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概。小说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成功地塑造了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
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以及敌师长张灵甫等血肉丰满的形象。结构主次分
明,战争的描写中穿插了许多日常生活画面,有张有驰,波澜起伏,是当代
文学中描写战争取得显著成就的长篇小说之一。

(周立勋冯恩大)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河人,现代女作家。中学
时代喜欢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去北平,进女师大附中学习。
1932 年开始为报刊写稿,1933 年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出版。
1934 年与萧军去青岛又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成为30 年代文坛上
活跃的女作家。1936 年东渡日本疗养。1937 年回国,同端木蕻良、胡风等人
创办《七月》,之后先后到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
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1940 年与端木蕻良去香港,1942 
年病逝。她的代表作是《生死场》,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
《桥》、《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短篇小说集《牛车上》、《旷
野的呼唤》,还有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杨世谷)


《生死场》长篇小说。萧红著,1935 年容光书局出版。小说共十七章,
以1931 年“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人民的生活斗争为题材。前十章写的是
“九·一八”事变前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农村的生活,作品通过二里半、王婆
和金枝三户劳动人家一些日常琐事,折射出被压迫人民群众血与泪的控诉。
后七章写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的现实促使人们从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眼
光转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赵三那深沉的“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
是中国鬼”的誓言融进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情绪中。萧红怀着对失去的东北故
乡土地的眷恋,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
“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生死场》是三十
年代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生活和斗争的名作之一。

(杨世谷)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1940 年12 月。这是萧红回忆在
故乡呼兰河的童年生活的小说。作者用风趣的笔调勾划出了北国小城死气沉
沉的生活,这里任何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如一匹马陷于泥坑,两个学徒打
架,都会引起一阵风波,紧接着又很快恢复平静。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循
环往复,人们依时随分,活着吃饭,死了完事。多么卑琐、愚昧!作家在回
忆中搜索那辛酸往事,塑造了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姑娘等被
污辱被损害的形象。呼兰河这北方小城就象罐头盒,什么人都会被窒息而死,
然而到死他们也没明白过来。这正是作家所悲哀的。整部作品回荡着感伤、
低回、凄清的调子,通过这些普普通通人物的不幸生涯,有力地揭示了封建
制度的野蛮。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身具有极大的否定力量,使人们感到现实
非变革不可。

(周立勋冯恩大)


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学名飘霞,笔名蒲风、黄风,广东梅
县人。现代诗人。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27 年开始诗歌创作。后去印尼与友
人合编文学刊物。1930 年辗转到上海,入中国公学学习。1932 年与穆木天、
杨骚、任钧等发起“左联”领导下的“中国诗歌会”,创办会刊《新诗歌》。
1935 年东渡日本,参加左联东京友盟的活动。1936 年春夏之际回国,在福州、
汕头、梅县、厦门、广州等地辗转流徙,所到之处邀约青年作者举办“诗歌
座谈会”。1938 年在广州参军,同年加入共产党。1940 年10 月到新四军军
部工作。1942 年8 月12 日病故于皖南,解放后追认为烈士。蒲风写过各种
诗体:抒情诗、叙事诗、讽刺诗、墙头诗、传单诗,出版过15 部诗集,代表
作是《茫茫夜》。

(周立勋冯恩大)


《茫茫夜》诗歌。作者蒲风,发表于1933 年。全诗以母子对话的形式,
写一个在风狂雨暴的黑夜里,贫苦的老母亲怀念失踪的儿子。她不了解儿子
何以别母离妻“远离乡里”,盼望儿子早日归来。儿子青是农村中年轻一代
的觉醒者,他离家参加“穷人军”,为了大众的解放而斗争。诗中塑造了“青”
这个觉醒的农民形象,通过他安慰和鼓舞千百万纯朴善良的母亲。诗歌反映
了农民对剥削者压迫者的抗争,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追求,感情深沉炽
热,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形式灵活自由,语言通俗,体现了左联关于诗歌
大众化的主张。

(周立勋冯恩大)


叶紫(1912~1939)原名俞鹤林,湖南益阳人。现代小说家。1927 年“马
日事变”中叶紫的父亲、姐姐均遭杀害,他本人被通缉,逃出家乡,开始流
亡生活。1933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左联”,和别人合力创
办《无名文艺》,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丰收》,获得好评。1935 年出版
短篇小说集《丰收》,鲁迅为其作序。1936 年加入中国文艺家协会。1939
年为贫病所迫去世,年仅27 岁。短短几年共发表小说、散文近40 篇。多年
酝酿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中篇小说《菱》等作品都未能完成。
叶紫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山村一夜》及作者自编而未能出版的《叶紫散
文集》。

(彩娥)


《丰收》短篇小说。作者叶紫,是其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发表于1933
年《无名文艺》创刊号。小说的主人公云普叔,是旧中国一个勤劳、善良的
农民。地主的残酷剥削,连年的兵灾水旱,压得他抬不起头来。他卖屋鬻女,
与旱魃水患拚死搏斗,以巨大代价换取了丰收。但万万没有想到“丰收成灾”,
云普叔一家仍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小说通过对云普叔的遭遇和觉醒过程的
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尖锐的阶级对立,深刻揭示了在旧中国,农民
群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起来革命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真理,否则是没有
出路的。叶紫师承了五四以来鲁迅开创的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其鲜
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革命文学战绩。是三十年代文学创作农民问题获得
成就最高的作家。

(彩娥)


《星》中篇小说。叶紫著,1936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作品通过
梅春姐曲折的生活经历,从妇女解放这一侧面,反映了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
运动从兴起到失败的全过程。梅春姐是一个美好纯洁的农村少妇,不幸嫁给
了外貌丑陋,性情凶暴的丈夫。从小受三从四德封建信条束缚的她只能逆来
顺受。大革命的浪潮使死水一潭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梅春姐又对
新生活充满了希望,终于以爱情为突破口成了革命的“弄潮儿”。大革命失
败了,她的新生活毁于一旦,然而她经受住了沉重的打击,坚定地走出了家
门。叶紫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村革命妇女的形象,它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出
现的把妇女解放和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描写的小说。

(彩娥)


邓拓(1912~1966)原名子健,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当代作家、新闻工作者。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 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斗争。1937 年后历任
中共中央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
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中共中央华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1944
年主持编辑、出版了《毛泽东选集》。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社长兼总
编辑、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等职。1966 年被迫害致死。有历史
著作《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等,
并曾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

(彩娥)


《燕山夜话》杂文集。马南邨(邓拓)著。从1961 年起,在《北京日
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里陆续发表杂文,后结集成书,先后出版了五集。
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地讽刺种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6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