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仁杰难得的决断一次,连忙的说道:“玉麟,我会如实转告的,你等我的好消息吧。大家都是明白人,相信你的要求不会被拒绝的。”

张准点点头,冷冷的说道:“大家都明白就好,就怕有些人不明白。”

林仁杰于是急匆匆的回去了。

送走林仁杰以后,张准又到匠作坊来。

李德禄建议的百炼钢,当真是不好搞,生产效率的确很低。但是,锻造出来的钢,质量的确很好,令人不得不心动。这些百炼钢,就算不是用来锻造枪管,就是用来制作匕首,那也是锋利异常的。看到百炼钢锻造的匕首如此的锋利,张准有意思给每个战士都准备一把匕首,防身使用。但是现在百炼钢的产量严重不足,他只好暂时放弃了。

希望还在李成栋的身上。

只要他答应自己的条件,将三百户的匠户都送过来,浮山城马上就可以多出几百名的工匠。到时候,几百名工匠一下子投放下去,百炼钢的产量,就可以翻好几倍。有了足够的百炼钢,新型的虎贲铳,就可以批量的生产了。每天生产几十支,是完全有可能的。

得陇望蜀,张准想到铸炮了,随口问道:“你们谁懂得铸炮?”

所有的工匠都齐齐摇头。

铸炮,那可是高难度的技术活,一般的工匠怎么可能会?

周石文遗憾的说道:“大人,只有兵仗局和军器局的工匠,才懂得铸炮的。”

张准说道:“除此之外,就没有别人懂得了?”

周石文肯定的说道:“应该是没有了。”

罗大山想了想,不太肯定的说道:“也不是完全没有。咱们山东以前的巡抚孙元化孙大人,就是铸炮的专家。他在登州开设的铸炮工场,一年能铸造好几门的红衣大炮,仿造的佛郎机火炮的数量更多。后来孔有德那反贼作乱,占领了登州,将铸炮工场毁坏了。所有的红衣大炮,也被拉到鞑子那边去了。”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那些铸炮的工匠呢?”

罗大山悲怆的说道:“乱军当中,被杀的被杀,被抓的不抓,应该都没有了。活着的,现在应该也是鞑子的奴隶了。”

张准忍不住大失所望。

孙元化这个人,张准是知道的,他是徐光启的弟子,懂得数学和铸炮。徐光启是大明朝的第一个科学家,教出来的弟子,当然不会输到哪里去。遗憾的是,徐光启去年就病逝了。孙元化则因为孔有德的叛乱,遭受政敌余应桂、路振飞等人的不断攻击,在崇祯五年三月就被逮捕下狱。

孙元化的命运,涉及到两个大臣之间的斗争。一个是周延儒,一个是温体仁。周延儒是要保孙元化的,温体仁却是要将孙元化处死。温体仁希望过孙元化案,将周延儒从首辅的宝座上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最终,周延儒被迫辞职回家,温体仁成功出任首辅。随后,崇祯五年九月,孙元化被崇祯皇帝下令处死。

提到孙元化,多半要提到另外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汤若望。汤若望带来了大量的西方技术资料,和徐光启、孙元化等人的关系都相当好。在孙元化被处死的前夜,汤若望还化装成送炭工人,进去监狱,为孙元化告解。不知道老汤现在在哪里?唉,当初多看点明末的资料就好了。

张准问道:“你们听说过汤若望这个人吗?”

一众工匠全部摇头。

张准只好不再问了。

第116章开辟第二条财路

从匠作坊回来,张准回到千户官厅,和值班的刘宝玉聊了一下,了解开垦荒田的情况。和官兵发生直接的战斗以后,张准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肩头上的胆子是越来越重。在这个乱世,想要自保,一定要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包括武装、钱粮等。明末,粮食问题极为突出,张准当然不敢掉以轻心。

刘宝玉现在主管的事务,有些特别。浮山所军户们分到了田地以后,很快出现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工具和牲畜严重不足。前者,李奉来、尹根盛、邹火鸣等人,还可以带着铁匠日夜不断的打造,尽量满足大家的需要。但是后者,就爱莫能助了。

