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的,奥地利的前途对整个中欧、南欧和东南欧必然要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是奥地利并不象一个卒子,到1946年底它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意愿是通过它那个自由选举成立的政府顽强、巧妙而勇敢地表达出来的,那个政府是由这样一些人员组成的,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战争时期受纳粹之害而复活,足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精神现在却为奥地利的“解放者们”的抗衡角逐所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政府的存在,所以在奥地利进行的冷战和德国的情况相比,武器竞赛或许不是那么露骨,气氛也肯定不是那么激烈。
  本编完稿后,奥地利的独立最终已成事实了。根据这一发展对所述情况稍加修改,并着重指出在当年评论时预期可导致这一后果的那些因素,也许是值得的。然而,实际上在1946年底,凡是熟悉奥地利情况的人,几乎谁也不想预言奥地利的发展前途。而作者只是力求按当时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形势来作一番叙述而已。所发表的一些看法,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绝不代表别人。
  战胜的盟国竟然采用四国占领这样一种麻烦的办法来恢复一个拥有七百万人口的国家的主权,甚至认为有必要先把这个国家与别国隔绝开来,这对未来研究历史的人来说,确实是似乎难以置信的。为此,有关盟国战后对奥政策的背景所作的叙述,也许超过了有确实需要之处。由于盟国所起的主要管制作用是在战后立即产生的混乱已经消除之后,所以关于盟国执行管制的细节则记述得较少。
  英国官方文件无法利用,因为政府决定官方文件的公布须待大战正史的刊行。本书史料来源只能局限于已发表的有关这一时期的资料。大部分资料是美国的。熟悉这个题目的人都会一眼看出小卡里·特拉弗斯·格雷429 森的渊博详实的著作使作者获益非浅。有关1944年和1945年间在伦敦着手制订奥地利民事工作计划的资料,271 有关从战争结束到盟国对奥管制委员会工作开始这段期间的资料,都特别难于找到。在此谨向在这些方面予以协助并对初稿提出意见的友人以及盟国对奥委员会的老同事们致谢。
  约翰·梅尔
  1955年10月

  第一章 投降时的德国
  1945年3 月19日,在盟军沿雷马根桥渡过莱茵河之后,希特勒发布命令,要求把敌方进军沿线所有交通道路,铁道车辆、卡车、桥梁以及水坝、工厂和供应品一律予以破坏。他对施佩尔说,如果战争的结局是失败,德国也要毁灭。这种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连保存最原始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任何必要去加以考虑了。“相反,不如由我们自己把这些东西通通破坏为好。”施佩尔在另外一个场合还说过:“他是在精心策划,让人民和他自己同归于尽,”很久以前,希特勒还对劳施宁说过:“我们可能要遭到毁灭,果真如此,我们就要把全世界都牵着和我们一道毁灭——让全世界化为一片火海。”现在这种威胁确实出现了。第三帝国从头到尾摆出了一副妄自尊大、盛气凌人的架势,并竭尽全力地把德国推进了一个现代国家所未曾经历过的最大的灾难之中。
  事实上希特勒的“焦土”政策只是阵发性地实施过一阵。盟军在德国本土作战,节节向前推进时,的确遭到过不少拚死抵抗。这样一来,在飞机轰炸所造成的破坏之外,又加上作战带来的损失。德国当年在格尔尼卡、华沙和鹿特丹等地播下的种子,现在已经亲自饱尝其恶果了。许多德国城市,如科隆和纽伦堡等地的中心已化为一片废墟,使一些曾经游历过的外国人几乎无法辨认了。科隆有百分之六十六的住宅破坏殆尽;在杜塞尔多夫有百分之九十三的住宅不能居住;法兰克福的十八万套住宅中有八万套被毁。据计算,如在柏林每天开出十列有五十辆车皮的列车来运输瓦砾,要历时十六年才能运完。在英占区的五百五十万套住宅中有三百五十万套或完全被毁或严重损坏。在波茨坦协定所划定的德国领土范围内,原有一千六百万套住宅,其中有二百三十四万套被毁,还有四百多万套至少损坏了百分之二十五。盟国一些听过有关房屋破坏情况汇报的人员,刚刚进入德国时,看到还有那么多建筑物仍旧屹立在那里,开始感到很惊奇。其实大多只剩下一个外壳了。大城市的建筑物没有伤痕的寥寥无几;以汉诺威为例,未遭破坏的建筑物不到百分之一。受害的不仅仅限于大城市;较小的城镇,如希尔德斯海姆和海尔布隆也损失惨重;即使乡村亦未能幸免。作者于1945年6 月曾乘飞机从法兰克福至慕尼黑,沿途所见至为惊人。开头看到好一些村庄在外表上还完好无损,后来就看到另外一些村庄,恰巧是德军进行疯狂的最后抵抗的场所,都变成一片焦土了。一般来说,1939年只住四个人的地方,现在有十个德国人挤在一起住,即使这样,还使用了一些不能叫做住宅的地下室和临时房舍。
