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布局严谨,意脉深刻。

(张洪英)


《答司马谏议书》书信,王安石作于熙宁三年(1070)。是作者给司马
光的第二封复信,针对司马光提出的所谓“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四条罪状,简洁有力,词严义正,斩钉截铁的驳斥了以司马光为代
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以国事为念的守旧思想。
表现了王安石不为浮议所惑坚定果敢的立场和对改革现状矢志不移,光明磊
落的态度。全文虽然不到400 字,但它概括了深刻的政治内容。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论点明确,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措辞委婉多姿,笔力雄健。是
一篇“理足气盛,劲悍廉厉”的古代优秀说理散文。

(张洪英)


《游褒禅山记》散文。王安石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
名作,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它融写景、抒情、叙事、说理为一体,
结合得紧密自然,照应严谨。语言精练透辟,景象奇妙肖险,处处从游山体
会落笔,笔笔都为后文议论张本。全文明写记游,暗寓哲理,譬喻深切,论
证周详,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王安石
散文的独特风格。此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难险阻奋发图强,
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洪英)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抚州临川(今
江西抚州)人。北宋词人。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晚年家境中落,仕途蹇难,
生活贫困。著有《小山词》一卷。晏几道与其父齐名词坛,并称“二晏”。
能文章、善持论,其词风接近花间词。所作词“工于言情”,或抒发自己生
活上的哀愁,或描写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多感伤情调。《临江仙》(梦后楼
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为其代表作。“舞低杨柳楼头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为后人称赏的佳句。其词未突破五代艳词的藩篱,但因
其仕途不得意,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苦,使得其词较有真实感。

(刘晓敏)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宋晏几道作。这首词写于作者与他
思念的歌舞少女重逢之时。全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相思的痴情和意外重逢的
惊喜。上片追忆当年初见时的彼此倾心、尽情欢乐的场面。“舞低杨柳楼头
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对仗工整,而且生动展示了舞筵的典型环境。
下片写别后忆念和重逢的惊喜。全词采取逆入顺写的手法,写重逢却从当年
说起,巧妙地烘托出了重逢的喜乐。而且词中哀乐对比,把离恨、相思衬托
得加倍深沉。语言精炼,感情浓郁,词情婉丽,是婉约派“艳词”的代表。

(刘晓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进士,授官大理评事。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请求外任,授杭州通判,后改知密、徐、湖三州。赈贫救孤,政绩颇
多,后因其诗“谤讪朝廷”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时召为
礼部郎中,次年升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
阳西)、儋州(今海南省儋具)。元符三年(1100)赦还,次年病卒于常州。
卒谥文忠。其散文汪洋恣肆,挥洒畅达。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洒脱豪放,波澜壮阔,独具
一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成就颇高,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
靡之风,抒情言事,慷慨激昂,词风豪迈清新,雄健放拔,开豪放词派的先
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画也自成一体,工书法为“宋四家”之一,
绘画主张“神化”,为一代大师。

(张洪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七言绝句。苏轼写
于熙宁五年(1072)任杭州通判时,歌咏西湖的名篇之一。原诗共五首,这
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人准确地抓住了骤雨前、中、后的风雨变幻的特色,乌
云涌起、暴雨倾泻、风起云散、雨过天晴四个过程,环环相扣,层层衔接,
一句一个景观,文辞生动精彩,妙趣横生。首句“黑云翻墨未遮山”,雨前
乌云密布翻滚而来,气势凶猛,咄咄逼人。霎时间,倾盆大雨掷地有声,白
雨珍珠“乱入船”,西湖置于骤雨之中。“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
天”。诗人用“忽吹散”,“水如天”,把狂风忽飘,雨过天晴,碧波如镜,
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色描绘的出神入画,淋漓尽致。诗中所用“黑云”与“白
雨”,“翻墨”与“跳珠”,“未遮山”与“乱入船”,“卷地风”与“水
如天”对比鲜明,富有情趣,为自然多变的奇景留下真切的艺术剪影。

(张洪英)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七言绝句。苏轼于熙宁六年
(1073)春任杭州通判时游西湖所作。描绘山湖晴光雨色不同的绚丽胜景和
绝妙无双的旖旎风姿,有点、有染、有喻、有赞,是歌咏西湖风景诗中的千
古绝唱之一。前二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既描绘了西湖
的秀山绿水,也盛赞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更是神来之笔,妙丽新奇,不论浓妆艳抹,还是轻描淡饰,都是超奇
脱俗,令人神往。这种遗貌传神的手法,显示了诗人洒脱飘逸的风格,开阔
豪迈的胸怀。被后人视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篇。

(张洪英)


《题西林壁》七言绝句。苏轼作。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
州贬所(今湖北黄冈县)改迁汝州(今河南监汝)团练副使。取道庐山,游
遍庐山之后作诗七首,这是最后一首,是对庐山全貌总结的“千古绝唱”。
上半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紧紧抓住庐山的全部景
致从“横”、“侧”、“远”、“近”、“高”、“低”、“正”各个不同
角度,展现给读音一幅谷秀奇峰,千姿百态的画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
象空间。下半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这迥然、错落
有致的庐山却道不出那变幻无穷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诗人还在这神奇莫测的
深山之中。它揭示了全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等令人深思的哲
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启发人们要从“身在此山”的局限中超越出来,要高瞻
远瞩,总揽全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张洪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苏轼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任知州,为悼念爱妻王氏而写。首句“十年生
死两茫茫”直入悼亡本题,夫妻双方生死隔绝十年,不能互倾衷肠,世事渺
茫无知。人虽已亡,对过去的夫妻恩爱之情,实难忘怀。“自难忘”前面加
上“不思量”,读来感人至深。“千里孤坟”以下两句,感慨万千。“纵使
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几笔勾出屡次遭贬,仕途与生活坎坷的潦
倒情形,使词意更为深刻。下片写他梦中恍忽回到了念中的故乡,看见妻子
梳理红妆,仪容依稀当年。相见时,只能相顾,却不能相言,千情万绪“惟
有泪千行”。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悲痛凄凉之感。结尾三句由梦境
又回到现实,“明月夜,短松冈”多么凄冷幽邃的环境啊,这就是年年令人
柔肠断寸的地方,以景结情,含思衰婉,余韵无穷。

(张洪英)


《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苏轼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天,当时在
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因祭常山回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铁沟,写下了
这首杀敌报国的出猎词。上片主要写“出猎”时的举止神态的豪迈气慨,一
个“狂”贯通全篇。勾出一个走马挽弓“狂”态不减少年的风采。“千骑卷
平岗”“卷”字巧妙勾出一幅万马奔驰,人声鼎沸,威武壮观的场面。下片
抒发由打猎畅饮美酒后激起的雄心壮志,虽然“鬓微霜,又何妨”,增添几
根白发,又有什么妨碍呢?结尾三句直抒胸臆,点明杀敌报国的题旨。表达
了他渴望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全词结构严谨,叙事、抒情相映
生辉,场面气势威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