耕地的牲畜中,牛是最重要的,不可或缺。军户们根本不可能有银子来买牛。于是,张准批下了一项计划,专门划拨两千两的银子,用来买牛。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每头牛的价格,大概是在十五两银子左右。两千两银子,可以买一百多头牛,缓解燃眉之急。

所有的生产工具以及耕牛,直接发放给军户使用,暂时不收钱。到十月份粮食丰收的时候,再按照一石粮食一两银子的价格,用粮食来代替。基本上,这等于是提前向军户们收购粮食,收购价是每石一两银子。这样的价格算是比较公道,军户们都乐于接受。

此外,兴修水利,铺路架桥,培育良种,建造谷仓,林林总总,也是非常耗钱的。原来的浮山所,军户是一穷二白,什么都要从头再来。军户们的热情再高,离开这些必要的生产设施,也是无计可施的。光是修建引水渠,张准就投下了好几百两银子。

陆陆续续间,经刘宝玉发放的银子,已经有五千多两。这意味着,在十月份粮食丰收的时候,张准将回收大约五千多石(约100万斤)的粮食。目前整个浮山所已经播种粮食的田地,总共是五万多亩,按照每亩产量一石来计算,总产量应该是五万石左右。

除了军户们自留的粮食,多余的粮食,都将被张准全部收购。这是一早就决定好了的。任何多余的粮食,张准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粮食只允许在浮山所的控制范围内流通。如果要将粮食卖到外地,必须经过张准的批准。否则,就算是走私,要受到严厉惩处的。张准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便宜了外人。

在明末,粮食绝对是大杀器。崇祯末年,粮价飙升到每石四两银子,还是有价无市。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粮食的问题发愁。又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一点点的粮食,出卖自己的尊严,乃至于生命。崇祯二年,鞑子入塞,围困京师,各方勤王军队入京,兵部居然无法供应粮食,导致勤王军队怨声四起,无心恋战,一败涂地。

“大人,属下这边,以后每个月可能需要三四千两的银子……”刘宝玉试探着说道。

“我知道。我会尽量解决的。”张准点头说道。

原来的浮山所,耕地面积只有三万亩左右,现在开垦了这么多的荒地,各种生产工具和耕牛都严重不足,随着开垦荒地的越来越多,需要提前发放的银两会越来越多。但是他现在的收入,只有精盐这一项,每天的利润,也就是二三百两银子,可不够这么消耗的。

开辟第二条的财路,已经迫在眉睫。

说话间,薛知蝶风风火火的来了。

薛知蝶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见面就向张准说道:“我考虑过了,还是要问清楚,你到底要做什么生意。要不然,我不会答应你的要求的。”

张准示意刘宝玉先去忙自己的事情,将薛知蝶带到旁边的偏厅,坐下来,皱眉说道:“我前天说得不清楚吗?”

薛知蝶说道:“我不能害了她。我要你说得更加清楚一些。”

张准凝视她片刻,深沉的说道:“坐下来说吧。”

薛知蝶坐下来,将腰肢挺得笔直的,神情显得非常的严肃。

张准有条不紊的说道:“你的闺中好友,既然是做海上贸易的,那么,你对海上贸易,应该也有所了解吧?你先给我说说,江南的海上贸易,什么货物的利润最大?”

薛知蝶不假思索的说道:“当然是生丝!江南的生丝,运到南洋的马尼拉,转手就是三到五倍的利润。商人们都说,一船的生丝,能够换回来半船的银子。除此之外,就是丝绸、茶叶、瓷器、药材、棉布、砂糖、纸张、果品等,也都有比较大的利润。”

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慢悠悠的说道:“那从海外贩卖到江南的货品呢?”

薛知蝶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狐疑的说道:“你是要……买货?”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你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了。”

薛知蝶对海上贸易,还真是熟悉得很,张口说道:“从海外输入的货品,主要有香料、珍宝、番米、椰子、绿豆、番被、番藤席、草席、番纸、番泥瓶、番镜、火炬、粗丝布、西洋布、漆、皮货、矿货等。来自南洋的货物,要便宜一些。来自西洋的货物,就要昂贵一些。”

张准从容不迫的说道:“所谓的番镜,应该就是玻璃吧?”

薛知蝶点头说道:“没错,就是玻璃,又叫水琉璃。”

张准淡淡的说道:“玻璃的利润大不大?”

薛知蝶目光闪动,飞快的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