床边,给她搧扇子。女儿患病,他亲自抬担架送女儿回加尔各答,一走就是二三十里。他待人亲切,很有幽默感,常常说笑话。对“下等人”,对小动物抱有无限的同情。泰戈尔所具有的这些高贵品质赢得了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丰富而矛盾的思想:泛神与博爱

  在泰戈尔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曾经跨越几个不同的时代。总体上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印度和国外的,古代和现代的许多思想都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但是,这个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印度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泛神论的思想。即梵我友人合一,人与宇宙是一个统一体。泰戈尔曾经对黛维夫人说:“在黎明时分,当我那天上的朋友(指太阳)用他的光流沐浴着我的时候,我想从我自己中走出。我们心中有两个 ‘我’,两个人:一个永远无尽无休地为贪婪、不满、苦恼、忧愁、快乐以及其他一百种情绪所左右;另外一个是更伟大的 ‘我’,他高出那一切,能自制;自我完善——可是那个更大的自我隐藏起来了……因此,每天我坐在早晨的阳光里,我尝试着脱离开那较小的 ‘我’。我不能为自己创造任何上帝并且向他祈祷。我只是尝试着从我自己中解脱出来……那对我就是真正的解脱。”确实,泰戈尔是超越了平凡人生和世俗世界的。

  但是,泰戈尔的思想又总是矛盾着的。一方面,他相信宇宙万有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的。他最喜欢使用的名词是“爱”,“互相依赖”、“互相关联”、“互信互助”、“协作”等等。他相信并提出“韵律”是宇宙间的最高原则。人们总是说:“他向全世界宣扬一种爱与快乐的教训。”与此同时,他又大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教条。他相信宇宙万有流转不息,永不停滞。这种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的观点,是泰戈尔思想中的精华。这种思想中的矛盾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他多少相信神术,甚至相信轮回转生;但是同时又相信天演论,喜爱并且相信自然科学;他提倡东方的所谓“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所谓“物质文明”。他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对这一点,他自己又是非常清楚的。他在1924年写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我自己天性中也有一种经常发生的内战。”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泰戈尔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思想家和哲人。“印度荣誉的守护人”

  在印度近现代历史上,甘地和泰戈尔同是两位闻名于世的伟人。他们分别是伟大的圣雄与歌手,同样对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实干家甘地与艺术大师泰戈尔之间固有的差别,逐渐为人们所忽略。而今,泰戈尔在人们记忆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其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公认。圣雄甘地就曾经盛赞这位诗人是“伟大的哨兵”,是印度荣誉的守护人。这是一个非常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性的总体评价。泰戈尔也正象一个哨兵那样,在道德沉沦的年代,守护着仁爱、欢乐、自由与和谐的伟大理想。任何对泰戈尔的全部贡献加以评价的尝试,都必须包括对他的哲学世界观、宗教思想和教育观点的研究,而不能单单着眼于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在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泰戈尔在人们心目中成了一位神秘的哲人和诗神、美神的象征,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林中茅庵,用诗歌为神编织美丽的花环。泰戈尔对当时的每一个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重要问题差不多都作过独到的论述,而且其中的许多思想都得到后人的普遍承认。

  然而,泰戈尔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主要还是诗人和艺术家。他的思想和感情在诗、歌、画中得到了优雅而自然的抒发。在他的才智与艺术技巧之间有一种美妙的和谐,歌手与哲人同时自然地集于一身。泰戈尔在创作中总是不忘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职责,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他所心爱的艺术。

  泰戈尔的创作成果之丰富是惊人的,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如此创造力超常的人物,是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十岁出头,他就开始写一些严肃的诗,而他的最后一首诗写于八十一岁高龄,一星期后他便溘然去世了。他写了上千首诗歌,还写了一千二百多首歌词,并且自己为其中大多数谱上了曲,三十八部戏剧,包括悲剧,喜剧,谐剧,寓言剧,舞剧,独脚戏,它们构成了他对戏剧文学的独特贡献。他甚至还导演了自己创作的许多剧作,并在一些剧里扮演过角色,担任过舞蹈音乐的指挥。泰戈尔写了十二部长篇小说和近二百篇短篇小说。在对美术产生极大兴趣,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绘画时,他已经六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