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真有些动心了,随即醒悟过来,道:“朕不能答应。”

就是将郑朗调回京城,朕也不会让你儿子去折腾。这时他想起吕夷简了,虽然结党的事让他很苦恼,但不得不承认吕夷简有很多好处,比如安排,太平州许多事是特例,先让杨察过去担任通判,学习观摩。不但调去杨察,又调去进士李中师、蔡挺、仲讷与石洵直,这些都是与郑朗同届的进士,不会存在辈份问题,又是上一届进士中的佼佼者,培养一段时间,可以完全将太平州的事务胜任。

为什么结党?

揉了揉脑袋,盯着韩亿,又道:“韩卿,你看这个字。”

指了指后面法度二字。

如今他执政好几年,越看这两字越觉得含义深刻,吕夷简失了度,范仲淹失了度,王曾失了度,此时韩亿更失了度!

“度啊,那好,那臣就替子纲求太平知州通判一职。”

“……韩卿,通判已有人选。”

“非也,杨察身为三甲之列,又勘磨了好几年,怎么还担任一个通判,太平州又非紧州望州,不若让杨察担任知州……”

看,多好啊,郑朗就能调回京城,陛下,你很看重他的,难道不培养吗?通判职位又空缺出来。

赵祯摆手,道:“你倒底是替你子韩综求职,还是替子韩纲求职?”

头更晕,朕想一个儿子想不到,这个家伙八个儿子,几十个孙子。得问清楚一点,省得晕头转向。

“陛下诏书已下,臣还是替长子韩纲求职。”

要求似乎不算过份,赵祯沉吟,道:“太平州非你所想的那样,乃是一个中上小州,有可能今年下来,一个大州税务也不及太平州一州之得。我派人问一问。”

“谢过陛下。”韩亿高兴的退下来,然后写了一封信给郑朗,信上说你在太平州呆了好几年,风头正盛,也到让出来的时候,回京城来吧。俺会照顾你的。当然不会明写,话音就那个意思。

多好的长辈啊,谆谆劝戒,做人要知道进退之道……

郑朗知道这几个老而不死的家伙很贪,但暂时不知道居然有一个老家伙盯到太平州。

开始送人,先送走的是范家兄弟。

母亲死了,派人过来报信。可是李氏望子成龙,丈夫一辈子飘泊不定,她是默默支持着,但不希望儿子这样。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做,意志太坚定,听到郑朗一些事迹,那个中庸之道,妇道人家,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也知道与中和有关系,至少此子比丈夫多了一些温润之气。有这个,就不会吃太大苦头。

希望儿子多学着一点,临死前的遗言是让二子休得回去,否则做鬼都不会放过他们。说得很果决。

范家老大老二哭得象什么,又不知如何是好。

郑朗说了一句话:“你们回去守孝,乃人伦之道,你母亲说归说,真回去守孝,难道她真不放过你们?”

两兄弟一听眼睛一亮,哇哇地要回去,替母亲扶丧回老家,再不回去,扶不起来丧了。郑朗又说了一句:“见到你父亲,替我问一句,范二郎君吃那块冰糖对不对?”

都是什么啊?

郑朗很正色地说:“我不是拿你们打趣,你们有此不幸事故,更不会打趣。是我真的不明白。”

当时是支吾过去的,可不算答案。

若与他淡儒学,这几年累得要死,可为了修中庸,儒学并没有丢下,即便贾昌朝这样的儒学大家,也未必谈得过他。但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郑朗就没有想通。

不久后范仲淹亲自写了一封信给他,说了答案,和靖孤隐于杭州,王随、薛映均与我都与他有唱和,这数人性格不一,也未见他劝说,他隐他的,我们做我们的官吏。

多少也是他心悟了一些所说出的话。

我家就这传统,吃冰糖是不对的,你吃冰糖也是对的。答案如此。

但是半年后吕公著回去,也向父亲吕夷简好奇地问了这个问题,吕夷简稍稍有些失神,也给了一个答案,卢怀慎以煮豆待客,德操好不好,要知道他的出身远比一般人高贵,甚至比李氏皇族还要高贵,来自范阳卢家,在唐朝范阳卢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一个伴食宰相名号?

别与我谈德操,身为国家的大臣,首先要有办事能力。要德操,将知日师兄弟喊来做大臣,岂不比范仲淹更好?

