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小说一起看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4唯识三十颂 悬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甚还要唠叨,说这许多法,不去入他的涅磐呢?
      
    清辨论师,可以说最执著了。在玄奘法师的西域记里,有一段故事,说清辨
论师对于瑜伽师地论怀疑,到中印度那兰陀寺来找护法菩萨,和他辨论。护法菩
萨听到他来,就避到别处去了,清辨论师看其他的唯识论师,都不值得和他们辩
论,他就发愿要住在世间,一直等到弥勒佛下生的时候再问。他修观音菩萨法,
求菩萨加被,使他住世。法修成了,观音菩萨说,我也不能帮助你,我只能教你
修一个法,修一个金刚药叉,请他保护你。清辨修得金刚药叉出现,教他一个咒,
加持芥子,用这芥子去击开某处的山岩,里面便是阿修罗窟,住在里面,可等到
弥勒出世。清辨菩萨:如说去做,就住到山岩里、一直要等到弥勒出世,还要问
问他为什么瑜伽师地论要那样说。你看他执著到甚麽地步。各人有各人的知见。
本来是不能强同的。但是些人必要说,只有自己说的才对,别人说的都不对。如
果道理说不过别人的时候,便把师父我来,“我们师父如何说”。再不,就说那
一个祖师如何说。再不然,把佛的经典搬出来,总没有人敢说不对了。但是佛说
的经很多,你可以引这一句经来驳他,他不可以引那一句经来驳你,究竟谁是对
的,还是不得解决。我们要驳人,还是据理来驳人好些。

    就是我们信佛,也是信佛说的理,并不是因为是佛,是国王出家。就奉承他。
相像陈那菩萨赞佛说,我相信佛,因为佛的教法,最为殊胜,其他的外道,都比
不上,我并不是有偏心的信佛。又如龙树菩萨赞佛说:我相信佛,因为我越研究
别人的道理,越觉得佛的道理真实。在阿底峡尊者,去听馨底巴讲书的时侯,馨
底巴知道他是月称论师派的知见,便向他竭力发挥唯识,驳斥中观。但是阿底峡
尊者,一句没有反对,过后尊者说,他越驳中观,我越觉得中观的道理真实。所
以自己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见解,也不去强他抛弃,这是往昔菩萨的态度。

    四宗的知见,总要得到一宗,这是已经说了的。大乘人和小乘人的分别,又
在那里呢?说四宗分别法,前面已经说,大乘具证二空真如,小乘只证人空。但
是大乘人小乘人,并不依此来分。中观宗说:小乘也要证法空真如,才能断烦恼
障,才能成阿罗汉的,且证人空法空,是就证道时而分,大乘人小乘人,并不要
等到证时才分的。唯识说,“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说乃至二字,可见在
未求住唯识性以前,已经是菩萨了。那么从何时起,才是菩萨呢?从发深固大菩
提心起。深固有清净增上坚固胜迸等义,如摄大乘论说。总之有大菩提心,才是
大乘人,没有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心,就是小乘人。大小乘人,以有无菩提心来分
别,不以所得的知见来分别。没有大菩提心,证了法空真如,还是小乘的罗汉。
    
    学佛的人,大概都知道般若是佛母吧?经说般若是母,方便是父,发心就是
最主要的方便。方便不同,成就的果也不同,远是不共的正因。大小乘都有般若,
般若是大小乘的共因,发大乘心,就成佛菩萨,发小乘心,就成独觉与声闻,正
如母亲是姓赵的,儿子一定就姓赵,要跟著父亲姓。父亲姓什么,儿子就姓什么。
所以同是般若,与大乘方便和合生出来的儿子,就是佛菩萨,和小乘方便和合生
的儿子,就是独觉声闻。
    
    大乘人行布施,小乘人也行布施,世俗人也能行布施。但是因为发心不同,
发出世心布施,便成出世之因,发世间心行布施,便成世间的因,发大乘心行布
施,便成大乘的因。发小乘心行布施,便成小乘的因。持戒忍辱等莫不如是,所
以说六度皆要有菩提心为所依,没有菩提心为所依止,便不得谓之波罗密多了。
    
    学佛人只要有菩提心,不问他所得的知见如何,皆是大乘人。没有菩提心,
终是小乘,或是世间的常人。就拿我学密宗来说罢,密宗当然是大乘法了。若我
学密宗的时候,作这样发心说:我修密宗,为的当了阿奢黎,好给人灌顶,多得
些供莽。或者为的求长寿,或者为求少生病,这样发心修密法,这密法成了世间
密法了。又如往年在北平,有人劝我闭关念佛我想我为什么要闭关呢?为的要人
家说那今法师是闭过关的,好多得些利养恭敬,那么,我念的不是阿弥陀佛、阿
弥陀佛,所念的都是利养恭敬利养恭敬了。这样念佛就是念的世间佛。后来我也
没有去闭关,没有去念利养恭敬的佛。有些人说:“佛说六度当中,随便一度,
皆可摄其他五度。有了般若,自然就具足布施持戒及菩提心等”。西藏有一种说
法,谓在曼达罗里头倒一点牛粪水迸去,就是布施。布施里就有般若,也就有菩
提心,那末也不须发菩提心,也不须修般若,只天天倒点牛粪水好了。故当知六
度一一之中,皆互有余五度者;是指能如是修的人之行而说。故此论说,地前菩
萨于一行中只能修一行,地上菩萨于一行中能修诸行,八地以上,于诸行中乃能
具修诸行。不要执著经的一句话为根据,便不问自己的程度如何,妄谓我于一行
之中而修诸行。作那种按著耳朵偷铃子,自欺欺人的修持要紧!

(游隆净记)
(原载《海潮音》1933年第十九卷第二、三号)
                                                      

【由Laop输入并提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