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第14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刚刚开始读书认字的时候,辽阳就已经陷落了。辽阳陷落时对明国人的打击,他们是非常清楚的。他们的先生,甚至赋诗一首,以示哀叹。复社每次议事,说起辽阳的失陷,都是一片的愤慨。

进入都司衙门以后,曲折的回廊,宽敞的厢房,红墙碧瓦,绿树红花,就好像是缩小版的皇宫。事实上,辽东都司衙门,的确要比其他各省的都司衙门,都要威武雄壮很多。

当时,为了显示天朝的威严,辽东都司衙门的建筑规格,是朱元璋特许破例的。从洪武八年(公元1575年)到现在,已经两百六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都司衙门的主要建筑,依然是完好无损。只有藏经阁的位置,被焚毁了,一眼看过去,只有人头高的杂草。

当时的藏经阁,存放辽东都司有关秘密资料的地方。鞑子杀入辽阳的时候,看管藏经阁的官员,就将藏经阁点燃大火,将里面的全部资料都少毁掉。而这几名官员,自己也献身于火海。当时的辽东官员,还是比较有骨气的。

看到藏经阁的原址,已经被蓬松的杂草覆盖,顾炎武和黄宗羲的内心,更加的感慨。当时辽阳陷落的一幕,仿佛又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失去了二十年的土地,终于是重新回到了明国的怀抱,这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

在以前,不知道多少人,都梦想着要收复辽阳,收复辽东,可是,他们始终没有做到。相反的,鞑子得寸进尺,越来越嚣张。直到今天,虎贲军才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这是袁应泰大人的手书……”

进入中堂以后,顾炎武看着旁边的墙壁,忽然伤感的说道。

众人都忍不住转过头去,看着顾炎武注视的墙壁。只看到在辽东都司衙门中堂左边的大圆柱上,刻印着好些鎏金的大字。鞑子占领辽阳以后,估计是附庸风雅,并没有将这些字体铲除。因此,上面的大部分字体,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这些鎏金字体的落款,正是前辽东经略袁应泰。

再看中堂的其他地方,还有不少前任辽东经略又或者是辽东巡抚的手迹。作为明朝最高级别的文官,他们个个都是书法家,留下的笔迹,自然是相当出色的。只可惜,在张准看来,他们的身份,和这里的功能,颇有些不般配。他们的笔迹,不应该留在这里。相反的,这里应该摆放十八般武器。

这个大厅,曾经是昔日辽东都司的权力中枢,是掌控辽东的最高所在。站在这里,就等于是控制了辽东。镇守这里的,不应该是一位文官,而应该是一位武将。就好像是当初的李成梁。只有出色的武将,才能镇住这片富饶却又充满杀气的地方。

明朝的辽东控制区域,面积只相当于今天辽宁省的三分之二左右,和中原的土地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但是,明朝上下,都很注意辽东的存在。因为,这是汉人正统王朝,第一次将辽东真正纳入自己的版图。大量的迁徙汉人到来,也是从明朝开始的。

在朱元璋之前,没有人有能力,又或者是有心思,控制辽东。因此,这份沉甸甸的功劳,是必须记在朱元璋身上的。无论别人怎么污蔑朱元璋的残暴,他为汉人建立的不世功业,是谁也不能抹杀的。没有朱元璋,就没有属于汉人的辽东。

汉代的时候,辽阳又叫做襄平,是公孙家的地盘。但是,公孙家的势力,显然是最弱的。唐代的时候,这里基本上都是羁縻州,是契丹人的地盘。宋代的时候,这里一直都是异族的发源地。一直到明朝,汉人才在这里设置了真正的统治机构。这个统治机构,就是张准现在所在的地方,辽东都司衙门。

“大人,你要说点什么?”

