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10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是袁逢的女婿,也是袁术的姐夫(或妹夫),在宗法上又是袁绍的堂姐夫(或堂妹夫)。袁绍和扬彪的关系一向恶劣,但袁术却与杨彪过从甚密,所以整件事情就变得很清楚了:

曹操本来根本逃不出董卓的手心,但袁术在逃亡前与司空杨彪打招呼,请他照顾曹操。袁术此举,大概有把曹操从袁绍处拉拢到自己身边的考虑。于是,杨彪授命幕僚卫兹沿途保护曹操,疏通官场关系,最后在陈留与曹操会面,给予曹操大笔金钱。杨彪选择卫兹,当然是因为此人的家族在陈留很有势力,陈留与曹操的故乡谯县相近,曹、卫二人的性格又相近,便于共事。只有这样,曹操才可以顺利地募集到讨伐董卓的兵马。

见到曹操之后,卫兹很吃了一惊。原来大家都以为,曹操是“天下雄俊”、“乱世奸雄”,但现在这个曹操却显得心灰意冷,似乎压根没有起兵的意愿。卫兹只好激励曹操说:“祸乱的根源已经很长了,不打仗没法解决;现在就得起兵,你不打人家,人家可要打你”。曹操听后精神重新振作,便开始和卫兹在陈留郡募兵。

为了给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创造招募军队的条件,周毖、伍琼等人便劝董卓说:“像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袁绍不识大体,冒犯了明公,所以恐惧出奔,并没有别的意思。现在我们如果急着悬赏捉拿他,肯定会逼得他狗急跳墙。袁家四世树恩朝野,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如果招募豪杰,组织军队,联合英雄起事的话,崤山以东恐怕就都不再是明公的地盘了。以我等的愚见,不如赦免他们,拜袁绍为一大郡的太守。袁绍一定会为自己能够免罪而庆幸,不会再反对您了。”

董卓深以这个建议为然,立即以献帝的名义拜袁绍为勃海太守、前将军,封邟乡侯,又拜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袁绍在冀州接旨,领受了勃海太守与邟乡侯的印绶,但婉言拒绝了前将军的头衔。随后,他一面前往勃海郡上任,一面继续策动韩馥等冀州地方官讨伐董卓。

与安抚袁党势力同时,为了讨好党人,董卓又与杨彪、黄琬、荀爽等大臣为陈蕃、窦武及所有党人平反昭雪,恢复他们的爵位,拜他们的子孙为官吏,并派遣使者到其坟前祭吊。看来,此时的董卓已经沉迷于洛阳纸醉金迷的生活,以为自己能够与袁绍等人和解,从此过上舒坦日子了。所以,他在新年时借汉献帝之口,宣布改元为“初平”,意为“从此开始,天下太平”。

这一回,董卓可大错特错了。

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13)

第二节揭竿而起——袁氏兄弟组建讨董卓联军及董卓迁都(公元190年)

“贼臣董卓承汉室之微,负甲兵之重,陵越帝城,跨蹈王朝,幽鸩太后,戮杀弘农,提挚幼主,越迁秦地,残害朝臣,斩刈忠良,焚烧宫室,烝乱宫人,发掘陵墓,虐及鬼神,过恶烝皇天,浊秽薰后土。神祗怨恫,无所凭恃,兆人泣血,无所控告。仁贤之士,痛心疾首,义士奋发,云兴雾合,咸欲奉辞伐罪,躬行天诛。凡我同盟之后,毕力致命,以伐凶丑,同奖王室,翼戴天子。有渝此盟,神明是殛,俾坠其师,无克祚国!”——袁绍(《献帝春秋》)

汉献帝改元的消息传到袁绍耳中时,他已经抵达勃海郡上任了。听说新年号叫“初平”,袁绍大喜,认为“初平”与“本初”含意相合,说明自己肯定能很快消灭董卓,平定天下。其实,汉朝年号大多没什么创意,往往只是几个字的反复自由组合而已,所以“初平”与“本初”之类的年号层出不穷,并不奇怪。袁绍居然以此为祥瑞,可见他心中的迷信思想有多深,这恐怕还要拜袁氏家学《孟氏易》所赐。不过,在打江山的时候,一点迷信言论往往是有助于动员民众的,袁绍借助这一类宣传,很快便赢取了河北官民的广泛支持。

看到民心归袁绍如流水,作为勃海太守的顶头上司,冀州牧韩馥心中的醋意油然而生。他的官职是董卓任命的,所以并没有反董卓的想法,更担心袁绍会夺走自己的权力,所以派人到勃海郡首府南皮,包围太守府,不许袁绍募兵。袁绍意外地遭到软禁,手中又没有武装力量,一筹莫展。

