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新人”,用“革命”的手段来改变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宣扬了空想社会
主义理想。作品布局新颖,语言带有政论色彩,常用隐喻和暗示手法以避开
当局的审查。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生活
的教科书”。

(王军)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杰出的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1851
年在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后来写成《塞瓦斯托波尔的故
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
个地主的早晨》等。1860 至1861 年他出国考察西欧,写中篇小说《哥萨克》,
描写了贵族青年追求自由的幻想破灭。1863 至1899 年先后完成长篇巨著《战
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
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绘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还著有中篇小说《哈
吉·穆拉特》,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作品
深刻反映了1861 年至1905 年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特点,描绘了俄国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揭露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表达了宗法制农民的愿望
和弱点,被列宁称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作品对欧洲乃至世界文学
的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楚广诣)


《哥萨克》中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于1853~1863 年。小说
的主人公奥列宁因厌倦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到高加索从军。随军驻在哥萨
克村,结识了热情豪爽的哥萨克老人叶罗什卡,爱上了善良、美丽、纯洁的
哥萨克姑娘玛丽安娜。为了成全热恋着玛丽安娜的哥萨克青年卢卡什卡,他
送给这个青年一匹贵重的马,因为根据当地习俗,没有马匹的男子是没有资
格定婚的。但与此同时,他又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也向玛丽安娜求婚,暴
露了他贵族的利己主义思想。当卢卡什卡与山民的战斗中负伤后,他又乘人
之危,再次向玛丽安娜求婚,遭拒绝后,便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村庄。作品成
功地塑造了奥列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要脱离贵族环境,走“平民化”道路
的初步尝试;在艺术上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生活
的史诗画面。

(楚广诣)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于1863~1869 年。
小说的背景是从1805 年俄军在奥国境内对拿破仑的战争到1820 年“十二月
党人”起义酝酿时期,长达十五年之久。全书以描写1812 年俄国人民反对拿
破仑的卫同战争为中心,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画面。整部小说以罗斯托夫、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和库拉金这四个家庭在
这一时期的生活变迁为主线而展开。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在国难当
头之际依旧争权夺利、醉生梦死、漠视国家的命运。以罗斯托夫、包尔康斯
基、别祖霍夫为代表的理想化了的宗法制领地贵族则为人正直、热爱祖国、
接近人民。小说的主人公是彼埃尔·别祖霍夫及挚友安德烈·包尔康斯基。
他们二人性格不同,但都热衷于思考、探索。通过各自在卫国战争中的亲身
经历和不同感受,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新生。小说热情歌颂了
俄国人民和那些平民出身的士兵、军官和游击战士,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和同仇敌汽的英雄气概。但也有不足之处,作者虽然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
的巨大作用,但他把历史的发展归因为神意和天命,还宣扬了听天由命和不
以暴力抗恶的消积思想。在艺术手法上,创造了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结构,使
长篇小说这种体裁具有了史诗作品的容量。小说运用“心灵辩证法”揭示人
物内在生活的多面性、复杂性,从而塑造了众多性格遇异、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史
上公认的光彩夺目的杰作之一。

(楚广诣)


《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于1873~1877
年。小说叙述了一个贵族女子的家庭与爱情悲剧。主人公安娜是一个美丽、
诚实的上流社会妇女,她17 岁就嫁给了比她大20 岁、思想僵化、感情麻木
的大官僚卡列宁。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八年里,安娜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爱情。
当年青潇洒的贵族军官渥伦斯基出现在她面前并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安娜
再也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她公开向卡列宁承认了对漫伦斯基的爱。这引起
了整个伪善的上流社会的攻讦和迫害,安娜被迫与渥伦斯基离开俄国,渥伦
斯基的爱成了她的一切。但是,渥伦斯基这个花花公子得到安娜之后,对安
娜感情渐渐冷淡,这导致了安娜的悲剧:在极度绝望中,安娜卧轨自杀了。
作者描写了安娜家庭的不幸,在遣责安娜不忠于家庭、破坏家庭关系的同时,
又塑造了吉提这个贤妻良母的形象。这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家庭观和伦理道德
观。同时,作者又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借列文之口说出:农民问题是
当时“俄国唯一重要的问题”。作品真实地反映了70 年代资本主义在俄国急
剧发展,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现实。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采用“内在联系”
的两条线索,通过人物的音容笑貌、内心独白、梦幻、意识流等手法,细致
人微地勾勒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作者博大精深的艺术魅
力。《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楚广诣)


《复活》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于1889~1899 年。小说的
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兼伎女,她在被主人的
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
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
说的开始是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情景。法庭之上
是一伙昏庸的官吏,他们竟判无辜的玛丝洛娃四年苦役。聂赫留朵夫认出了
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遣责。为了给自己的
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
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
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
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
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
法律反人民的本质。指出了农民贫困的根源在于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小
说也存在明显的弱点,作者反对政府对人民施行暴虐,同时又不赞成人民用
暴力去推翻专治政府。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采用简洁的心理描写、鲜明的对比、
严密的结构。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成为世界文学的不朽名著之一。

(楚广诣)


柯罗连科(1853~19zl)乌克兰沃伦省日托米尔城人。俄国现实主义作
家、社会活动家。中学毕业后,曾进入彼得堡工艺专科学校、彼农林学院、
彼得堡矿业学院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70 年代末,俄国政局动荡,反政府
活动不断发生,他因涉嫌印刷革命传单被判流放,后在警察监督下定居在彼
尔姆省。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雅库特州阿姆加村。在四年的流放生涯中,
他熟悉了劳动人民,细心研究当地人民的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记录他们
的歌谣,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以自己优美的文笔,在当时俄
国文坛流行自然主义、颓废主义的年代吹去了清新的气息,为坚持俄国文学
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艺术上精工巧作,善于白描,情节
动人。列宁称他为“进步作家”。

(王军)


《盲音乐家》中篇小说。柯罗连科作于1886 年。主人公彼得·波佩利
斯先天性双目失明。在儿童时就感到这是一种不幸。到了青年时更希望看到
自己的亲人和五光十色的世界,可这是无法实现的,他十分痛苦。彼得虽没
有视力,却拥有极好的音乐天赋,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乌克兰的
民间歌谣和乐曲唤起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使他了解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