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哲学思想史-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气也”。“人乃天”思想的哲学意义,在于降低神的地位,抬高人的作用, 

以否定神的支配作用,从而把人从儒教和天主教的正统神学观念中解脱出 

来。故此,崔济愚主张人与人应当绝对平等,不应有“人上人”或“人下人”, 

反对封建门阀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不过,他虽然主张“人乃天”的思想, 

但并没有彻底否定神的存在,而是把“气”看作“神”的另一种形态,认为 

天地乃是鬼神,鬼神乃是阴阳,人之手足动静乃是鬼神所为。这样他就把自 

然现象的无穷变化乃至人的动作都归结为鬼神的造化。 

     在政治思想上,崔济愚提出了“辅国安民”、“救济苍生”的口号,痛 

斥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西洋入侵者的罪行,憧憬“地上天国”的到来。为了实 

现这一理想,他主张必须使人们具备“天心”,懂得“天道”,成为“神仙”。 

在他看来,社会腐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堕落。要改变它,就要学习东 

学,使自己的心与“天神”的心一致起来,并使自己的行动与“天神”的行 

动一致起来,这样,人人都会成为“神仙”,社会就会变成“地上天国”。 

     崔济愚提出的东学思想,虽然以“唯气论”为基础,但就其内容来说, 

是“泛神论”。尽管“东学”带有较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它对农 

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起了一定的动员作用,为启蒙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打 

下了思想基础。 

      (3)金玉均的哲学思想 

     金玉均 (1851~1894),字伯温,号古愚、古筠,朝鲜忠清道公州人。 

他是朝鲜近代哲学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驱者。1874年组成开化派,创 

办《箕和近事》,宣传开化思想。 1884年10月17日,开化派在金玉均的 

领导下,发动了甲申武装政变,建立了以开化派为核心的新政府。政变失败 

后,金玉均流亡国外,继续从事救国运动。后被朝鲜守旧派刺客杀害。其著 

作存有 《治道略论》、《甲申日记》、《朝鲜改革意见书》等。 

     在哲学上,金玉均具有唯物主义倾向。他揭露朱子学的空言,提倡“实 

事求是”的学问,重视自然科学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 

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但是,他过分夸大知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把知识看作 

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他是位无神论者,反对一切迷信。如人们认为夏 


… Page 97…

秋间人的死亡是“鬼神”作怪,“命运”所至,而他则认为那是由于“居住 

不洁”、“饮食无节”、“污秽之物”堆积街头,传染病流行所造成的,根 

本不是什么“鬼神”所至。他反对烧香祈祷,否认自然神的存在。但他又认 

为宗教可以作为道德的帮手教化人民,强调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政治上,金玉均开始认识到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两班的专横跋 

扈,主张废除两班、门阀制度,实现身份平等,撤消在人才使用上两班和庶 

民的差别,实现君主立宪制。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他不是依靠广大的 

人民群众,只是依靠少数“被选拔”出来的人去说服国王,实现君主立宪制, 

陷入了英雄史观。这表现出朝鲜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未成熟性。然而,金玉 

均所倡导的开化思想及他所领导的甲申政变,揭开了朝鲜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的序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印度启蒙运动思想家 

                     ——罗易和达耶难陀的哲学思想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和殖民主义精神文化侵略直接威胁的情况 

下,19世纪初,在印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孟加拉等地), 

出现了很多鼓吹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这些团体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参加这些团体的成员本质上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中 

在启蒙运动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团体有:罗易以及他领导的宣扬泛神论 

的“梵社”,狄洛吉奥以及他组织的倡导无神论的“青年孟加拉派”,达耶 

难陀以及他领导的主张回到吠陀去的“雅利安社”,等等。印度近代哲学就 

发端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宗教和社会改革运动。 

      (1)罗姆·摩罕·罗易的哲学思想 

     罗易(1772—1833)是印度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和宗教 

改革家,被尊称为印度“启蒙运动之父”、“近代印度之父”。他创立的梵 

社及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宗教改革和哲学改革思想,标志着印度近代 

哲学的发端。 

     罗易出生在孟加拉一个笃信印度教的贵族家庭,属婆罗门种姓。早年在 

当时的文化中心巴特那受传统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教育,他在那里接触了伊 

斯兰教义和基督教的思想。后在贝拿勒斯学习梵文,并钻研印度教经典和吠 

檀多哲学。  1805—1814年,罗易出任英属东印度公司收税人职务。此间, 

他又研究了基督教教义和西方各种资产阶级的哲学。  1814年,定居于加尔 

各答,专门从事宗教和社会改革工作以及文化教育活动。他在孟加拉创办了 

印度最早的民族报刊——《明月报》,开设了印度第一所传授现代科学知识 

的学校——印度学院。1828年在加尔各答创立了近代第一个印度教改革团体 

 “梵社”。  1833年他代表印度德里大君出使英国,在英国结识了著名的哲 

学家边沁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833年死于任上。罗易的主要哲 

学著作有《一神论的赏赐》(1803)、《捍卫印度有神论》(1815—1819)、 

 《耶稣的教训——和平与幸福的引导》(1820—1823)等。 

     罗易为其建立的宗教改革团体“梵社”制订了一系列的信仰和行动的准 

则。他要求建立摆脱各种清规戒律的“真正宗教”,主张只崇拜一个无定形 

的真神,宣称神是永恒的、始终不变的实体,这个实体是万物的创造者和保 

护者。他指出,神是属于所有生物的,没有种姓、名位或财产、变迁、失望、 


… Page 98…

  痛苦和死亡的区别。实际上,罗易是要把神从印度教中当作人格性实体的理 

  想实体改变为一种理性的对象,一种理性的实体,从而把神 (人格性实体) 

  的否定和神(理性实体)的肯定结合起来。这种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是与印度教的偶像崇拜进行斗争的一种巧妙的方式。罗易要求从宗教中排斥 

  对人格化的神 (偶像崇拜)和动物的膜拜,消除教会的清规戒律、繁琐祭仪 

  和对异教的敌视,要求把宗教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倡宗教宽容和信仰自 

  由,实行宗教和社会的平等。他反对种种封建陋习,特别是对寡妇殉夫、童 

  婚、多妻制等歧视妇女的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提倡开设新型学校,普 

  及世俗教育,传播科学知识。罗易的这些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印度的宗教和社 

  会改革运动的发展,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罗易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宗教神学作论证的。他认为,宇宙万有的“终 

  极原因”是我们不能描述的“最高实在”或梵。这个“最高实在”也就是非 

  人格化的神。他说,“最高实在”是“世界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它的生成是 

  不能被理解的。它充满着人和物的无尽的多样性,正象比一个钟表的机器更 

  为奇异的天体黄道带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在这个黄道带中,日、月、星辰急 

  速地运行着,并且它充溢着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动的和静的各种事物,这 

                                    ① 

  些事物无不在完成它的任务。”他还说,“我们不断地从火中、水中和太阳 

  中获得益处;同样,从大地的各类产物中如米谷、药草、水果和蔬菜中获得 

  益处,一切都是依赖于它 (最高实在)的。”罗易这种论证企图说明:世界 

  上每一样创造都证明了它自己的创造主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的无尽多样性, 

  它们象钟表一样的和谐,此乃是表明了“最高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