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质,抨击了那些窃居高位,穷奢极欲而又无所事事的达官贵人。文章不是通
过正面议论,而是运用“比”的手法揭示中心。卖柑者以劣充优行骗谋利而
又享有盛名,招徕顾客,正与统治者“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相同;卖
柑者“赖是以食吾躯”,正与统治者“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
“坐靡廪粟”相同;柑子外表“烨然”而内瓤“干若败絮”,正与统治者俨
然“干城之具”、“庙堂之器”却无所事事,腐败无能相同。作者正是以这
种对比的手法,曲折而尖锐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憎恶,仇视之情。语言辛辣
犀利,运用了大量反问句,有如利箭连发,揭露深刻,抨击有力。

(刘洪策)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钱塘(今浙
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作家。据说他曾入吴王张士诚幕,有远
大政治抱负。著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隋
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及杂剧《龙虎风云会》
等。明代建立后,曾从事“稗史”的编写,后来长期南北游历,不知所终。
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结构壮阔宏伟,严密而精
细;塑造了400 多个人物,个性鲜明;战争场面繁多,错综复杂,惊心动魄;
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凝炼,对后世影响较大,所写题材,至今被当作戏曲题
材在广大民众中流传。

(刘洪策)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
等。长篇白话小说,共120 回。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成书于元末明初。作者
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材料,并在有关民间传说及讲史话本、
戏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以魏、蜀、吴
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表现出鲜明
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
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小说结构宏伟严密,战
争场面描写雄伟壮观。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善于
把人物放在现实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其思想性格。语
言通俗明快,富有表现力。《三国演义》代表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
就,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戏曲中也出现了大批三国剧目。

(刘洪策)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明代诗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洪
武三年召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写诗讽
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后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写《上梁文》受株连被腰斩。
高启青年时即有诗名,与杨荃、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
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所以他的诗体制不一,风格多样,
学习汉魏晋唐诸体,均有摸拟痕迹。但他才思敏捷,诗歌多有佳作,为明代
最优秀诗人之一。

(周洁)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七言歌行。高启作。当时诗人登上南京雨花
台,面对波涛滚滚的长江,联想起历代兴亡交替,感慨万千。诗首先描绘了
大江东去,钟山如龙的壮阔景观,语言豪放,接着一气呵成,从秦始皇写到
“前三国,后六朝”,点明因割据造成生灵涂炭,宫阙荒芜,血流如潮的惨
状,中间夹以抒情,极其悲壮,最后歌颂祖国统一,“四海永为家”。全诗
笔力雄健,意境开阔,把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四句一韵,平仄相间,
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周洁)


《养蚕词》七言歌行。高启作。诗描绘了蚕农妇女养蚕的耕种辛苦和丰
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接着点明蚕农忙于作丝,是因为又到了“夏税相催时”。
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语言质朴、自然,颇近古乐府的风格。

(周洁)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杭州)人。明代政治家、
民族英雄、诗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进士,历官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
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刺入侵,土木堡一战,英宗被俘,明军被消
灭50 万,并进逼北京。于谦时任兵部尚书,拥立英宗弟为景帝,并主持抗战,
使局势转危为安,建立了卓越功勋。后英宗还朝复位,诬他“大逆不道,迎
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他的诗多忧国忧民的内容,风格质朴刚建,多有佳作。
有《于忠肃公集》。

(马素君)


《石灰吟》七言绝句。于谦作。诗中借物言志,以石灰自喻,描绘石灰
的锤炼过程。借石灰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
惜”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诗人“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坚强志向。语意双关,
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重气节,轻生命的高尚品质和道德精神。直抒胸臆,
明白如话,而意境有独到之处,所以一直为后世传颂。

(马素君)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明代诗人。明茶
陵诗派领袖,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成化、
弘治年间(1466—1505),他以台阁大臣地位,主持诗坛,颇有声望。他论
诗的艺术观点多半附和严羽,但在谈论诗歌音调的轻重、缓急,以及作诗用
字的虚实、结构的起承转合上,有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宗法杜甫,多是从音
调、法度着眼。这些观点对前后七子有明显的影响。名作《拟古乐府》实际
是以乐府诗体作史论,道学气味很浓。少数抒情诗,如《寄彭民望》可读性
较强。他是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在明前期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

(刘春阳)


《寄彭民望》抒情诗,明代李东阳作。写于明成化、弘治年间(1466—1506)。当时,诗坛上出现了茶陵诗派,他们在创作上仍未脱台阁体气息,
多是逢迎应酬之作,象本诗这样的可读作品为数很少。全诗四联八句56 字。
首联引战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的典故写彭民望衣食无着。颔联、颈联具体
写“秋风”“夜雨”之时,彭依然布衣短褐,梦中“亦寒”;“人情阅尽”,
知交难觅。尾联写彭虽才识过人,却滞留学馆,过着清苦的生活,自己因未
能予以帮助而感到惭愧。诗中对彭怀才不遇深表同情。全诗首句入韵,一韵
到底;音调轻重缓急;用字虚实结合。对后七子有一定的影响。

(刘春阳)


马中锡(?~1511 或1512)字天禄,号东田,河北故城人。明代作家。
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武宗时曾任刑科给事中、兵部侍郎。因反对宦
官刘瑾,被贬入狱。刘瑾伏诛后,出任大同巡抚。正德年间(1506—1520)
奉命镇压刘六、刘七起义。他力主“招安”,并亲赴刘营劝降。但当权者决
意镇压,刘六等拒不受降,然兵至故城,戒毋犯马中锡家。于是朝廷以“纵
贼”之罪,瘐死狱中。数年之后,巡按御史卢雍追讼其冤,朝廷方复锡官,
赐祭予荫。著有《东田集》(一称《东田漫稿》)六卷,诗文各三卷。

(刘春阳)


《中山狼传》寓言故事,明代马中锡作。系据古代传说写成于明朝初年。
全文2600 多字。故事写赵简子猎于中山,狼中箭而逃,遇东郭先生将它装袋
子里隐藏,但危险一过,狼即凶相毕露,要吃掉救命恩人东郭先生,最后幸
有一老者相救,设计杀了恶狼。从而解除了危难。故事揭示了对本性凶残的
恶狼不能仁慈,必须坚决消灭之,同时也借狼的本性勾画出了世上忘恩负义
者的丑恶嘴脸。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
象。人格化了的中山狼狡猾残忍,东郭先生迂腐软弱,杖藜老人沉着坚定,
都是通过情节发展和具体行动刻画成功的,富有典型意义。

(刘春阳)


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明代
散曲作家。少时鄙薄科举,不应试,筑楼高邮城西,与当时文士谈咏其间,
自号西楼。他雅好词曲,精通音律,一生纵情山水诗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