王君宇低声的问道。

他发现张准站在中堂的中间,目光熠熠的盯着前面,神色有异,胸膛微微的起伏,显然是情难自制,好像是有什么东西要宣泄出来。王君宇的性子,和王时德相差很远,他比较喜欢拍张准的马屁,喜欢察言观色,发现张准内心激动,他立刻识趣的问道。

张准的确想要说些什么。站在辽东都司衙门的中堂里面,张准感觉到,自己浑身的血液,都有种往上涌的感觉。他感觉自己的身体,有种膨胀的欲望。他能感觉到,自己是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豪情万丈。

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辽阳陷落,到今年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已经足足十六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辽东都司这个名字,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站在这里,他仿佛能够“看”到,在十七年前,鞑子是如何攻占这里的。

辽阳的陷落,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明朝在辽东的高层,几乎全军覆没。辽东明军的精锐,也丧失大半。光是总兵官,就战死了十个以上。要追究责任,当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十六年的时间过去,很多事情,都已经被遗忘了。但是,有一点是不能遗忘的,那就是袁应泰的责任。

袁应泰是典型的文人,对于治理民政,还算有一手,可是,将他放到军事指挥的位置上,他就完蛋了。以他的能力,根本无法应对鞑子的凶残进攻。这不是袁应泰一个人的悲剧,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剧。畸形的用人政策,自然导致了畸形的战果。

说几句话,已经无法表达张准这时候的心情。他决定写几个字。他要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完全写出来。他要将大明王朝畸形的用人政策,都深深的刻印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沉声说道:“笔墨!”

王君宇急忙准备笔墨纸砚去了。

很快,笔墨纸砚就准备好。

张准走到书桌的前面,拿起狼牙大毫,手腕一转,笔走龙蛇,在宣纸上写下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文人领军,痛哉!”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将他内心的愤慨,都全部表现出来了。

如果当时辽东,不是文人治政,相信鞑子绝对不会有出头的机会。辽东,本来就是军事管理区,应该派遣一员得力的武将驻守。要是有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猛人在,辽东又怎么会出事?这一切,都是因为明国的文官集团,太自我了,太腐朽了,太贪恋权力了。

张准不反对国防部长之类的,由文人担任,毕竟,国家的统治,还是应该由文人主导的,军政府带来的,更多的负面的影响。后世证明,军政府的副作用,的确是太大了。但是,指挥作战,上前线之类的,不应该是文人,特别是根本不知兵的文人。

具体的来说,兵部尚书可以是文官,辽东经略之类的,则必须是武将。或者说,指挥打仗的权力,不应该交给袁应泰。袁应泰就是被放错了位置。放在内地,他必然是一个很好的巡抚之类,但是放在辽东,他就悲剧了。

“裱起来。”

王君宇急忙叫来几个虎贲军士兵,将墨迹未干的宣纸拿走。他是拍马屁的好手,准备将张准的题词,装裱得漂漂亮亮的,然后挂在中堂的正中,流传万世。

张准身边的人,看到张准写出这样的题词,自然也跟着有些感慨。但是,他们对于张准的题词,并不是完全赞成的。毕竟,他们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认为,那不是文官的错,只是袁应泰一个人的错。要是换了熊廷弼之类的,辽阳肯定不会轻易的陷落的。

阶层之间的矛盾,的确是太难调和了。即使是对张准有些仰慕的顾炎武和黄宗羲,对于张准的观点,也是不敢苟同的。张准反对文人领军,有张准的理由。可是,顾炎武和黄宗羲都觉得,不给武人领军,同样有充分的理由。

五代十国,都是武将治国,结果,天下大乱,这样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如果这时候明国各地,都是武将领军,朝廷根本就无法掌控啊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军阀混战,一塌糊涂。当然,这样的想法,两人是不会向张准表露出来的。

有人忽然问道:“都督大人,消灭鞑子以后,你是不是要进去京师,坐镇紫禁城了?”

全场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

进入京师?

封王?

称帝?

虎贲军收复了辽阳,声望已经是如日中天,鞑子也已经没有什么反抗的能力了。接下来的战斗,应该没有太多的悬念。张准在这个时候,进入京师,入主紫禁城,想必也是众望所归。

张准微微一笑,不动声色的说道:“暂时还没有这样的安排。”

有人紧追着说道:“都督大人,朝廷已经撤往蜀中了,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得,这些人都将自己当做是后世的记者了。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蜀中是不错的地方,适合养老。”

他的回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