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宗教史-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甘忠可将汉武帝后盛极一时的黄老道与儒家谶纬学说的具体内容相结合, 

  造作了《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文中所提到的赤精子“下教”之道,已 

  远非追求长生登仙之道,而是用君权神授、天意、神仙下凡等观念维护汉室 

  统治的太平之道。 

       另一早期道教经典《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是一部包含170卷的 

  巨著。关于此书的来历传说甚多,但多认为此书非一人一时而作,是经西汉 

  末年到东汉顺帝时的长期酝酿,以帛和《素书》为基础,经一些好道者增饰, 

  最终由于吉、宫崇等编纂,逐步成书。 

        《太平经》主张元气及派生的天地阴阳之气,不仅是创生世界的根本, 

  而且都带有感情、意志、道德色彩,如阳气“好生”、阴气“好杀”、和气 

   “好成”等;在肯定阳尊阴卑、君尊民卑的同时,主张日、月、星,君、臣、 

  民,父、母、子“三名同心”,协调共处。《太平经》以“太平”名经,旨 

  在追求“极大和平,极大平均,极大公平”,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乐的境 

  界,用《太平经》自己的话来说是“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 

       由于《太平经》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谶纬,原始宗教观念、巫术,儒 

  家的伦理观念及佛教各家的成分,吸收了当时的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与 

  自然科学成就,并将汉代以来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因而形成了内容庞杂, 

  但以“乐生”为主旨的神学体系。“它不是教人们去追求死后灵魂进入天国、 

  净土式的极乐世界,也不是教人们去追求 ‘来世’享受荣华富贵的幸福。它 

  是教人们珍惜生命、延年益寿,甚至长生成仙,乐享今生。”① 

       在一部分方士走向民间,开创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东汉晚 期,另一些 

  方士依然活动于仕宦豪门之间,从事养生理论、方术的实验和探索,其代表 



① 《资治通鉴》,卷22。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21 页。 


… Page 63…

人物是魏伯阳。据史载,魏伯阳本高门之子,性好道术,撰《周易参同契》 

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将炼丹术(炉火)与“大易”、“黄 

老”三者互相参合会同,使之契合为一。 《周易参同契》的成书年代大约在 

汉桓帝(147—168年)时。 

      《周易参同契》一向被认为“词韵皆古,奥雅难通”。其表达手法是“寓 

言借事,隐显异文”(运用《周易》爻象的象征性符号和天文律历、图谶、 

房中术语等,比喻其炉火炼丹之事)。在本质上是以阴阳二种元素的配合变 

化为理论,阐述作丹的原理和方法,后蜀道士彭晓认为该书“大率以乾坤为 

鼎器,阴阳为堤防,水火为化机,真铅为药祖,互施八卦,驱役四时,得药 

忘言,假易显象”。说明作者是为了增加神秘性,恐泄天机,因而借《周易》 

的宏论,将天道、地道、人道笼而统之,并将天地、日月、男女都作为阴阳 

变化的比喻。 

     炼丹术是在汉代已经兴起的炼金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把炼金术与神 

仙追求联系起来的,大约可上朔到汉武帝时的方士李少君。就丹鼎派而言, 

其道士热衷于少数贵族的命运且炼丹术花费昂贵,因而在民众中少有影响。 



     (2)五斗米道 

     一种宗教要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并拥有众多的 

下层信徒。由民间巫术发展起来的符箓派虽以长生成仙为宗旨,但其主要宗 

教活动是符水治病,祈祷禳除,又提倡互助救困,能解穷民燃眉之急,使他 

们在疾病的危难中得到安慰和保护,因此对社会下层有较大吸引力。东汉末 

年黑暗的政治和动荡的社会,为符箓派道教组织在民间的建立,提供了有利 

的外部条件,于是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兴起。 

     在太平清领道传播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一个较大的民间道教派系五斗 

米道。东汉时期的巴蜀之地,方士与儒士之中通谶纬术数的人不在少数,并 

颇多好 《老子》、尚黄老言者。加之巴蜀之地的少数民族盛行巫术,这都为 

方士活动和五斗米道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与此同时,五斗米道采取“鬼 

道”的某些方式传教,容易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接受,从而扩大了势力。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在西蜀鹄鸣山 (今四川大邑县境内) 

创教。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供道或酬谢道师,故称五斗米道;又因张陵自称 

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也被称为天师道。其正式道统乃后世所称“正一道”, 

其道书归入正乙部。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本为沛国丰人,汉顺帝时入蜀,与《太平经》成 

书同时。其反对贼盗、欺诈的主张和追求长生、度厄、首过、医疾、“收万 

精魅”等,均直接继承秦汉方士的道术。五斗米道为人治病有时先让病人思 

道悔过,若不愈,再请神杀鬼,并根据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信 

仰,创造了以“三官手书”为病人请祷的祭仪。张陵本人在创教过程中撰写 

了一些“微经”,将长生成仙作为最高目标并具体化为由神仙除去死籍,消 

灭三尸,节禁魂魄不弃人身。此外,行气、导引、房中术等在张陵的道术中 

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张陵在创教过程中建立了24个教区,称为24治,其中以阳平治、鹿堂 

治与鹤鸣山治最为重要。各治由祭酒 (教职)主持,并设立命籍,“落死上 

生”,教徒定期到治所核实户籍,检讨行为。总之在张陵时代,五斗米道已 

经有了道书、教义、教仪、组织和戒律等,初具宗教规模。 


… Page 64…

     张陵之孙张鲁继为教主之时,割据汉中,教化民众,建立起政教合一的 

政权与从鬼卒、祭酒、治头大祭酒、直到师君的宝塔式教阶制。张鲁投降曹 

操后,其大量道众北迁,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中原地区。随着晋统一天下, 

更向东南传播,遍及全国。 

     与五斗米道同时(光和年间,178—184年),活动于巴、汉一带的张修, 

如异军突起,在汉中形成了一股较大的势力而且起义。以至于史家特地将他 

与黄巾起义领袖张角并列在同一地位。他的道法与张鲁相同,“可能是张陵 

一系在巴郡的大首领,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五斗米道在道教发展中的最大 

作用,是使道教拥有大量的下层信徒,并初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一个宗教组 

织。从此,道教不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方术和巫术,同时也作为 

一种宗教社会力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3)张角与太平道 

     汉灵帝在位的熹平年间,在河北巨鹿崛起一派由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并 

很快发展壮大转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起来的农 

民起义——黄巾大起义。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 

     ……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 

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国,……遂置三十六方,……各立渠帅。讹 

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 

郡官府,皆作“甲子”字。……诸方一时俱起。皆以黄巾为标帜,……旬日 

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 

     道教各派的名称通常依其所据经典而定,太平道的酝酿,约起于吉、官 

崇的“太平清领道”;“后张角颇有其书焉”。张角利用《太平清领书》中 

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创立起一个庞大的道教组织。张角自称“大 

贤良师”,其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建立了以“方”为单位的教区组织, 

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人,为首者称大方、小方,各设渠帅总领其事。《后 

汉纪》称其“周遍天下,置三十六坊,各有所主”。并应《太平经》中“沉 

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和“道有九度” 

的提法,道师持九节杖(类似权杖)。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