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活。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层次井然,语言纯朴,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
统一,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优秀诗作。

(孙兆汶)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更名人瑞,字圣叹。一说
本姓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明诸生,为人狂放
不羁,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务。他博览群书,好谈《易》,又好讲佛,
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
《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
完成后二种。其著作甚多,但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他的评点很注意思想
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和人生观灼然可见。他对
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并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小说戏曲
创作理论。在评点的同时,也对原作加以修改,除词句外,还作了全局性的
删削。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年9 月版,《金圣叹全集》。

(申海田)


夏完淳(1631~1647)初名复,明亡后改为完淳,乳名端哥,字存古,
号小隐,又号灵胥(或作灵首),也称玉樊。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人。明代作家。生当明末的动乱年代,受中国知识分子崇高气节的优良传统
的影响甚深。明亡后,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后,父、师先
后死难。夏完淳复入吴易军中参与军事。易败,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进行抗
清斗争活动。顺治四年(1647)七月,因奉表谢恩事,被海上罗卒所捕。解
送南京后,大骂汉奸洪承畴,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完淳作品甚多,大多
散佚。据清人何其伟记载,其作品主要有:《玉樊堂集》、《内史集》、《南
冠草》、《续幸存录》等,诗集多种,今合编为《夏完淳集》。其中代表作
《南冠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

(孙兆汶)


《细林夜哭》七言歌行。明夏完淳作。此诗最初收于诗集《南冠草》。
作者因谋起义事泄被捕。在解往南京途中,船经细林山,他想起老师陈子龙
当年曾避居此地,自己也来访问过,不禁悲从中来,因而写诗志哀。诗先是
写景,继之回忆当年与师共议同事和起义的情景,慨叹自己被缚和老师沉水,
又忆及当年老师对自己的器重,心情极其悲痛,决心殉国,并葬身于老师墓
旁。全诗如泣如诉,慷慨悲壮,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如结尾:“呜呼!抚膺
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
当来。”一字一泪,情辞悲切,实在令人痛惜兴叹,不忍卒读。诗中浪漫主
义手法的运用,使感情表达得更加激越飞扬,使全诗更增添了撼动人心的力
量。

(孙兆汶)


陈忱(约1613~?)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荡山樵,亦称古宋遗民。
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小说家。约生活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年约八
十岁。读书晦藏,以卖卜为生。工于诗文,究心经史,稗编野乘无不贯穿,
为众人推重。明亡后,不与清廷合作,绝意仕进,与归庄、顾炎武等组织具
有反清倾向的“惊隐诗社”。希图南明“中兴”。时四方同志咸集,往来于
五湖三泖之间。以贫老终于乡。诗歌触及现实矛盾,但所作诗文均多散佚。
又好为通俗文学,有《续二十一史弹词》、《痴世界曲本》及《后水浒演义》
等。今所见,仅《后水浒演义》(一名《混江龙开国传》,又名《三续水浒
传》及《水浒后传》)八卷四十回,系续百回本《忠义水浒传》而作。该书
为清初较有影响的长篇白话小说之一。

(孙兆汶)


《水浒后传》长篇小说。清初陈忱作。全书八卷四十回,是明初施耐庵
《水浒传》的续书。该书通过描写被招安后的梁山兄弟受到反动统治者的利
用、分化和杀戮,大部分死去,尚在的梁山好汉李俊、阮小七等三十二人看
透了反动统治者的阴谋,又重新举梁山大旗,参加抗击金兵的斗争,后来避
居海外,开创基业的故事,表现了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
寄寓着作者对明王朝的眷恋及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
朽,表现了对民族压迫的反抗,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作品通过一系列故事
情节,刻画出许多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如阮小七的英勇果敢,李俊的深谋
远虑及关胜、呼延灼、朱仝等孤身奋战等,给敌以沉重打击,蔡京父子等均
落入梁山英雄手中。总之,续书的基本精神与《水浒传》是一致的。但人物
性格却不及《水浒传》鲜明。前半部较精彩,后半部稍逊。

(孙兆汶)


李玉(1591?~1671?)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江苏
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戏曲家。崇祯间举人。与吴传业友善。吴称:“其
才足以上下千载,其学足以囊括艺林,而连厄于有司。”明亡后,绝意仕进,
专门致力于戏剧创作及戏曲评论研究,尤精于北曲。曾改定当时著名戏曲音
乐家徐于室、钮少雅的理论,为《北词广正谱》十八帙,至今仍是研究北曲
曲律的重要著作。一生著述甚丰,计共作传奇四十余种,传世者约二十余种,
总称《一笠庵传奇》。最知名的有《清忠谱》、《麒麟阁》及《一捧雪》、
《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简称《一人永占》又称“一笠庵四种
曲”。其中《一捧雪》、《占花魁》的成就最高。

(孙兆汶)


《清忠谱》清传奇剧本。原名《一笠庵汇编清忠谱传奇》。后人又称《五
人义》。李玉作,付刻印时毕魏、叶稚斐、朱素臣参与修改加工。共二十五
出。此剧写明末东林党人周顺昌在苏州同魂忠贤等阉党斗争而入狱。市民颜
佩韦等五人率众大闹府衙,要求释放周顺昌。最后部被处死,周顺昌等东林
党人也被勒死牢中。至崇祯当政,重新起用东林党人,才击败魏党,正气才
得以伸张。此剧通过这一斗争史实,深刻地揭露了明宦官的专权跋扈、横行
不法,政治的黑暗与腐败。成功地塑造了周顺昌的清风亮节、刚直不阿、疾
恶如仇和颜佩韦等纯朴正义豪爽而有胆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善
良正直英雄的拥护与热爱,对邪恶阉党统治的反对与痛恨及对清明政治的渴
求。剧中情节真实,是我国第一部可考于史的戏剧,曲文悲壮而慷慨,具有
沉郁顿错的艺术风格。

(孙兆汶)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有时自署鹿樵生、灌隐主人,
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清代诗人。曾帅事张溥,为“复社”成员。崇祯
四年(163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迁东宫侍读,南京国子监司业,福王
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侯方域不合,辞官归里。明亡后,屈身仕清,为
国子监祭酒一年。后以仕清为恨。临终遗言:“敛取僧服,墓前树一圆石,
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足矣!”伟业工诗词,少作大多才华勃发,吐纳
风流。及遭丧乱,阅兴亡,则荡激苍凉,风骨愈上,暮年则似庾信之萧瑟。
其诗取法盛唐及元、自诸家,尤工七言歌衍,溶成吴氏七言歌行的艺术特色。
《圆圆曲》、《楚两生行》等诗流行颇广。号称“娄东派”。著有《梅村家
藏集》等。《圆圆曲》七言歌行。清吴伟业作。此诗约作于清顺治七年(1650)
前后。它谴责了吴三桂为了夺回爱妾陈圆圆,不惜叛国投敌,勾引清兵入关,
侧面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该诗对吴三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其中一段:“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
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这里既有对吴三桂的同
情,也有对他的箴贬,当然,诗中也有对农民起义军的仇视,这应予以批判。
此诗以讽谕的手法,比喻、双关、事典互用,将历史与现实合为一体,寓意
深刻,耐人寻味。在结构上,倒叙、顺序分明,对比强烈,过渡自然。语言
生动形象,虽为歌行体,但由于注意了平仄声调和对偶句的运用,故全诗音
节谐婉,情厚韵丰。

(孙兆汶)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余姚(今属浙
江)人。清代学者、史学家、文学家。父尊素,东林名士,为魏忠贤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