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吸引眼球的传媒(上)-喻国明-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话来说,有些人是边骂边看,那么这也是一种,对于传媒人而言也是一种幸福的状态。为什么呢?在今天这种注意力短缺的时代,能够被社会所关注,能够为人们所议论,这本身就是说明,至少说明人们已经看了你这个节目,读了你这篇报道。而在现实的情况之下,最惨的,传媒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我被你冷落,被你抛弃。一个节目播出来了无声无息,一张报纸印出来了,没有人去翻动它,这对于传媒人来说是最大的尴尬。那么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就是这种情景。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吸引了关注,也就是说吸引了社会的注意力资源,对我们有什么用?首先我们说,它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巨大的社会价值。我这个地方有一个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香港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张五常,他曾经在他的讲座当中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好解释邓丽君唱歌的价值。他说为什么呢?他说你看都是劳动,都是唱歌,唱歌也是一种劳动,但是邓丽君唱一首歌值十万、二十万,而一个普通歌手唱一首歌也许才五十块钱、一百块钱。为什么两个歌手之间的劳动会有这么大的价格反差呢?那么有些经济学家就解释了,说邓丽君她拥有一个稀缺的,特别稀缺的那种天然的好嗓子。由于她的这个天然的好嗓子是一个稀缺的资源,因此她就可以溢价。像一个钻石一样,因为她是独一份,所以喜欢她的人就可以给予她更高的价格来实现这种价值的交换。这种解释应该说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太多的解释力的。为什么呢?也有人就说了,说那邓丽君刚出道的时候这副天然的好嗓子同样存在,为什么当时没给她带来五万、十万、二十万的一首歌的这样的一种价值回报呢?她的天然的好嗓子那时候就存在了。所以把这种天然的好嗓子视为是一种稀缺资源的这样的一种解释应该说它的解释力是比较弱的。那么后来人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又发现,真正赋予邓丽君的歌声的价值是她能够凝聚比较多的社会注意力资源。也就是说,事实上她的先天的这种好嗓子,她的嗓音,她的独特性本身,只是她的整个的,如果把唱歌是做为一个产品的话,只是她这个产品当中的很小一部分价值的构成。她比较大这部分价值构成主要的是由于她吸纳了社会注意力资源,而这部分社会注意力资源赋予了她比之其他的这些歌手更多的这种市场承认和市场回报。那么这就是注意力资源在今天这种短缺时代它成为一种巨大的能够从市场的交换当中,换回更多的市场回报的一种资源。 
  那么媒介产业就其本质上来说,应该说它是专门来搜集注意力资源的一个产业。那么它与歌手不同的是,它要通过采集、吸纳过来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来进行一定的信息的熏染。通过这种信息的熏染来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通过这种对于人们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行为、社会决策的这样的一种影响,打上媒介的烙印,打上信息渠道的烙印,进一步把自己的作用力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去,文明进展的过程当中去。这就是媒介产业对于社会的价值本质。也就是说,媒介产业搜集、吸纳社会注意力资源,是要把借助于这种社会注意力资源来进行这种信息的这种熏染,来进行这种为人们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决策、社会行为打上媒介的渠道烙印。那么通过这样一种渠道烙印,来融入到,把媒介工作者的社会价值,社会作为融入到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展的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去,这就是媒介产业的价值本质。那么首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有认识,有比较深刻认识的,我们不能不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著名的加拿大的传播学家,他叫迈克鲁翰。他首先看到并且提出了这个问题。迈克鲁翰他作为一个传媒的学者在当时是颇受非议。因为他作为一个英美文学的教授,他很多言论、论证逻辑等等跟当时的传播学界的这种学术逻辑之间有很大的反差,有很大的这种不同,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一个传播学者。那么他当时就提出过一个非常惊世骇俗的一个命题,就叫做传媒即信息。那么当时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这种讥讽。他说你迈克鲁翰你还研究传播学,你连传媒是传媒,信息是信息这两个东西的区别都没搞清楚,怎么来研究传媒?怎么来研究传播领域的各种问题呢?那么大家都知道,传媒不过是承载和输送信息的一个通道,一个渠道,一个载体。这两个东西之间怎么能简单地去划等号呢?当然迈克鲁翰有自己认识问题的这种深刻性。他也反唇相讥。他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你们这些人就像那个趴在主人家门前的一条看门狗。说你们只看到来了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投出了一个肉包子,你们一下子就咬住了这个肉包子,然后就去仔细分析说这个肉包子的皮儿有多厚,馅儿是什么馅儿,对人体的价值到底是热量有多大,价值有多深。那么进行这种所谓的传播的内容分析。这是在当时,是传播学界非常盛行的这样的一种传播研究。他说,问题在于,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对于这个住宅而言,这个陌生人的到来,可能要比这个肉包子它的影响要大得多。那么迈克鲁翰强调的是什么呢?他强调的是随着传播科技的一种进步,一种新兴的一种媒介的出现,这种媒介本身就在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思维和观念。那么这就是媒介对于社会的巨大的这种价值作用。 
  那么我们都知道,不同的媒介,它实际上对于人们的这种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有深刻的这样的一种决定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传媒是人体的延伸,具体地说就是人的感知器官的这样的一种延伸。那么传媒把人们的这种感知器官得以延伸,使人们可以看到更多,可以看到肉眼、亲身经历看不到听不到的事情。事实上任何一种传媒出现了以后,它都会使人们这种社会视野发生某种强调,发生某种变形,发生某种比例关系的某种改变。那么比如说,印刷媒体它是一种承载着前人,这样的一种研究智慧的这样一种载体。那么在这样的一种传播媒介的影响之下,人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东西都是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文明成果。因此在印刷时代典型的思维方式是所谓的深刻的、逻辑的、线性的,跟过去比的这样的一种时间比较的这样的一种价值比较模式。但是到了电视时代,电视一下子把人们的视野在横向的方面,一下子拓张了。人们可以看到同时代,同一时空之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观念形态、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丰富就成了这个媒介视野之下的这样的一种社会的图景,人们的这种社会图景发生了变化。人们把握世界、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和进行相关的这种决策的这种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么到了网络时代,事实上它既呈现了一种丰富的可能性,也呈现了一种个人的专有兴趣,专有价值追求的一种深刻的这种可能性。因此网络时代实际上随着这样的一种传媒技术的出现,那么就使人们的这种个性化的成长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因此我们说网络时代,也是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一个时代。 
  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由于它的传播的物质技术属性的这种不同,就导致了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世界感知方式的不同。这一点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比如说我们如果用肉眼去看我们的手掌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个手洗得很干净。什么东西都没有,非常干净。但是如果给我们一台显微镜,我们就会发现它上边可能有很多的病菌,有很多的细菌在上边。那么我们感知的东西,我们所看到的重点可能就跟我们肉眼看到的这个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给我们一个天文望远镜的话,我们看到的星空可能跟我们肉眼看到的星空,我们强调的重点,我们感知的这种重点,和我们平时用肉眼来看到的这种星空、感知的重点都是不同的。这就是传媒的物质技术属性为人们的这种社会的认识所打下的深刻的媒介烙印。那么,作为传媒业给人们的这种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决策所打上的技术烙印,除了物质技术这一方面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媒介人的主观能动的另一方面。通过媒介的主观能动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