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9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才不是说了吗,你如今实在是引人注目,干脆要动手的时候,你就为我们吸引别人的注意就成。”张成笑着拍了张新一下。

张新苦笑着摇摇头道:“唉!我还以为能捞着什么好,原来是让我给弟兄们做靶子。也成!反正都是为主公出力,做靶子倒还清闲。”

“走吧!先准备起来,也免得主公军令下来,咱们措手不及。”

“也对!成哥,小弟与你同去。”

……

张府、偏厅。

糜芳辰时稍过一点便到了张辽府中,听闻张辽出门访友,他也没有离开,只说是有要事需得报知张辽。虽然被张成安排在这偏厅,糜芳却没有丝毫不悦。毕竟张辽家除了亲朋好友之外,基本上不会留客。

而且张辽的这个偏厅是他按着后世的会客室布置的,地方不大,但是却显得十分简约雅致,木制的长短沙发铺着厚厚的棉垫,与沙发座登高的茶几上放着精致的茶点。这些奶油蛋糕可是只有张辽家独此一份。糜芳品尝着茶点,观看者偏厅的布局,对张辽在家居布置上的独到之处也感到十分敬佩。如此一来,他也不觉得时间过得有多快了。

不过等了将近一个时辰,糜芳心中也有些急了。此时手中的香茗和茶几上的糕点也无法吸引糜芳了,虽然糜家已经正式入仕,可是糜芳却不是历史上那个归附了刘备后当了将军的糜芳。如今的糜芳在长兄入仕后实际操持着家族的生意,继承他的父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商人。如此,也就对时间重视起来。

就在糜芳思索着是否要先行告辞,待晚上和长兄糜竺一同再来拜访的时候,他听到了屋外传来的由远及近的脚步声。

“糜芳,你来可是子仲兄有事找我?”张辽人未进门,声音先传了进来。

“见过将军!”糜芳赶紧走到门口,向跨进偏厅大门的张辽行礼。

“没那么讲究。”张辽一把拉过糜芳,走到沙发边上坐下后说道:“来人!上茶。糜芳,坐下吧。有事赶紧说,我可是已经耽误你一个时辰了。早就知道你最重视时间,何况张家、糜家关系密切,我与子仲兄也是交情匪浅,私下里哪里用得着如此多礼?”

糜芳和张辽也不是初次见面,刚才那一礼也不过是熟极而流,他身为糜家“大掌柜”,终日里也免不了和权贵打交道,这一套早就是铭刻在骨血里的程序了。

糜芳从怀中拿出两份书柬,恭敬的放在张辽面前,然后才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口说道:“将军,这是一份双季稻的产量和北边子龙妹夫托家兄转送将军的书信。”

“子龙?”张辽的注意力还是被赵云吸引了。不过他还能分出轻重,虽说糜芳是糜竺的弟弟,赵云的二舅哥,张辽也不能在糜芳面前露出什么真实感情,否则以糜芳久历商场的眼力,自然能够探究张辽的真实心意。

“双季稻产量如何?”张辽拿起封面上写着“日南稻种”字样的书柬,边拆边问。

“将军,那可是大丰收!大喜啊!”糜芳说道这双季稻,不由得兴奋起来。

张辽见糜芳有些手舞足蹈,心中也不禁芜尔。这也难怪糜芳有些失态,这稻种从寻找到播种再到收获,糜芳基本上是亲力亲为,甚至还因为育苗、施肥、植株等问题,从兖州、徐州甚至日南郡旧地搜罗了十余名有经验的农夫亲自指点。如今双季稻终于引种成功,一亩地的产量立刻翻番,别说糜芳要兴奋,就连张辽也早已经因为终于可以吃到久违的大米饭而心中狂喜不已。

……

高兴的可不止糜芳和张辽,同样兴奋的坐不住的还有一贯给人以稳重清雅印象的荀彧。当糜竺将自家引种双季稻实验成功的消息和数千亩不同等级的农田的产量已详细的数据报给荀彧时,荀彧在看完一遍之后立刻兴奋的站起来满屋子乱转,一点都没有平日里“留香荀令”的稳重。

