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力约11万,准备三军齐进,正面攻击。战前,子玉自谓“今日必无晋 

    也”,那知战局一开,晋下军先攻击其右军,陈蔡兵弱,一触即溃。晋 

    上军执大将旗佯退,子玉以为晋大将率军败退,便令其左军出击,不料 



回晋国,怎样报答?重耳答,两国若在中原交兵,晋将退避三舍(一舍30 里)。 


… Page 88…

正中圈套。楚左军进击,侧翼暴露于晋中军之前,先轸及时率卒横击, 

上军亦转头掩杀,致使其溃败。子玉见势不妙,急令中军停止进攻,收 

聚残卒,败退连谷 (今不可考)。楚王闻败,怒责子玉丧师辱国,子玉 

羞愧自杀。晋文公战后,与诸侯盟于践土,被周王封为侯伯(诸侯之长), 

可谓一战成霸,使中原诸国转而背楚归晋,也使楚势暂退出华夏。此后 

楚晋相争,达百年之久。城濮之战,实为事关中原全局之决定性战争, 

也是春秋争霸的关键一战。 

     此役之胜负,不取决于军力强弱,而决于战略战术之运用。晋于此 

役,先施调楚北上之策,继则谋求齐秦参战,再行怒敌、骄敌、诱敌之 

计;“避三舍”表面上是报楚王曾厚遇之恩,实为引敌深入,聚师歼之; 