看到儿子教得不错,亲自写了一封信给郑朗,我感谢你,也看好你,是你办事能力,一些小聪明的手腕,非乃你的德操。

对这个白脸老奸臣的话,郑朗全当了耳边风。

送走范氏兄弟,接下来送走的人很多。

朝廷答应得爽快,有些出忽郑朗的预料之外,他认为还会要扯皮扯上一段时间。但是诸位官吏很高兴,一下子许多官吏得到升迁。对此郑朗很怀疑,多数不是科班出身,难道做一辈子各县的小主薄?

为一个小主薄,离开家乡值不值?

然而谁去想那么长远?

抽调三十多人,几乎将太平州一半重要力量抽调走,郑朗暂时没有放他们走,进行一次重组,招收了大批差役,增加的只是吏役,如今太平州诸吏严重缺乏,不增加不行了。

衙前也增加一些,某些时候要代替厢兵。

但减去了一些差役,比如渡夫,还有大量的耆户长。要付薪酬的,多一个就是二十缗钱,多一百个,就是两千缗钱。因此耆户长缩成两百来户设一耆户长。相当于后来的大队干部。

然后就圩长,小圩设一圩长,大圩设一圩吏,一圩长。这时就能看到小圩作大的好处,不能一百来亩地的小圩也设一圩长,最小的小圩有三十几顷,一百多户人家,可以独设一耆户长与圩长,不过为了省便,两者合一。

圩长责职又比耆户长重,耆户长仅是配合一下州县公干,一年不需要抽出一月时间,而圩长则要时刻注意大堤安全,还有防汛,放水排旱,监护堤林,所以薪酬更重。

为力求样板,郑朗对每一个细节苛刻到让人发指的地步。

因为有薪酬,还是不算低的薪酬,比较好招人的。吏役依然让各大户占据,这是他们的荣光,对此郑朗也不反对。富有富的好处,穷有穷的好处,富者不易贪,穷者能摊薄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

将人招来,让这些小吏带上一带,等杨察他们到来,这才放人。

但赵通判与汪县令联手找上门来,央求道:“郑知州,教教我们吧。”

以前梦寐以求的就是想升官,真升官了,却是两眼茫茫。一个变成一州一把手,一个变成了二把手,可细细琢磨一下,想从郑朗这几年学到什么,再想,却什么也没有学到,郑朗那种做法,根本是自己学不来的。非是有港口,就是有港口,自己也不可能将它变成现在的芜湖。

解铃还需系铃人,别人不知,自己可知道,郑知州有多神奇,知道得越多,才越觉得神奇。于是不约而同前来求救。

郑朗先看着汪县令,说道:“舒州新知州是刘沆,此乃干才,要你多想何为?他不问你不用管,他问你有什么想法就回答,让他做参考。”

刘沆文学上成就不高,可是很有真材实料,正以长于吏治而著称,也是未来能臣之一,一个有作为的宰相。一个舒州岂能治理不好。况且他今年正好四十左右,正是心智最成熟的时候。

要你出什么风头?

若不是一些小学问,与后世的知识,仅凭吏治,俺到他面前也自愧不如。

汪县令傻傻的问:“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在此人手下担任通判,可能远比在我手下担任知县更轻松。”

汪县令很狐疑地离开。

但几个月后,用尊敬的语气写一封信给郑朗,君识人之能天下无双。俺过得很适意。也要看的,如果他作风不正,想在刘沆手下过得舒适,那是休想。

赵通判的事有些复杂。

当天没有说,第二天将赵通判喊到府衙说的,顺便说给杨察听,让他们多思多想,很有可能以后就是杨察代替自己。

徐徐道:“分为两条,第一条是现在。广德军多有人口流失,朝廷才让你替代。”

“正是。”赵通判犯愁呢,两州情况相差太大,自己去也不行啊。以后人一起跑到太平州来,境内无民,自己同样也会悲催。

“但不得万一,有谁肯离开家园?广德军多山陵,地形复杂,又受茶务所苛,以前甚至还有牛租之苛,故民多逃。先解决第一条,堵不如疏,对不对?”

“对啊,如何去疏?”

“以前广德军做法正是堵,朝廷不禁止百姓流动,离得又如此近,能堵得住吗?不过太平州人口渐渐饱和,后来者无地可耕,无工可做,情况会渐渐缓和。但还需要工的,多是短工,例如夏收到来,有的百姓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