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伟)


《背影》回忆性行情散文。朱自清著。写于1925 年。作者怀着真挚的
感情,抓住瞬息间的生活感受,抒写了父子的亲情。作品构思巧妙,别开生
面地扣住父亲的背影,以极为简洁有力的白描手法,透过背影由表及里地展
示了父亲对儿子的骨肉至情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同时又以反村手法,强烈地
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简洁的家境描述,透露出旧社会小资产
阶级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也更见出父子情深。作品
语言平易自然,描写平实细致,布局严谨,以背影为重心,虚实结合、疏密
有致地在极为短小的篇幅中,深刻感人地表现了主题。

(赵伟)


《荷塘月色》散文。朱自清著。写于1927 年7 月。正是作者思想十分
苦闷的时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是作者为了摆脱现实烦恼、
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作品结构填密细致,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
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从空间顺序中来表露
内在思绪,于静思默察中反映“独处的妙处”的复杂心情。作品先着重写荷
塘,继写月色,后写塘的四周,有静有动,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
把月光和荷塘融结在一起,在有限篇幅中,写尽了月下荷塘的种种景色。作
品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高明地把譬喻、对比、烘托,以及通感等手法结合
起来,创造了独特的意境。语言朴素优美、生动自然、充分显示出朱自清散
文的艺术成就。

(赵伟)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用名息庐、鸿蒙、恂如等。山东诸城
人。现代作家。青年时代就读于北京大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开始新
文学创作。1921 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12 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34
年,自费赴欧洲各国考察。1935 年回国,任《文学月刊》主编。抗战爆发后,
先后在上海美专、暨南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任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文联理事、全国作协常务理事。后历任山东省文
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文化局局长等职。曾
为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早期作品多描写青年人对爱与美的理想追求。
后期转向揭露严酷的社会现实。追求光明、同情弱小为其创作特色。著有短
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等。193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山雨》为其
代表作。

(王军)


《沉思》短篇小说。王统照著。女主人公琼逸是位美丽、纯洁的演员,
为了艺术和美,自愿给名画家韩叔云作裸体模特儿。但是,她的行为却不被
人们理解,招来了社会上各种人的误会、干扰和摧残;相知几年的男友对她
冷淡起来,以至变成了“陌路人”;50 多岁的傲慢的官吏企图占有她,不能
得逞就到处造谣中伤她;就连声称要“表现人生真美”的画家韩叔云,实际
上也没有真正理解美和爱,终于变成了“兽性的狂人”结束了艺术生涯。这
些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世俗“爱”,琼逸困惑不解,一个人跑到城外,在
湖边的亭子里沉思。小说通过这一沉思者的形象塑造,揭示了爱和美的理想
被世俗社会毁灭的现实,也流露出自己的伤感情怀。

(王军)


《沉船》短篇小说。王统照创作于1927 年10 月。小说塑造了刘二曾、
妻子、伙伴顾宝、野店老主人等艺术形象。主人公刘二曾是个农村理发匠,
他勤劳朴实,对故乡有着炽热的爱。然而,天灾、重税、兵匪、迫使他无法
生活下去。他怀着朦胧的希望和迷惘的矛盾心理,拉家带口,踏上了闯关东
的道路。他越走越感前程渺茫,忧愁与时俱增。在独石野店,在妻子不断督
促劝说和朋友顾宝热诚帮助下,途中乘坐一艘日本商船。但因日本资本家贪
图利益,不顾中国难民的死活,致使刘二曾一家乘坐的日本海船严重超载,
造成船沉人亡的悲剧。反映了20 年代中国农村衰败、破产的农民流离失所的
社会现实,控诉了帝国主义者压迫、坑害中国民众的罪恶。作者通过对刘二
曾从离家到海滨一路上满怀希望和心神不安的复杂心理的描述,与其随后的
遇难相对应,构思巧妙,角度新颖,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王军)


《山雨》长篇小说。王统照创作。1933 年出版。主人公奚大有勤劳质朴、
憨厚保守,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形象。他热爱土地,希望靠自己规矩本分的
劳动,使一家老小能过上有吃有穿的安稳日子。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
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迅速衰败,整个农村变的
残破不堪,一片凋零。加上苛捐杂税、天灾兵祸的袭击,使他“靠地吃饭”
无法生活下去,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城里寻找活路。小说在相当广阔的背景下
写出了社会的极度动荡,农民的苦难深重,人心的浮动不安。以现实主义的
艺术图画,令人信服地说明,中国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发展到“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程度,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山雨》是“五四”运动
以来反映北方农村崩溃现实和塑造农民形象的力作。

(王军)


田汉(1898~1969)字寿昌,笔名陈瑜,湖南长沙人。现代剧作家。早
年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喜爱戏剧,1917 年留学日本,1920 年写了第一个剧
本《环琳与蔷薇》。1921 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2 年回
国,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创作了《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午饭
之前》等剧作。1925 年起先后创办了“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南
国艺术学院”,主编《南国半月刊》等杂志,演出他创作的《名优之死》等
剧。193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写了
大量话剧、歌剧和歌词,他和聂耳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
的国歌。抗战胜利后,写了话剧剧本《而人行》、电影剧本《忆江南》等。
建国后,写了大型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京剧《白蛇传》、《情
深》、《谢瑶环》,还写了许多散文、诗歌、评论和学术论文,整理出版了
《田汉剧作逃》。他毕生创作话剧、戏曲、电影文学剧本100 多部。是我国
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

(赵伟)


《名优之死》三幕后剧。田汉著。写于1929 年。剧中通过对一代名优
刘振声反抗性格的刻画及其悲剧命运的描述,有力地揭露了狐鬼横行的旧社
会摧残艺术、迫害艺人的罪行,刘振声一生苦钻技艺,尊重艺术,嫉恨邪恶。
他以心血培养的弟子刘凤仙因受有权势的流氓杨大爷的利诱,日益走上堕落
的道路。刘振声为此而感到愤怒和痛心,他勇敢地和杨大爷展开斗争,揭露
他的丑恶行径。杨大爷率领他的鹰犬用最毒辣的手段凌辱刘振声,最后把刘
振声逼死。剧本通过主人公刘振声悲惨的死亡,向旧社会提出了愤怒的控诉。
《名优之死》是一篇旧社会艺人苦难生活的实录。全剧手法洗练,风格沉郁,
是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剧作。这个剧本标志作者在话剧创作艺术技巧上已经趋
于成熟。

(赵伟)


《回春之曲》三幕话剧。田汉著。写于1935 年。以“一·二八”事变
为背景,通过南洋华侨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抗日斗争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民,
特别是爱国青年反对国民党投降卖国政策,坚持抗日斗争的爱国思想运动。
剧中主人公高维汉是个活泼、健壮、乐观的青年,当日寇入侵我国东北时,
他毅然告别热恋中的情人梅娘,与其他华侨青年一起回国参加了抗日义勇
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仍不忘杀敌,高呼:“不愿做亡国奴的,杀啊!前进!”
忠于爱情的梅娘特地赶回国来照料他,他终于恢复健康。全剧从始至终洋溢
着革命激情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人物对话自然流畅,抒情歌曲的插入增强
了戏剧的感染力,加强了剧本的诗的素质。

(赵伟)


《丽人行》话剧。田汉著。写于1947 年。剧本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
的上海为背景,写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工人刘金妹受尽敌伪的欺凌
压榨,她的苦难遭遇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在敌伪统治下的悲惨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