故始终掌握主动权。加之战术运用灵活,晋取胜实非偶然。楚成王既决 

定退兵,就应当机立断。待子玉以堵进谗言者之口为由请战,十分生气, 

却不明言,反予以少量援军,欲看子玉出丑;君臣皆为泄私愤而视国家 

命运为儿戏。子玉身为大将,却乏将才,急躁易怒,轻敌好胜,且刚愎 

自用,犯了“怒而兴师”、“愠而致战”的兵家大忌;加之临战指挥, 

固守一般战术,不能灵活采取对策。相较之下,楚败亦属必然。 

     ②邲之战。晋文公称霸后,中原形势稍缓。但各国利益不一,尤其 

以秦晋矛盾为首。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秦穆公(公元前659 

—621)为拓东出之路,派兵越过晋国的崤(xiáo)山地区,偷袭郑国。 

次年4月无功而返时,遭晋军埋伏,全军覆没。此为历史上有名的崤之 

战。秦晋由此交恶,此后五年,两国五战,秦于周襄王二十八年 (公元 

前624)王官之役打败晋军,雪崤山之耻后,亦知晋实力雄厚,遂转而向 

西发展,灭戎族之国十二,“益地千里,遂霸西戎”。不久,秦晋再度 

攻战,数载不止,秦联楚制晋之心更坚。而晋又发生内讧,无力他顾。 

楚乘此时机,大兴攻伐之师,一时中原小国,几乎悉尽附楚;及楚庄王 

 (公元前613—前591)继位,治理有方,国势兵威,雄于前代,欲取周 

王而代之,致有邲(b@)之战。 

     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楚因郑与晋交好,兴兵伐之。晋遣荀林 

父率中军、先穀佐之,士会率上军,赵朔率下军救援。至黄河边,闻郑 

已战败并附楚,荀林父认为救郑时机已失,不如退兵;先穀却谓“威师 

以出,闻敌强而退,非丈夫也”,逞匹夫之勇领兵渡黄河,荀林父不得 

已随后渡河。楚见晋军抵邲(河南郑州东),先使郑人劝战,言“楚师 

必败”;继则遣使议和,使晋军诸将和战不决,争吵不休;再以许伯等 

人突入晋营,以骚扰晋军方寸。晋将魏锜、赵旃主战,见楚军相欺,遂 

违令至楚营挑战。楚王率亲兵逐出,荀林父恐二人有失,派车兵接应。 

楚以为晋军进攻,下令布阵,以左拒攻晋下军,以右拒攻晋上军,以中 

军击晋中军,全面攻击。荀林父主和,毫无准备,见楚军如潮而至,惊 

慌失措,不知所为,于中军帐击鼓高呼“先济(渡河)者有赏”,欲率 

军北渡黄河逃遁。晋军在一片惊慌混乱中,连夜抢渡黄河,为夺船先渡, 

互相砍杀,以致舟中手指成捧,淹死无数。仅上军,因士会有准备,七 

处埋伏,击退楚军攻势,安然渡河。 

     是役,楚以逸待劳,始终掌握主动权,又利用晋军战和不定、内部 

分歧之弱点,采用假谈判真备战之谋略,乘其不备,突然袭击,陷晋军 

于惊慌失措之中,取得大胜。晋军之败,首先在于荀林父无能,临战不 


… Page 89…

作准备;加之将帅不和,予敌以可乘之机。邲之战败北,晋在中原诸侯 

中威信丧尽。楚庄王乘战胜余威伐宋,使之归服,又与齐修好,霸业臻 

于鼎盛。 

     ③鄢陵之战。邲之战后,楚饮马黄河,雄视北方。晋四面受敌,晋 

国君臣为摆脱窘境,痛省前非,内修文治,外施复霸战略:首先北伐戎 

狄,安定后方;继则于鞌(山东济南西南)之战(公元前589)败齐,是 

役齐侯轻敌,谓“余姑剪灭此而后朝食”,不料大败,被迫与晋立城下 

之盟,晋一打一拉,既解除东方威胁,又离间了齐楚联盟;再则联吴制 

楚,使之有后顾之忧,并乘机于麻隧(陕西泾阳县南)之战(公元前578) 

痛击秦军,使之一蹶不振,不复为“西鄙之患”。经20余年之功,晋终 

于摆脱困境,再度与楚争雄,大战于鄢陵。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郑背晋附楚并举兵攻宋,晋厉公(公 

元前580—前573)遂发兵攻郑救宋,同时邀齐、鲁、卫之军参战,相约 

会师鄢陵 (河南鄢陵)。晋军兵力,有上、中、下、新、公族五军,约 

五六万人,战车500余乘,连同盟军,可达12万。楚闻晋师出击,即兴 

兵援郑,急越千里北上,会郑军,疾趋鄢陵,迫近晋营列阵,欲乘齐、 

鲁之师到达之前,逼晋军出战以优势兵力歼之。时楚有左、中、右、公 

族四军,加上郑军,兵力9万余,战车530乘。厉公本欲待齐鲁等师至 

后再战,以确保全歼敌人,今见事急,遂令晋军于营地内列阵:以中军 

一部攻楚左军,另一部攻其中军,集上、下、新、公族四军攻其右军与 

郑军,此偏重一翼之布署,为春秋以来之首创战术。6月29日,晋军向 

楚发动进攻。楚共王(公元前590—前560)见厉公车陷泥淖,率卫队进 

攻,被晋将吕锜箭射左目而退,楚军见共王受伤,军心惶恐。楚右军受 

晋重兵猛攻,不支向西退却,中、左军受此影响,也向西败退,直至颖 

水,楚以“王卒”据北岸,掩护败军退过颖河,晋军追至,与王卒略事 

接触,因日暮而止。两国均准备来日再战,不料是夜楚王召中军元帅子 

反议事,子反醉酒,竟不能应召,楚王以为此乃“天败楚也夫”,加之 

晋援军即至,遂连夜撤军。是役,晋以逸待劳,争取了主动;加之布阵 

新奇,集兵力于一翼,构成重点,为以寡击众之优越战术。楚军出兵迅 

速,行动敏捷,压晋营而阵,着眼于“速”与“争取主动”的战术,殊 

属良策;但千里行军,师卒疲劳,不休整即投入战斗,战斗力大减;加 

之诸将“各顾其后,莫有斗心”,因此败北。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雄的第二次大交锋。此后楚虽仍为强国,但渐 

处下风。及周简王十三年 (公元前573)晋悼公(公元前573—前558) 

即位,施“三分四军(将上中下三军分成四个集团,轮流作战)”及联 

吴制楚等策略,使“楚不敢与争”。此后,中原战事渐少,虽有晋、齐 

间的平阴、太行之战,但未影响晋国实力。此时,齐、楚、秦、晋、吴 

五国相互纠缠,呈势均力敌状态;同时中原疲敝,普遍要求大国息兵。 

周灵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546),晋、齐、楚等13国举行弭兵之会,会 

上晋楚平分霸权,两国相争告一段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国卿大夫势 

力高涨,内争取代了外伐。(3)春秋争霸的尾声 

     正当中原战事暂息之时,吴、越崛起于东南,演出了春秋争霸的最 

后一幕。晋楚相争,晋联吴制楚,楚则联越制吴,遂开吴楚、吴越战争 

之局。 


… Page 90…

     ①吴楚战争。春秋初,吴为楚之属国,至吴王寿梦即位(公元前585), 

国势始强,遂联晋制楚,为争夺淮河流域,与楚交兵达60余年,渐占上 

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双方再战于鸡父(河南固始县南),吴 

以寡击众,出奇制胜,败楚七国联军。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