当时,四方豪杰大都愿意拥护袁绍讨董卓。广陵郡功曹臧洪劝太守张超起兵,二人便一同到陈留拜见张超的兄长、陈留太守张邈。张邈此时已经和曹操、卫兹取得联系,并帮助他们在本郡募兵,双方一拍即合。在臧洪的联络下,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等封疆大吏都来到陈留郡西北部的酸枣县(今河南省延津县西),设坛结盟。臧洪主持会议,在坛上宣读誓词,慷慨陈词,宣布“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同时,在孔伷的许可下,曹操的堂弟夏侯惇、曹洪等人也从家乡谯县募集了一些人马,随即向己吾县进军,与曹操和卫兹会师,后来中牟县豪强任峻也率家兵数百人加入,三军总共约有5千人。

为了帮助袁绍解除困境,桥瑁又伪造了三公(即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致天下各州郡官员的书信,说董卓罪恶滔天,胁迫我君臣,窥伺我社稷,希望各州郡跟随袁绍和袁术,举义兵以赴国难。不过,卫兹身为司徒杨彪的幕僚,却协助曹操募兵反对董卓,却又说明桥瑁的公开信并非空穴来风,难怪各州郡官员纷纷信以为真。

韩馥得书震惊,感到情况严重,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了,便召集幕僚问道:“现在我们应当帮助姓袁的,还是帮助姓董的呢?”治中从事刘子惠回答:“我们兴兵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姓袁的或姓董的!”韩馥听了大为惭愧。刘子惠又建议说:“战争是凶事,不宜抢风头。我们应当等其它州先起兵,然后配合。冀州的实力不比其它州弱,将来立的功劳也不会比其它州小。”韩馥深以为然,于是解除了袁绍的软禁,允许他召募兵马。

早在袁绍与韩馥起兵之前,袁术已经率先在南阳聚众,但苦于实力不足,难有进展。这时,荆州刺史王叡与长沙太守孙坚得到桥瑁的书信,响应二袁讨伐董卓的号召,率兵渡过长江北上。不久,孙坚与武陵太守曹寅合谋杀死王叡,又与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祥杀南阳太守张咨,兼并了他们的部下,兵力大增,导致军备物资不足。孙坚和刘祥的部队于是四处抢劫民财,南阳百姓愤而反抗,杀死了刘祥,迫使孙坚军离开。当时驻扎在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派使者去与孙坚通好,孙坚便表示服从袁术的指挥。

孙坚知道自己此行凶险,不放心原住在九江郡寿春县的家属,所以把他们南迁到庐江郡舒县。孙坚时年35虚岁,已有5个儿子,其中正妻吴氏生4子,即:孙策、孙权、孙翊、孙匡,此外还有庶子孙朗,当时都尚未成年。舒县是周景的故乡,一个多世纪以来,周家都是忠诚的袁氏故吏,孙坚既然跟随二袁讨董卓,和周家搞好关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周景的侄孙周瑜与孙策同岁,早在孙家住在寿春时关系就特别好,经常相互拜访。孙家到了舒县以后,周瑜把自家四合院的南向正房让出来给吴氏和孙策住,相处融洽,如同一家人。

兖州方面,鲍信与弟弟鲍韬也在泰山郡组织部队,加上以前替何进招募的千余名弓手,共聚集了步兵2万,骑兵7百,辎重马车5千余乘,向西南前进,与曹操、卫兹、夏侯惇、曹洪等人的5千兵马在己吾会合,形成了一支约26000人的武装力量。随后,他们又向西进军,与袁绍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遗的部队先后抵达酸枣县,与刘岱、张邈、桥瑁、袁遗、张超、臧洪的部队会师,集结起多达十余万人的庞大联军。

青州方面,刺史焦和原本也率数万兵马西进讨董卓,但遭到黄巾军包抄后路,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很快病逝,青州军于是无法前来与袁军会师。

公元190年正月底,洛阳以东诸州郡全部响应臧洪、桥瑁等人的号召,随二袁起兵讨董卓,并声称要废黜献帝,迎少帝复辟。袁绍当仁不让,被一致推举为盟主。

袁绍知道,自己既然已是反董卓的盟主,便不宜再用董卓授予的勃海太守官衔,于是自称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领勃海太守,又私署麾下诸将军职,称之为“表”。在这些将领之中,曹操被袁绍表为奋武将军,鲍信为破虏将军,鲍韬为裨将军,夏侯惇为司马,孙坚也被袁术表为假中郎将(代理中郎将)。这些奋武将军、破虏将军、假中郎将之类都是所谓的“杂号将军”,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