  遭到破坏的不光是私人住宅。公共建筑物,办公楼,剧院,艺术馆等等也全都毁坏了,在纽伦堡,四十座新教教堂中有三十座被毁。在柏林,所有一百八十七座福音派教堂全部遭到轰炸或炮击,其中六十九座被毁坏无遗,在科降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学校被毁或严重损坏:在怕林有一百四十九幢校舍被毁,三十六幢严重损坏,二百二十一幢需要大修,八十一幢移作他用,只余下一百六十二幢完好可用的。全国二十三所大学中有十四所建筑物遭到严重损坏。
  盟国依靠空军优势使德国运输陷于瘫痪,从而加速了胜利的到来。然而经验证明,只有广泛而持久地进行9 空袭,才能有效地破坏交通运输。对德同进行这种轰炸的结果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英占区的一万三千公里铁路只剩下一千公里可以行车,而且这一千公里还是不相连接的,一万二千辆客车中,有五千辆无法使用,其余的也大多严重损坏。机车中可用者不到一半。全德国有二千三百九十五座铁路桥梁不能使用,在英占区和美占区的九百五十八座主要的河道桥梁中有七百四十座不能使用,其中包括跨越莱茵河的所有桥梁。没有一条航道是通航的(只要想到莱茵河社伊斯堡以下的航运量比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航运量还要大,就不难理解航运破坏的影响之大)。英占区的运河网上有五百四十座遭到破坏的桥梁需要拆除。在汉堡有五十艘商船,十九座浮船坞,还有许多较小的船只沉没在港口。英占区有一千五百个长途电话交换台被破坏,相当于1939年该地区所有设备的一半。西方各国的普通公民现在把方便的交通运输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以至于忘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有赖于此;在德国交通遭到破坏似乎暂时中断了文明生活。
  有些最严重的战争创伤并不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易于体察。从1938年至1944年期间,公共债务由四百亿德国马克增加到三千五百七十亿德国马克,纸币流通量由一百零四忆德国马克增加到七百三十亿德国马克。用硬性冻结物价和工资的办法来抑制物价和工资上涨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只能使纳粹政权消失后的通货膨胀来势更猛。以数量增加了的货币去猎取数量较少的物资,而价格维持不变,结果使占有货币便成为次要的了。人民群众由于普遍期待着某种货币改革和削减债务的措施,因此对货币的信心便进一步遭到了破坏。这是促使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失败,幻灭,以及认为努力一直是徒劳无益等意识,很难提高人们的品德标准。在德国,这种情况是在纳粹匪帮持续统治十二年之后出现的,因为纳粹千方百计把德国人经历过1918年的灾难和101922—192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而仍保持下来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即使那些并不赞同纳粹分子的人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他们的毒害,德国主要地是已经失去了道德感。
  生命的损失也极为惨重。据统计在战斗中德军死亡人数达三百十万人,平民死亡人数达十万人。另外五十万平民死于空袭;由于战争直接造成死亡率增加而死于非命者估计达四十万人;此外据信有二十万人死在集中营里。阻在西德就有二百万人残废。又据统计,1924年出生的德国人当中每一百人就有二十五人死亡或失踪,另外三十一人程度不等地变成严重残废者,1939年全人口中男性占百分之四十八点八,到1946年下降到百分之四十四。战前妇女比男于多一百四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