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洋天下-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同志居然比当初西安起义时哥老会对待满族人还要凶残。

郭重光和任可澄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赶紧向北京的袁世凯示好。

果然,在京黔省参议员帮忙活动下,袁世凯于四月底正式任命唐继尧署理贵州都督,将杨荩城调任北京陆军部另加任用。

作为黔军参谋长的姜登选怎能不愁?

这时李云龙找上门来。

“你们不该去找南京,结果让唐继尧钻了空子!”李云龙见面就实话实话,大家都是同学,也不用着客气。“现在摆在面前就两条路,一条是回黔和唐继尧拼命,另一条就是归我收编,粮饷由我提供,暂且隐忍,等待时机再返黔驱唐。”

杨荩城不语,李云龙不知通过什么关系被北京方面任命为湘西镇守使,让谭畏三都颇为难受。沉默半晌,他终于开口:“我去北京,部队交到你手里!”

“好,聪明人,不过我劝你去西北,林大帅在蒙地用兵,正是用人的时候,也许你在那更有前途!”李云龙笑道,“兄弟,你想去哪?西北还是在这跟我搭伙?”他转头问姜登选。

姜登选犹豫了一下,“还是跟你混吧,老同学怎么也能照应我点。”

杨荩城离职赴京,把四十二旅交到了李云龙手上,部队暂住洪江、沅陵,粮饷由湘西方面供给。

袁世凯想把手伸向南方,林铄则趁这个机会在里面埋钉子。

1912年8月,武昌起义“三武”之一张振武在北京被杀,罪名是意图谋反。

这一事件的导演者是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而直接操刀的却是现任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袁黎联手杀张,举国皆惊。

黎元洪在湖北铲除异己,地位日渐稳固,隐隐有成为除了北洋、民党之外第三种势力的趋势。

但黎元洪在湖北的统治并非没有后顾之忧,张振武就是对其威胁最大的一个。

张振武桀骜不驯,飞扬跋扈,加之手上拥有“将校团”这样的武装,让黎元洪如鲠在喉,急欲除之而后快。

出于拉拢黎元洪的需要,袁世凯决定帮他一把,电请张振武北上任职,共商国事,态度极为诚恳。黎元洪也赠送路费四千元,顶得上对方先前要求的四个月办公费用。在袁、黎的哄骗推拉下。张振武于8月再度北上,同行的还有湖北将校团团长方维等13人。

张振武进京后,被陆建章带兵押解到陆军部军法处,与“将校团”团长方维一起被连夜秘密处决。

事件一出,举国哗然,舆论一边倒地谴责袁世凯,连参、众两院议员都发出质询书,要袁总统解释清楚杀张的理由。

袁世凯不慌不忙,将黎元洪连日来催促杀张振武的电报都公布了出来,他收到黎元洪前一封电报的时候,还特地去电确认。黎元洪回电就是一副急不可待的口吻,催促袁世凯赶紧动手铲除张振武。

这些电报的一公布,顿时所有指责攻击,全部指向了这位民国副总统,湖北大都督。

黎元洪上了袁世凯一大当,在民党的攻击下,只能投入老袁的怀抱。

汉阳铁厂医院,李汉骏亲手捧着一篮水果,进了特护病房。

这里住着第五师师长张廷辅的夫人。

“哎呀,大兄弟,怎么又带了东西来,我这都已经好利落了。”一位不到三十岁典型的北方妇女正在收拾东西,见他进来连忙招呼。

“嫂子,今天您可以出院了,我专门来接您回新家!”李汉骏说道,顺手将果蓝放在床头柜上。5月间,武昌发生倒黎的“红枪会事件”,张廷辅家中遭到乱兵袭击,开门的张嫂被乱兵开枪打伤,幸好当天李汉骏带了卫兵在张宅议事,否则张廷辅这个首义名将极有可能死在乱兵枪下。

李汉骏受林铄的指示,一直在拉拢原来的文学社将领,黎元洪排除异己,加上孙武、张振武等人跋扈不堪,最终使得无人支持的大多数文学社成员倒向了林铄一边。

张廷辅在阳台上抽烟,李汉骏走过去,“林大帅的意见是借张振武之事想搬倒黎元洪没有什么成算,我们现在应当韬光养晦,带兵离开武昌这个是非之地,否则手上的军队很有可能被黎氏裁撤。”他轻声说道。

“我想带着人去蒙地!卫国杀敌,当是我辈份内的事。”张廷辅说道。

“这倒不用,蒙地的战事不会动用太多的人马,而且俄国人掺合了进来,我们现在根本无力对抗俄军,只能与之谈判,估计库伦会实行自治。”

“唉,国难当头,这一帮人依旧忙于争权夺利!”张廷辅叹息道。

“季雨霖带兵回武昌,来趟这淌浑水,大帅指示我们去鄂西,徐图发展。”

“鄂西地瘠民贫,怎么能养得起兵?”