“子仲啊!好事啊!大好事!”荀彧兴奋的有点不知说什么好,“子仲,你们糜家这可算是为我解决了大难题啊!”荀彧定了定神,对糜竺感谢道。

此话荀彧却并非虚言,且不说曹操如今的治下稻谷种植数量并不多,便是有稻谷,那也是单季稻,产量也有限。如今糜家引种日南郡的稻种,经过数年培育后,终于能够在数千亩农田上做出实验,成功种植了双季稻,而且平均亩产也能达到五石,以淮河流域的徐州、豫州和本属扬州的江北两郡,再加上刚刚到手的荆州,还有因为四面环山,气温环境和淮河流域比较近似的汉中地区,若是能够推广双季稻种植,这就使得曹操治下的粮食总产量最少能增加三到四成。若真能如此,以曹军如今的战斗力,就南征荆州这种规模的战役,曹军可以连续进行两场到三场。也就是说,若南征荆州之前双季稻就已经推广开来,曹军现在早就可以攻入江东之地了。

然而兴奋一小会儿之后,荀彧突然间有冷静下来。他想到了陈群等人正在谋划的事情,想到了粮食的增加在此时获得最大好处的还是曹操,却会给限制曹操实力的计划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想到这里,荀彧的笑脸就渐渐收敛起来,人也沉默下来,坐回自己的位置发呆。

糜竺倒是对荀彧此时的心理活动十分明了,双季稻从寻获稻种到育苗,再到不断地培育适合中原生长的稻种,再到如今的实验成功,数年的功夫,早就足够让糜竺将所有可能牵扯的问题全部考虑清楚。虽然张辽的这份草稿不过是月前流传出来的,但在各地广布客栈、酒店、饭馆的糜家又怎会不了解个中详情。不过糜竺如今也不过就是个司农丞,虽是九卿副手,实际上的主管,可是这件事却轮不到糜家有太多的发言权。若不是因为如此规模的种植不可能隐瞒太久,糜竺甚至考虑过再多压几年,观察一下风声再说。如今糜竺也只能将此时上报,至于头疼的问题,还是交给家族势力庞大的尚书令荀彧去操心吧。

“子仲,此事除了你的家人之外,尚有何人知晓?”荀彧开口问道。

糜竺回答道:“此事乃是当初舍弟率船队南下前,文远将军让舍弟关注周边农作物以及引种事宜,故而舍弟才有了从日南郡旧地寻觅稻种之举,这些年来的培育经过文远将军也大致知晓。此外,就是幽州妹夫子龙,一年前文远将军曾让竺送了一包种子到幽州,让妹夫在幽州试种,看看是否能够将稻谷引种到北方。此外应该就没什么人知道此事了。”

糜竺这话虽然不假,但是无论是糜竺还是荀彧,都对如今被郭嘉主持的枢密院军情司十分忌惮,天知道郭奉孝的这批手下在除了关心敌对诸侯之外,是否也对他们这些下属同样关注。可是表面上,他们谁也不敢随便谈论此事。

“北方?”不过荀彧还是被糜竺话中提及的稻谷北移吸引了,“稻谷的产量向来要高于麦子,若是稻谷能在幽州顺利种植,哪怕只能种植一季,粮食也能多出不少啊!文远深谋远虑,荀彧不及也!”

荀彧对张辽可是真的服气,军务就不说了,曹军中战功第一并不是吹牛的。政务上也有连续两任州牧的实绩,如今青州、幽州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多赖当年张辽根基的扎实。文才方面,诗歌、书法甚至学术,张辽都有精彩的表现,风头甚至将荀彧、荀攸这样的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世家子弟完全掩盖过去。农事上张辽也有当年建议屯田的功劳,如今又多了一个引种双季稻。这些东西,换成别人,单有一样便足以名垂青史,而张辽却偏偏似个全才一般。加上眼光长远,荀彧此时突然有一种和张辽详谈的冲动。

“子仲,此事事关重大,既然文远也是知情之人,不若有劳子仲陪彧去一趟文远家,与文远好好商议一番如何?”荀彧知道张辽如今已成各方竞相拉拢的对象,也不愿因别人抢先而耽误正事,他此时却是想和张辽好好的谈一次,看看是否真的能够保住大汉皇室,保住他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

“文若公有此兴致,竺焉能不陪?文远将军在农事上也是见识非凡,当年兖州屯田,产量最高的可就是文远将军亲自带人侍弄的几百亩田地。这稻种又是他使人寻觅的,问他也不算问道于盲。不过文若公,你我是否现在就走?若是此事出发,说不得还能蹭文远将军一顿好饭菜。再晚一会儿,那就只剩下残羹冷炙了。”糜竺笑着说道。却将此行的原因全部归结到农业生产上,也让荀彧打消了最后一丝顾虑。

看着知情识趣的糜竺,荀彧心中暗暗赞叹糜竺心思稳重,手段老练,同时却又对张辽产生了无比的“怨念”。要知道,糜竺也是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