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第9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作等已较普遍,其他作物的间作也得到发展。

农作物的间作,包括高、矮杆作物间作和不同作物种类间作,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间作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间作,就是小麦与蚕豆间作,甘蔗与花生、大豆间作,高粱与粟间作等。林粮间作中以桑树、果树或泡桐等与一年生作物间作较多。

张准要宋应星研究的,乃是玉米、红薯、土豆等外来的农作物,和水稻、小麦、豆类等本土的农作物之间的间作。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宋应星他们去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前世的张准,是工人家庭出身,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不是很清楚。

然而,宋应星的反应,明显有点奇怪,颇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显然,他对于玉米、红薯、土豆这些外来的农作物品种,不是十分的在意。在他看来,只要搞好本土农作物的种植,就足够满足全国的需要了。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做好水稻、小麦和豆类的种植,就已经足够了。

毫无疑问,宋应星在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当的知识,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但是,他毕竟是正统的读书人,他的思想,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某些影响,比如天朝上国主义严重,固步自封,排斥外来的事物。他甚至看不起种植经济作物。以前,有人利用田地种植甘蔗之类的,就遭受到宋应星的强烈抨击,为此还闹出不大不小的风波。

张准察言观色,感觉宋应星的思维,的确需要开拓一下。过度的自我,对他的成长,非常的不利。沉思片刻,张准缓缓的说道:“玉米,土豆,红薯都是好东西,要充分的推广开来。这三样农作物,看起来不起眼,其实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又耐干旱,田间地头,门前屋后,庭前院后,山林野地,都可以种植,不会和传统的农作物争夺田地。”

“或许,这些农作物的味道,大家还有些不习惯。我知道有些人说玉米的味道怪怪的,红薯的味道也不好,土豆更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弄来吃。但是,必须告诉大家,这些都是真真实实的粮食,是可以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在灾荒到来的时候,总要比草根、观音土的要好。”

说到这里,张准的语调,逐渐的低沉下去,冷峻的说道:“外面的情势,或许你们不太清楚,才没有感觉到推广这些外来作物的紧迫性。我现在告诉你们,外面的情况,非常的不乐观。”

“长期的战乱,长期的干旱,导致大片的田地荒芜,今年的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大的减产。没有了粮食,就会产生大群的灾民。我估计,到时候会有大量的灾民涌入山东。要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救济,我们自己也会乱。”

“然而,水稻和小麦这两项主要的农作物,想要一下子提升太多的产量,不太可能。因此,我们还是要在其他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者上下功夫。宋应星,你对水稻和小麦的研究,都很有经验,我希望你可以专心致志的对这三样的农作物进行研究。”

宋应星有点不情愿的说道:“谨遵大人的吩咐。”

他的确有点排斥外来的农作物。这种思想,他从小就有,并不是长大以后才形成的。在他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连老祖宗的东西,都不给予真正的重视,整天想着外来的农作物,那算什么事?搞好自己的本行是正经!

张准想了想,缓缓的说道:“宋应星,我告诉你,玉米的最高产量,可以达到每亩两千斤……”

宋应星失声说道:“什么?两千斤?”

难怪他有这么大的反应。当时的粮食最高亩产量,乃是江南最好的稻田,大概每亩产量在五百斤以上。一般的水田,都是在四百斤左右。要是在黄河流域,水稻的产量,还要更低一些,通常只有三百斤,有的甚至还不到三百斤。至于小麦的亩产量,一般也是三百斤左右。这个玉米的产量,每亩地居然可以达到两千斤,那实在是太骇人了。

如果每亩地玉米产量可以达到两千斤的话,青州府总共有三百多万亩的田地,加上山区的土地,超过一千万亩,可以用来种植玉米。每亩两千斤,一千万亩,就是足足……宋应星感觉自己的思维,有点跟不上了,脑海里甚至有点窒息的感觉。