“这个就不用操心,大家只管把兵练好!”

8月,张廷辅见黎元洪,说自己愿带第五师去鄂西赴任。正在焦头烂额的黎元洪自是求之不得,第五师驻扎在汉口自是他一大心病,立即任命张廷辅为郧襄镇守使。

鄂军第五师被安置到了襄樊、郧阳,最终保留下来。

第二章民初风云 四、蒙地起风云

清帝退位,民国始肇;本是万象更新之日,不料却逢多事之秋。

趁国内辛亥革命之机,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在俄国人的策动下,宣布外蒙古“独立”。

其实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哲布尊丹巴、杭达多尔济等人已经与俄国人勾结,密谋策动独立活动。

1911年8月,杭达多尔济就以“蒙古国皇帝”哲布尊丹巴“钦命外交大臣”的身份,率领所谓的“蒙古代表团”抵达彼得堡。在出卖外蒙古地区的通商贸易、修筑铁路、开办邮政等主权后,杭达多尔济等人换取了沙皇俄对将要成立的“蒙古国家”支持和保护的承诺。

为了全力支援库伦“独立”,沙俄陆军部命令伊尔库次克军区,将步枪一万五千枝,骑兵军刀一万五千把,弹药七百五十万发交给布尊丹巴为首的外蒙古叛国集团,并派出一营步兵和几百名哥萨克骑兵,以加强库伦领事馆的防卫为名开驻库伦。

1911年10月中旬,俄蒙公路上,绵延数十里的沙俄侵略军,由骑兵开道,耀武扬威地源源开进外蒙古境内。杭达多尔济等人也从俄国回到了库伦。

驻库伦办事大臣三多忧心忡忡,愁容满面。

早在八月初,反对分裂的巴德玛多尔济喇嘛就将哲布尊丹巴和杭达多尔济等人密谋策动外蒙“独立”的详情给他做了密报,三多大臣密奏朝廷,蒙地不靖,请派军进入库伦以备不测,但却毫无音讯。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库伦,三多更觉得无所适从。

11月底,被俄国人重新武装起来的各旗台驿卒数千人在俄国人的指挥下,浩浩荡荡开进库伦,局势更为紧张。

哲布尊丹巴以“蒙古皇帝”的名义交给三多一份预先拟好的驱逐令,宣布外蒙古决定脱离中国“独立”,限三多等清朝官员即日离开外蒙古。

困境中的三多大臣反而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任你们恫吓利诱,就是不离开库伦,由于多年的从属关系,蒙古人真不好直接用强。

俄国人终于坐不住了,赶不走三多,精心策划的“蒙古国独立”实际名存实亡,于是沙俄驻库伦领事柳达亲自领着一营俄兵包围了库伦办事大臣署衙,将三多的卫队缴械。

三多据理力争,却被野蛮的俄国人揍得鼻青脸肿,浑身是血。

其后,三多等人被俄军押上囚车,“礼送出境”。

12月28日,也就是林铄率部进入太原的时刻,哲布尊丹巴在库伦进行“登极”大奠,就任“蒙古国皇帝”,宣布外蒙古“独立”。

其后,喀尔喀人在俄国人的策动下,将目光盯上了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阿尔泰及内蒙古六盟各旗。

民国第一年纷乱的夏天,在外蒙古宣布“独立”后,新疆的**在英国人的策动下也宣布“独立”,让刚刚就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平添了许多苦恼。有心不管,丧权辱国的骂名都不够自己背的,但民国仆立,国库空空如也,若动武却也有些有心无力。

况且蒙古、新疆背后还有俄国人和英国人在撑腰。

林铄这会儿带着兵进了北京,暂时担起了拱卫京师的重任,他现在可算是“凶名在外”。

前一段禁卫军和北洋第三镇直隶兵变,乱兵拥进保定城内大肆劫掠,袁世凯情急之下,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做着山西大都督的女婿。

林铄奉调后星夜带着他的骑兵旅一天内就赶到了保定,兵变迅速被平息。随后自首、检举、揭发,共核准数日内参与抢掠和行凶者共557人,陆军部裁定:追索赃物,勒令退伍。

清苑城外,华北平原残雪未消,被勒令退伍的乱兵被押解出营,站在操场上排队报数,第三镇统制曹锟特意赶来训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