张准看到宋应星的惊讶表情,就知道自己惊吓到这位明朝的农业科学家了。也难怪,玉米亩产量两千斤,是四百年以后才达到的。这个数字,也基本上是试验田的数字。为了达到这个产量,玉米的种子,经过精心的培育,生产过程,也得到全方位的监管,才有这样的惊人产量。在明朝,两千斤是肯定达不到的,有五百斤就很不错了。

但是,张准决定不揭穿这里面的隐情。他决定用这个数字,来刺激一下宋应星,让宋应星有点愚昧的自大思想,出现裂缝。自己对宋应星有期望,有期待,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压力。玉米是外面传来的农作物,咱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一点不好,天朝上国的思想很严重,反映到农业生产方面,只看重粮食作物,只看重五谷,其他的都被蔑视。玉米这个外来的新生物,被蔑视是自然的。

说真的,玉米传到中国,已经至少有三十年的历史了。在万历初年,随着海上贸易的放开,玉米就传入了福建等地。福建当地的官府,在开始的时候,也曾经小规模的推广过种植。但是,为什么后世这么好的东西,无法迅速的推广开来?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当时的玉米,产量其实不咋的,和水稻、小麦相比,完全没有优势。一般屋前屋后的玉米产量,都只有两百斤左右。因此,要让百姓不种水稻和小麦,改种玉米,那是不可能的。第二个,就是玉米不太好吃。没改良过的玉米,的确很难吃。玉米刚刚传进来的时候,福建当地的民众,都是拿玉米来喂鸡喂猪的,人根本不吃。

嗯,这个完全是心理上的惯性思维作祟的问题。就好像是当年的番茄,一直都被认为是有毒的,谁也不敢吃,还被附上了多种多样的荒诞的色彩。其实,只要大家都接受玉米的存在,它的味道,就会好得多。

张准要让玉米大力的推广开来,少不了农科司的努力。农科司的努力,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品种,提升玉米的产量。亩产量只有三百斤的玉米,肯定是要被唾弃的。但是,如果亩产量超过五百斤,接受的人就多了。要是亩产量超过六百斤,不用虎贲军强迫,百姓们自己都会积极的种植了。

第二个,就是积极改善玉米的口味。口味这东西,真的是比较难琢磨的。其实,在张准看来,现在的玉米,好像也不是很难吃。至少,他觉得味道还可以。然而,百姓们不喜欢,他也不能强迫。他总不能说,你们要是不吃玉米的话,我就将你们都抓起来吧。

张准要农科司大力的推广玉米,就是希望给百姓们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虎贲军大力推广玉米,他们是应该顺应潮流的,接受玉米这种农作物的存在。因为,这两年来,只要紧跟虎贲军的脚步的人,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反的,要是不听虎贲军的话,下场就很糟糕。

张准笑了笑,缓缓的说道:“其实,玉米的产量还没有什么,红薯的产量才是最可怕的。很多地方,一年可以种两次红薯。一亩地的红薯年产量,加起来超过两万斤!”

这一次,连徐正明都目瞪口呆了。

两万斤!

这是什么概念?

张准莫非是说错了一个字?

两百斤还差不多,天,还两万斤!

(作者注:红薯的产量,的确很高,历史记录是三万斤以上。一般地区都是两万斤左右。多数地方分为春夏两次种植。)

张准肯定的说道:“我不是吹牛,这是有人实践证明的数据。红薯的最高亩产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三万斤。当然,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条件,暂时还做不到。不过,只要我们努力,不遗余力的培育良种,改善耕种办法,达到这个数据的一半,也不是不可能的。”

宋应星和徐正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不可思议。亩产量两万斤,这完全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张准说的有板有眼的,好像的确是有那回事。不得不说,这个数字,的确是刺激到他们俩了。

好大一会儿以后,宋应星才艰涩的问道:“都督大人,你不是在信口开河吧?红薯那个东西,如此的神奇?”

他对这个数字,的确是太怀疑了,因此,在说话的时候,就有点不太客气了。事实上,宋应星也不是一个太愿意折腰事权贵的人物,否则,也不会连一个有品级的职位都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